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意义,是带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陈千朵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救救我们!我们下不来了!”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浙江绍兴一派出所突然接到报警,原来有一群女孩被困山中。
警方赶到现场才发现山坡十分陡峭,且天色已暗,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山下。
民警四处搜寻,才终于在杂草丛中找到一个安全地点,架起梯子扶着被困的女孩一个个下了山。

可即便这边的救援手忙脚乱,另一边还不断有人试图摸索着上山,全然不惧危险,民警只好一边救人,一边分出警力劝返。
这山上到底有什么景色,值得这么多人为之着迷,甚至连发生危险都不怕?
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节目组在附近拍摄综艺节目,被困的女孩都是慕名而来的粉丝,只为了占据有利地形,远远地看一眼偶像。
这群女孩在被困山上之前,就已经被不少巡逻人员极力劝阻,让她们赶紧下来,可是这些有“毅力”的粉丝完全不以为意,甚至反怼:
“有本事你让明星出来,我拍到就走!”
直到夜幕降临,完全无法下山,她们才想起报警求助。
这些女孩又大多是00后,最小的只有16岁,为了追星甚至无视危险,万一发生事故父母该有多么心痛啊。
可孩子们因为追星而出的闹剧远远不止这一件:
有的粉丝晓玲自认佛系,但是仅一场演唱会就为爱豆花费了1万元;
有的粉丝为给偶像冲业绩,鼓动学生粉用花呗、白条购买上百张数字专辑;
更有甚者,容不得别人说一句偶像的不好,否则就怒气冲天,分分钟开启一场骂战……
要知道,这些追星者大部分都是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极易在鼓动下为了偶像花费“巨款”、变得戾气满满,甚至因此耽误学业,毁掉自己的一生。
难道追星,真的在一点点侵蚀我们的下一代吗?
01
追星不一定有毒,却一定要有度
还记得今年的倒奶事件吗?
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临近决赛时,网络上突然爆出一段视频,工人们围坐在池口旁,将全新未拆封的牛奶一瓶瓶倒入池中。
如此大批量倒掉牛奶,不是因为产品过期,而是因为厂商将为偶像助力的二维码印在了瓶盖中,为了给偶像投票,追星人只能成箱买牛奶,再雇人倒掉,只为了拿到瓶盖上的一票。
本该是商品中价值最大的牛奶,反而成为了追星的牺牲品和绊脚石,只能被白白浪费。
直到央视出手,点名此“饭圈乱象”,叫停选秀的录制,也没有一个追星的孩子心疼倒掉的牛奶,反而只顾着心疼自己无法出道的偶像。
为偶像花钱稀松平常,浪费更是小事一桩。这些追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中国青年报社曾对青少年进行过一项追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追星花费在100元以上,甚至有的还会豪掷几百元。
可仅有20.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父母知情并支持,50.5%的受访青少年坦言,父母并不清楚自己在为追星花钱。
要知道,一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会超过几千元,瞒着父母便只能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可即便如此,孩子仍无怨无悔。
而被蒙在鼓里的父母,不仅不知道孩子偷偷地为爱“供养”偶像,更不了解孩子在追星途中,早已失去了理智与素质。
就在2个月前,国航一架杭州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因飞机前舱有男团成员,飞机落地滑行阶段,后舱的许多粉丝为了见偶像一面,便挤在过道上涌向前舱。
机组人员出于好心一再劝阻粉丝回到座位,否则会有危险,但上头的粉丝不仅不听劝,还无理地大声回怼机组人员:“要不要赌一千块钱,摔不摔!”
最后,这群孩子也没有回到座位,反而因为没有见到偶像而对机组人员抱怨不断。
你敢相信,在家里乖巧懂事的孩子竟然会因为追星变成如此无礼吗?
孩子们追星为什么不敢告诉父母?
