天天看点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作者:8分钟电影

【摘要】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柴窑被誉为中国名窑之冠,柴窑瓷器被称为“中国瓷皇”。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的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御窑。北宋初年,柴窑停烧,随之柴窑成为“千古之谜”。“中国瓷皇”柴窑瓷器究竟是何模样?它的窑址到底位于何处?多年来,围绕柴窑的所在地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普遍存在“耀州说”、“景德镇说”、“越窑说”、“郑州说”等。3月21-23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洛阳召开的“柴窑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历史文化学者赵海均在会上根据柴窑的发现过程,结合历史文献进行了认真考证。得到了叶文程教授等众多专家的一致肯定。本文为“柴窑研讨会”主旨发言稿及论文。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国际文物局官方网站对这次研讨会的报道

中新国际时尚网3月31日讯(屈伟林 王娜通讯员屈大鹏 李孝)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柴窑被誉为中国名窑之冠,柴窑瓷器被称为“中国瓷皇”。然而柴窑已经隐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千年之久,它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古陶瓷爱好者苦苦求索的难解谜题。那么,文献中记载的柴窑究竟出自何地?柴窑瓷器到底是何尊容?多年来,洛阳以王光辉为首的古陶瓷探讨团队,紧密联系唐、五代及宋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学习钻研宋、元、明、清有关柴窑的诸多史料以及当代学者的探索文章,特别是结合收藏和研究大量古瓷器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柴窑出郏县,周世宗柴荣御窑”的观点。虽然柴窑的最终认定尚需之后的田野考古结果,但毕竟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将柴窑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针对上述观点,结合对郏县柴窑的发现过程、目前所见疑似柴窑瓷器的基本特征等方面予以辨析。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一、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发现过程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究竟是何模样?它的窑址到底位于何处?多年来,围绕柴窑的所在地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普遍存在“耀州说”、“景德镇说”、“越窑说”、“郑州说”等。为了揭开柴窑神秘的面纱,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全国的古陶瓷学者和藏家们苦苦追寻,脚步从未停歇,其精神可嘉!洛阳的一些历史学者、考古专家、收藏爱好者也在孜孜不倦地追寻这个千古之谜!这里首先简要叙述洛阳以王光辉为首的古陶瓷研究团队对柴窑及其疑似窑址发现的过程。

2017年春夏的一天,洛阳喜欢探险及探索的王少天带有若干数量的瓷片找到王光辉鉴定年代。王光辉对古代艺术品情有独钟且深有研究,他敏锐地发现王少天带去的一些精美瓷片之前从未见过。其特征很符合文献记载的柴窑瓷器特征,便让其寻找出处。王少天在网上朋友圈发了瓷器图片,并且声称如果能够提供线索给与奖励。两个月后,王少天和他的探索小组终于找到了瓷片的出土地点。后经多方考察探求,确认在郏县兰河湾(位置暂且保密)。)

几年来,团队中焦坤、耿团、张宝生等也多次采集到一定的类同瓷片和器物,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其特征与文献记载的柴窑瓷器特征相合。对此,王光辉等根据采集到的瓷器残片经过多次研讨,初步断定这些瓷片即为消失千年的柴窑瓷器,窑址可能就在郏县,郏县也是唐代黄道窑的所在地。

查阅古代文献,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柴窑出北地”、“汝窑出北地”。由于郏县五代十国时期属汝州,与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的“柴窑出北地”相合。对照古代文献,再加上“汝瓷烧造于汝州”这个千古史实,初步判定郏县(兰河湾)可能就是柴窑的创生之地。2018年夏,杨丰赫与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彭常新、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分会金治中会长来洛阳考察,看到王光辉提供的瓷片样本,亦认为这可能就是寻寻觅觅的“柴窑”瓷片。2019年7月,彭常新司长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薛国芳主任来到洛阳,在王光辉、周加申、金正新、王少天、杨锋军等的陪同下,到实地进行考察。现场捡拾到不少同类瓷片,其中还有一块底部带有“官”字的薄胎天青色瓷片(对此笔者在现场将其拍照为证)。此次考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信心。

