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肃南发布”可订阅哦!
近日,肃南县摄影师殷挺进为小编提供了一组自己拍摄的肃南鸟类照片,其中的鸟儿灵动活泼十分可爱,只是,小编能叫出名字的,
……
几
乎
没
有
你认识哪些?
近期我们会持续发布肃南县的“鸟儿”,快来跟我们学习鸟类知识吧!
白斑翅拟蜡嘴雀
分布范围:伊朗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边境天山,东至中国中部及西南。
分布状况: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四川,云南西北部,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800~4600米沿林线的冷杉、松树及矮小桧树之上。
冬季结群活动,常与朱雀混群。嗑食种子时极吵嚷。甚不惧人。
白顶䳭(学名:Oenanthe hispanica)为鹟科䳭属的鸟类,俗名白头䳭、黑喉白顶䳭、白头、白朵朵。分布于西伯利亚、亚洲、欧洲、阿拉伯、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干旱而较贫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农田间荒地、山前缓坡、灌丛、矮树或岩石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ispania=西班牙 Giberaltar。
白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小型鸟类,体长14-16cm。雄鸟额至枕钴蓝色,头侧、背、两翅和尾黑色,翅上有一大形白斑,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颏、喉黑色,下喉中央有一白斑,在四周黑色衬托下极为醒目,其余下体栗棕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沾棕,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翅暗褐色具白斑,尾棕褐色。下体褐灰色沾棕,喉亦具白斑。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白肩雕(学名:Aquila heliaca)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鹰科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73-84厘米。体羽黑褐色,头和颈较淡,肩部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很远即可看见,这是区别其他雕的主要特征。滑翔时两翅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亦不上举成‘V’字形;同时飞翔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尾显得较窄长。幼鸟头皮黄褐色,背具黄褐色斑点,飞翔时尾常散开成扇形。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疏林地带,尤喜混交林和阔叶林,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 [1] 、野兔 [1] 、雉鸡 [1] 、石鸡、鹌鹑、野鸭、斑鸠等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繁殖从摩洛哥、西班牙等西北非洲和南欧、东欧往东到贝加尔湖、伊朗东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国。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偶尔到朝鲜和日本。白肩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难得一见。
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
喜马拉雅白鹛朱雀(学名:Carpodacus thura):小型鸟类,体长15-17厘米,体重24-35克。额基、眼先深红色,前额和一条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沾有粉红色并具丝娟光泽,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头顶至背棕褐或红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腰紫粉红色或玫瑰红色。头侧、颊和下体玫瑰红色或紫粉红色,喉和上胸具细的珠白色,腹中央白色。
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线附近,也栖息于树线附近的疏林灌丛和林缘等开阔地带。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沟谷和山边高原草地。以草子、果实、种子、嫩芽、嫩叶、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顶端。性较大胆,不怕人。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雌)
(雄)
北红尾鸲(雌)(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亚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劳,而是一种与它们占据相同生态位的鸟钟鹊属(Cracticus)。
橙翅噪鹛(学名:Garrulax elliotii): 中型鸟类,体长22-25cm。头顶深葡萄灰色或沙褐色。上体灰橄榄褐色,外侧飞羽外翈蓝灰色、基部橙黄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外翈绿色而缘以橙黄色并具白色端斑。喉、胸棕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砖红色。
栖息于海拔1500-3400m的山地和高原森林与灌丛中。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在灌丛下部枝叶间跳跃、穿梭或飞进飞出,有时亦见在林下地上落叶层间活动和觅食。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属杂食性。所吃昆虫主要以金龟甲等鞘翅目昆虫居多,其次是毛虫等鳞翅目幼虫。
分布于印度和中国青海、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赤颈鸫(学名:Turdus ruficollis)为鶲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红脖鸫、红脖子穿草鸫。分布于前苏联、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缅甸、西欧、阿拉伯、叶门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北、北京、陕西、四川、湖北、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繁殖在西伯利亚的开阔针叶林间、较少在阔叶林或灌丛中、迁徙时大都栖息于平原及山坡的灌木疏林中、也见于果园、田间高大乔木上以及或在水边的草坪上。该物种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达乌尔地区。
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对本物种的人工饲养和招引,有一些机构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
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
本期编辑:朵 丹
本期审核:武雪峰
肃南发布:sunanfabu
山水肃南 ·裕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