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肅南釋出”可訂閱哦!
近日,肅南縣攝影師殷挺進為小編提供了一組自己拍攝的肅南鳥類照片,其中的鳥兒靈動活潑十分可愛,隻是,小編能叫出名字的,
……
幾
乎
沒
有
你認識哪些?
近期我們會持續釋出肅南縣的“鳥兒”,快來跟我們學習鳥類知識吧!
白斑翅拟蠟嘴雀
分布範圍:伊朗東北部、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部邊境天山,東至中國中部及西南。
分布狀況: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西藏南部、東南部及東部,四川,雲南西北部,青海,甘肅,陝西南部,甯夏和内蒙古西部,地方性常見于海拔2800~4600米沿林線的冷杉、松樹及矮小桧樹之上。
冬季結群活動,常與朱雀混群。嗑食種子時極吵嚷。甚不懼人。
白頂䳭(學名:Oenanthe hispanica)為鹟科䳭屬的鳥類,俗名白頭䳭、黑喉白頂䳭、白頭、白朵朵。分布于西伯利亞、亞洲、歐洲、阿拉伯、非洲,包括中國大陸的内蒙古、甯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北、陝西、河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幹旱而較貧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農田間荒地、山前緩坡、灌叢、矮樹或岩石間。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ispania=西班牙 Giberaltar。
白喉紅尾鸲(學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小型鳥類,體長14-16cm。雄鳥額至枕钴藍色,頭側、背、兩翅和尾黑色,翅上有一大形白斑,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颏、喉黑色,下喉中央有一白斑,在四周黑色襯托下極為醒目,其餘下體栗棕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鳥上體橄榄褐沾棕,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翅暗褐色具白斑,尾棕褐色。下體褐灰色沾棕,喉亦具白斑。特征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别。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築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産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白肩雕(學名:Aquila heliaca)又名禦雕,是隼形目鷹科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73-84厘米。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即可看見,這是差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征。滑翔時兩翅平直,滑翔和翺翔時兩翅亦不上舉成‘V’字形;同時飛翔時尾羽收得很緊,不散開,因而尾顯得較窄長。幼鳥頭皮黃褐色,背具黃褐色斑點,飛翔時尾常散開成扇形。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疏林地帶,尤喜混交林和闊葉林,常單獨活動。或翺翔于空中,或長時間的停息于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齧齒類 [1] 、野兔 [1] 、雉雞 [1] 、石雞、鹌鹑、野鴨、斑鸠等中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繁殖從摩洛哥、西班牙等西北非洲和南歐、東歐往東到貝加爾湖、伊朗東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國。越冬于非洲東北部、印度,偶爾到北韓和日本。白肩雕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難得一見。
白鹭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鹭。大白鹭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鹭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鹭和雪鹭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鹭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
喜馬拉雅白鹛朱雀(學名:Carpodacus thura):小型鳥類,體長15-17厘米,體重24-35克。額基、眼先深紅色,前額和一條長而寬闊的眉紋珠白色沾有粉紅色并具絲娟光澤,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頭頂至背棕褐或紅褐色、具黑褐色羽幹紋,腰紫粉紅色或玫瑰紅色。頭側、頰和下體玫瑰紅色或紫粉紅色,喉和上胸具細的珠白色,腹中央白色。
是一種高山鳥類。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叢、草地和生長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馬拉雅山和玉龍山地區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線附近,也栖息于樹線附近的疏林灌叢和林緣等開闊地帶。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溝谷和山邊高原草地。以草子、果實、種子、嫩芽、嫩葉、漿果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頂端。性較大膽,不怕人。分布于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雌)
(雄)
北紅尾鸲(雌)(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闆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頸側、颏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餘下體橙棕色。雌鳥上體橄榄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紅腹紅尾鸲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作物和樹木害蟲。
繁殖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北韓。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寮國、越南和日本。
伯勞科鳥類性情兇猛,有“雀中猛禽”之稱。常立于高處俯視,伺機而動,捕捉昆蟲、蛙、蜥蜴、小鳥和鼠類等,有把屍體插在棘刺上撕食的習性,有時不全吃掉,用這種方式儲存食物。是以英文中也稱其為“butcher birds”,但是澳洲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勞,而是一種與它們占據相同生态位的鳥鐘鵲屬(Cracticus)。
橙翅噪鹛(學名:Garrulax elliotii): 中型鳥類,體長22-25cm。頭頂深葡萄灰色或沙褐色。上體灰橄榄褐色,外側飛羽外翈藍灰色、基部橙黃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外翈綠色而緣以橙黃色并具白色端斑。喉、胸棕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磚紅色。
栖息于海拔1500-3400m的山地和高原森林與灌叢中。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常在灌叢下部枝葉間跳躍、穿梭或飛進飛出,有時亦見在林下地上落葉層間活動和覓食。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屬雜食性。所吃昆蟲主要以金龜甲等鞘翅目昆蟲居多,其次是毛蟲等鱗翅目幼蟲。
分布于印度和中國青海、甘肅、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地。
赤頸鸫(學名:Turdus ruficollis)為鶲科鸫屬的鳥類,俗名紅脖鸫、紅脖子穿草鸫。分布于前蘇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緬甸、西歐、阿拉伯、葉門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肅、河北、北京、陝西、四川、湖北、雲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繁殖在西伯利亞的開闊針葉林間、較少在闊葉林或灌叢中、遷徙時大都栖息于平原及山坡的灌木疏林中、也見于果園、田間高大喬木上以及或在水邊的草坪上。該物種産地在西伯利亞的達烏爾地區。
大斑啄木鳥(學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兒木、花奔得兒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鳥、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鳥類,體長20~25厘米。上體主要為黑色,額、頰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塊大的白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具黑白相間橫斑,飛羽亦具黑白相間的橫斑。下體污白色,無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鮮紅色。雄鳥枕部紅色。本物種未列入保護目錄,但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本物種全體有滋養補虛、消腫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另外由于本物種喜食很多林業害蟲,是以被譽為“森林醫生”。有很多機構在研究對本物種的人工飼養和招引,有一些機構還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大鵟(學名:Buteo hemilasius)為鷹科鵟屬的鳥類,是一種大型猛禽,體長 570-760毫米。頭頂和後頸白色,各羽貫以褐色縱紋。頭側白色;有褐色髭紋,上體淡褐色,有3-9條暗色橫斑,羽幹白色;下體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飛翔進翼下有白斑。虹膜黃褐色,嘴黑色,蠟膜黃綠色,跗蹠和趾黃色,爪黑色。
栖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等地區,也出現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與荒漠地帶,垂直分布高度可以達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喜停息在高樹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齧齒動物,蛙、蜥蜴、野兔、蛇、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于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北韓、南韓、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
本期編輯:朵 丹
本期稽核:武雪峰
肅南釋出:sunanfabu
山水肅南 ·裕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