对于柴窑出自何地?《南窑笔记》说:柴窑“造于汝州,瓷值千金”《南窑笔记》是清代早期出现的一部陶瓷札记类著作,约成书于乾隆年间。现仅存抄本。《南窑笔记》作者张九钺,湖南湘潭人。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卒于嘉庆八年(1803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顺天乡试举人。历知江西南丰、峡江、南昌,广东始兴、保昌、海阳诸县,所至有治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海阳盗案牵连落职。此后他遍游嵩、洛、偃、巩间,晚归湘潭,主讲昭潭书院。著有《陶园文集》十二卷、《陶园诗集》二十六卷、《陶园诗余》二卷、《束鹿志》、《六如亭院本》二卷、《历代诗话》四卷、《峡江志》、《偃师志》、《巩县志》、《永宁志》、《晋南随笔》等。显然,张九钺在《南窑笔记》说柴窑“造于汝州”(当时郏县属汝州)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

根据瓷片采集、眼学判断、实地调查,并依据古代文献,形成比较完整的证据链,由此,相关人士一致认为: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柴窑疑似窑址在今郏县(古汝州)兰河湾。由此,本次研讨会洛阳团队提出“柴窑出郏县”的观点。(王光辉、王少天、周加申、金正新、焦坤、耿团、张宝生、杨锋军、李泰轩、李冰阳、刘静秋等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郏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今属平顶山市直管。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为郏城县,归汝州直隶州。以郏县为中心周围数百平方公里之内,隋唐至宋的瓷窑星罗棋布,制瓷原料及各种要素完备。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二、柴窑是周世宗柴荣御窑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中原地区先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王朝。五代始于公元907年,止于公元960年,历经54年,更8姓14帝。中原之外还有南唐、楚等十个独立王国。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五年有余。传说烧过瓷器也卖过瓷器的柴荣继位之后下令创建御窑,后世称为“柴窑”。柴窑集当时国力和制瓷大师,寻找各种优质胎土,苦心探究工艺、釉面及烧制,终成一代瓷皇。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年仅39岁的柴世宗因病去世。为后世留下让人解读了一千多年、仍在解读中的柴窑等一串串谜团。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疑似柴窑的瓷器残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薄胎精美瓷片。那么,这种柴窑瓷片是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吗?可以通过对柴窑瓷器残片的“柴”字类型辨析:

对于“柴窑”迄今未见权威部门给出明确定义。百度百科上的说法是: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

那么,柴窑究竟是“姓柴氏时所烧者”还是周世宗之“御窑”?在郑州新密柴窑村考察,柴氏族人说柴窑是御窑。古代有关柴窑的文献记载不算太少,大都为明清时期文人的札记之类,且多是短短数语,相互转抄。即便如此,多有曹昭《格古要论》和王佐《新增格古要论》等几部著作的影子。

《格古要论》成书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松江人曹昭所撰。是其在古物收藏和交易的背景下所产生的鉴别古物真伪和价值的专著。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明代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是《格古要论》的增删本,最早刻本为天顺六年(1462年)。《新增格古要论》中说柴窑“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

《格古要论》和《新增格古要论》,两书均提出柴窑是周世宗时所烧者。只是《格古要论》说是柴世宗时烧者,而《新增格古要论》则说是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两种说法的含义略有不同。

查阅新、旧五代史,两书对后周的皇帝只说“周太祖”和“周世宗”。均未见其名。这是对古代皇帝的避讳。同时也有两者的特殊背景。“周太祖”是指开基立业的郭威,而后来继承皇位的周世宗究竟是作为郭威养子的“郭荣”还是重新改回原姓的“柴荣”?这在柴荣继位后既是朝臣们头疼的地方,也是宋代著史者始终聚讼不已的问题。

事实上,周世宗究竟是姓“柴”还是姓“郭”,也让其父子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时,其父柴守礼已经在洛阳安享晚年,史书记载“终世宗(柴荣)之世,未尝至京师。” 依据礼仪,柴守礼见皇帝要下拜。但从宗亲人伦孝道方面,他又是当世皇帝生父,亲爹给儿子下跪,于礼不和。柴荣要见他父亲,必需封他亲爹当太上皇(但始终未封)。古代人最讲“礼”,柴荣的帝位来自其姑父郭威,因此必须以郭家的继承人自居。因此,父子俩自从儿子当了皇上,一直到死,再未见过面。

无论如何,从发现的“柴”字瓷器以及宋朝皇帝对待柴家后代的待遇来看,周世宗的“柴”氏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柴荣兄弟五人,柴荣排行老三。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加其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长兄柴穆,封蜀国公,成都将军;二兄柴茂,封陈国公,左将军,瓷政司,居住陈郡柴王城(今河南省西华县);四弟柴华,封齐国公,右将军;五弟柴贵,封吕国公,虢州刺使,京都左巡监。可知二哥柴茂主理瓷政司。

对于柴窑是否为柴世宗御窑?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柴荣在位时,所司(瓷政司)向柴世宗请示烧造瓷器的颜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瓷中的精品。对于“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汝州人多传为宋徽宗所语。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多处查阅文献,可见之于明刊本《五杂俎》(吴航宝树堂藏版)。

《五杂俎》卷12记载,柴窑瓷器:“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文中的柴世宗指的就是周世宗柴荣。《五杂俎》(今作《五杂组》)(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据此,柴窑是周世宗柴荣御窑可信。

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瓷器生产已经比较兴盛,官府已经有专门管理瓷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器生产的部门,在郏县疑似柴窑遗址附近发现的有官字号的残片。推断柴窑可能是周世宗柴荣继位后,瓷政司向柴荣请示瓷器烧造的颜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当时的官窑可能有数处,而将在郏县的官窑改为御窑,专门为皇室制作礼器或祭器。对此,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就曾经创建过烧造高档仿青铜器的原始青瓷礼乐祭器的窑场。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三、柴窑瓷器残片的类型

柴窑瓷器是瑰丽陶瓷史上的惊鸿之一瞥,千年之后,经过不断探索追寻,终于有了惊人发现。那么,如何来判断柴窑的瓷器?必须要有完善的标本做依据。经过数年的采集,迄今为止王光辉团队发现的被认为是柴窑瓷器的残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官”字款

(2)、“柴”字款(印章字形)

(3)、“柴”字加黑框或加病广旁

除了上述之外,从器型上来看,还发现有宋、明、清仿加“柴”字款。然而,这些器型的瓷片特征和郏县的疑似柴窑的瓷片品相相去较远。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称帝后对柴氏皇族给予法定优待赐丹书铁券,柴窑应该没有因此停止生产,是对其周世宗柴窑的延续。

传说,北宋初年柴窑关闭生产。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汗濯至再。魏国长公主襦饰翠羽,戒勿复用,又教之曰:‘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见孟昶宝装溺器,椿而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在正史的记载中,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后周世宗柴荣一样崇尚节俭。赵匡胤初登帝位,吸取前朝教训,对后蜀主孟昶所用的小便溺器用七宝装饰很是反感,将其椿而碎之,借以警示朝臣。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王全斌等伐蜀。次年,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降宋,被俘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居住在汴京,卒于965年7月。宋太祖赵匡胤见到孟昶七宝溺器时间约在此期间。关闭柴窑的时间估计亦是在此前后。

对此,郑州新密月台一带有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赵匡胤在去中岳庙进香途中,路过柴窑所在地,以赏月为由,登上望月岭察看,发现月台河两岸炉火通明,热闹非凡,即下令关停了这些耗费巨资的柴窑,并遗散工匠。另外,在新密窑沟瓷窑和西关瓷窑一带,还流传着赵匡胤屠窑毁窑的传说故事。一些身怀绝技的工匠流落到了汝州周边地区如清凉寺及段店和神垕等,把柴窑的烧造技术传播到了那里,从而在这些地方创造出了著名的汝瓷、钧瓷。此传说印证了陶瓷史上柴窑与汝窑及后来的钧窑有着渊源传承关系这一史实。

郑州有关部门的考古调查发现,唐宋时期,新密制瓷工艺达到顶盛,出现了西关瓷窑、窑沟瓷窑和月台瓷窑等大型窑址。西关瓷窑址位于今新密市老城西门外,南北向季节河两岸,面积约30万平方米。西关窑的烧造时间,始于唐代终于北宋。窑沟瓷窑址位于新密市东南18公里处的大隗镇洧水南岸窑沟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仅窑沟附近就发现残窑13座,出土的瓷器残片主要是白釉,其次是黑釉、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黑釉凸条纹和宋三彩瓷片等。根据瓷器的形制、釉色、花纹判断,窑沟瓷窑应创烧于五代。

新密月台瓷窑遗址是郑州地区发现的面积较大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遗址。从侧面说明新密瓷窑业的兴衰与赵宋王朝有关。月台瓷窑遗址西南去郑州约45公里。北宋建立后,由于些许原因,赵匡胤大约在公元965年-967年间关闭了月台一带的窑场。距今天发现的郏县疑似柴窑遗址仅50公里。元末,由于战乱及旱涝灾害,河南、山东地广人稀,两省人口不及山西一省。明初大移民时,柴荣五弟柴贵一支从山西平阳迁到了密县月台南边,形成了柴窑村,全村今四百余人口,基本都为柴姓。除了柴窑村,月台周围还有郭窑村、谢窑村。此地历史上亦多次为郑州所辖。密县月台窑、西关窑、窑沟窑从隋唐到明清(北宋有中断)的名气一直很大。从而,明代《新增格古要论》提出:“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王佐当是因之。

郑州新郑曾出土五代后周柴荣皇帝时候的天青色大碗,口径20.8厘米,高8.8厘米,足径8.7厘米,光气老熟。底部刻有“显德二年,内府敬造,壹百贰拾叁,新郑县”字样,明显为实用器。显德二年即公元956年,这是柴荣继皇帝位的第二年,距今已经1000多年。由于有“内府敬造”及数字字样,表明郑州境内确有官窑在此烧造。虽然瓷碗制作精美,但瓷胎较厚,与郏县出土的残片相差较远。因为柴荣在位居晋王时,郑州是其封地,由此推断,也许新密、新郑或郑州的其它地方确有制瓷官窑,但是无论如何,“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尚需提供至少不弱于郏县兰河湾的天青色薄胎瓷片来充分证明。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月台瓷窑遗址紧邻汝窑和钧窑的北面,是古瓷窑由北向南发展序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月台瓷窑遗址发掘有唐末的器物,五代的器物,还有宋早期及后来的器物,汝瓷、钧瓷在此遗址中都有发现。当为汝窑、钧窑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已经采集到的柴窑瓷片中,还发现有北宋时的二代“柴窑”,即公元968年稍后的薄胎瓷片。可能是其原有柴窑被关闭停烧后工匠或其后人所制。也许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太高且不是实用器等原因,柴窑瓷器最终还是隐匿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明、清时期均有仿品加“柴”字款。但品相根本无法与柴荣柴窑相比。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四、柴窑瓷器颜色及其特征

对于柴窑瓷器的颜色及特征,曹昭著《格古要论》中记载“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新增格古要论》记载相同。

《清秘藏》成于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同样是一本古玩鉴赏的著作。作者张应文(约1524~1585),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收藏家。嗜爱收藏,法书名画、奇珍异宝,无不致力搜括。当年其友人王穉登以“图书满床,鼎彝镦缶杂然并陈”(《清秘藏序》)勾勒其书斋面貌。应文将他所藏所见一一题识记述,逝后由子润色成书,取名《清秘藏》,乃借元代倪云林“清秘阁”之。“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是《清秘藏》中对柴窑的描述。张应文最早提出了柴窑“四如”特征。

万历年间的高濂在所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云:高子说:“说到窑器,一定要说到柴、汝、官、哥、定,但柴窑的瓷器我没见到过,而且众说纷纭,有人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薄瓷,但曹明仲却说:柴窑黄土足。”高谦重复了张应文的“四如”特征,肯定是“薄瓷”,但对“黄土足”提出质疑。

明代学者们除了高濂明确说过柴窑是薄瓷,并对“足多黄土”提出质疑外,都认可“四如”特征。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四如”当成鉴赏柴瓷的主要标准。因之,今人判别柴窑的主要依据是:(1)曹昭《格古要论》中说“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2)张应文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此外在年代上特别要符合955年至960年的要求。

对于柴窑瓷器“天青色”的解读,即天之青色。宋人王志道有诗云:“雨过天青似蔚蓝,碧云收入鳠鱼潭。”又陆游《露坐》诗云:“星稀避月明,河白映天青。” 宋人语中的天青,或可鉴由宋徽宗赵佶之《瑞鹤图》,其为罕见描绘天空颜色的画卷,色淡蓝微青。

另外,对于柴窑瓷器的颜色,明代谷泰天启年间所出版的《博物要览》中说柴瓷:“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不止天青一色也。”说明“雨过天晴”不止一色。谈及颜色,著名的艺术皇帝北宋徽宗赵佶有这样一段话:“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政和元年御题在汝瓷瓷盘)。可见青色是一种比较起来显贵并受欢迎的一种颜色!

目前采集到的同类郏县柴窑瓷器确有多种颜色,至少有:天青、豆青、米黄、粉(汝)红等。可见,“天青色”是指柴窑的一般特征,并非特质。

对于柴窑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如特征”的解读:

青如天:按照现代物理学对光谱波长的解释:在390纳米到730纳米之间是我们人类眼睛可见的电磁波光的波长范围,各种颜色均在此波长区间。其中青色在可见光谱中是间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波长大约为470纳米。有点类似天空的颜色。在过去老一辈中,绿色和蓝色统称青色。青是一种底色,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

明如镜:古人云“宝莹射目,光可欲矢”;

薄如纸:形容柴窑瓷胎薄(约1.7mm);

声如罄:音质就像是敲打古代的“磬”一样清澈、通透、悦耳!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五、柴窑瓷器创烧探讨

据对现有采集到的柴窑瓷片的胎釉观察,柴窑瓷器胎釉一色。胎釉一色表现在瓷胎的颜色,复烧只是加了玻璃釉。柴窑瓷器为薄胎瓷,模制成型,多为小器,胎体厚度大约1.7mm左右。原料中可能含有玛瑙、玻璃以及宝石等。有些圈足胎体上呈现的黑紫褐色表明胎体原料中可能含有桃花坩石等,破碎后长时间氧化形成。清代张九钺在《南窑笔记》中说:“周武德(当为“显德”,可能是手抄转制所误)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 或许柴窑的釉色及原料秘籍是因宝库一场大火“无心插柳”而成。而这些用做釉原料的材质造出的瓷器表面历经千年仍旧像出土的战国秦汉水晶或松石及琉璃釉面器物一样光亮表面很难被氧化腐蚀产生老旧感,导致后世人一看就认为是新造,不敢接受。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柴窑瓷器在烧制工艺上采用二次烧造方法,即先烧制出符合标准的素坯,初次烧制后在素坯上施玻璃釉进行复烧。装烧方式上,采用垫土垫烧。宋代时,仿制器物采用支钉垫起。

郏县疑似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考!记者屈伟林

从采集的柴窑瓷片来看,烧制时还需要装入特定的匣钵,保证胎骨坚正,胎不露骨。同时避免与火焰的直接接触,火力充足且不流釉。由此烧制出来的瓷器光洁莹润。柴窑烧制材料不同,窑内温度也不同,具体烧制温度数据曲线需要试烧。对于柴窑瓷器的有关数据,需要制瓷专家在试制中不断检测再现。

二零二一年一月一日

撰 稿:赵海均

参与讨论:王光辉、周加申、金正新、耿团、焦坤、李泰轩、李冰阳等

参考文献及资料:

《新五代史﹒柴守礼传》、《唐山县志》、《唐氏肆考》、《宋史﹒太祖本纪》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