因为疯狂花钱、影响学习成绩,为了追星失去了理智,都是父母对“追星”这件事避之不及的缘由。
但真正让父母忌惮的,不是追星,而是“无度”。
要解开孩子无理智追星的难题,我们就需要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这颗星对于他们的意义。
02
“追星其实是在追自己”
很多父母甚至孩子自身都不理解,为什么会追星。
从心理学上讲,偶像恰好满足了他们的两大“需求”:
第一,青少年时期,孩子正处在一个探寻“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阶段,偶像是他们理想中的样子,满足了他们的探索需求。
第二,孩子需要别人的认同感。他们通过崇拜一个偶像,可以展示出“我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有什么样的品味”的信息,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同感”。
正如撒贝宁对青少年追星心理的分析:
“追星其实是在追你自己,你其实是在为自己设计着一个理想中的生活中的人设状态,其实最终追来追去,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世界里并不那么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愿以偿,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构架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
你看到他(偶像)那个样子,其实就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你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优秀,一样成功。”
其实青少年追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每个年代都有可“追捧”的明星,但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星”。
正面追星,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偶像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好!
顺德一中的李汝佳,因为喜欢王俊凯,在压力极大的高三,每当失落、想放弃就会用偶像的话鼓励自己再加把劲儿。
最后她高考超常发挥,考出了652分的好成绩,进入全省前40,985高校基本可以随便挑。
一名高一女生因为喜欢易烊千玺,便立志考上北大,只因偶像曾在节目中说“北大是我的目标”。
你没有实现心愿,我来替你完成,这才是粉丝对偶像最好的爱。
除了明星,还有一些“星”,能让孩子从精神上受到鼓舞,从心底注入动力。
2020年初武汉方舱医院内,大四的徐丹对医生说自己想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却完全没想到,巡视问诊的医生就是理想院校的教授。
“欢迎你来,你要考上了第一个录取你!”
感念教授的医者仁心和鼓励,徐丹备考期间动力十足,最终也因为“追星”而摘取了自己的梦想果实。
更有许多国民“巨星”,排场之大,令无数孩子为之鼓掌,甚至夹道欢迎。
父母不仅不会拦,还会和孩子一起追!
同济大学85岁的汪品先院士,不讲衣着,没有排场,一辆自行车来去校园,可一旦上课堂堂人数爆满。学生们校园内偶遇汪院士,即便只是背影也一定要拍照留念。
钟南山曾回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加校庆活动,同学们将钟老围个水泄不通,高高举起的手机简直比追星现场还多,只为了记录下他的勉励,为自己打上一剂强心针。
2019年,袁隆平院士曾现身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学生们人山人海,有的人甚至趴在栏杆上聆听讲话,立志为祖国农业做贡献!
走在这样的追星路上,孩子不仅能看到星,更能将自己长成一颗星,这才是追星的意义!
什么是偶像,《明星大侦探》里说过的一段话,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偶像是镜子,折射的是你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偶像是力量,给予你面对生活的希望与勇气。
偶像是陪伴,共同成长,各自精彩。
03
“追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引导”
《变形记》中曾有一个疯狂的追星女孩陈思媛,仅仅16岁的她在追星上却花费了几十万。
与节目中其他富裕的家庭不同,陈思媛的妈妈是一名会计,爸爸只是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可想而知这笔追星的花费对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像疯了一样,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付出那么多,为此父母和孩子没少发生冲突、争吵。
但即便前一天和父母激烈争吵,陈思媛依然会为了追星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要钱,甚至耍赖抢夺。
将追星当作生活重心的陈思媛,学生的身份也变成了摆设,她也因为长期旷课受到了休学处分。
妈妈因为女儿疯狂追星默默流泪,女儿却在讲述追星心得时隐隐骄傲,画面对比,令人倍感心酸。
其实,陈思媛之所以沉迷追星不肯回头,是因为她不止在追星,更是在追求别人的认可。
拍到了明星好看的照片,粉丝便会将她视作大佬,一句句鼓励与赞美,让她在心理上无比满足。
这也是许多孩子即便不被父母理解,也要坚持追星的原因,因为他们想要的,只是一句认可而已。
如果家有追星的孩子,我们不妨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多一点包容与理解,给他们合理的自由,而不是粗暴地禁止一切。
其实,合理范围内的追星行为完全无需制止,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喜欢的偶像呢?
甚至,我们还可以巧妙地借助追星,走进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妨听孩子聊聊自己的爱豆,孩子一定会源源不断地细数偶像的优点:积极阳光、努力向上、肯吃苦、家教好……
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以“追星”之名,鼓励孩子像偶像看齐,做偶像能做、行偶像所行,慢慢成为另外一颗星。
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不仅追星有底气,内心里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浓浓的爱意。
有的父母帮孩子贴海报、布置书架,孩子在骄傲的同时也不会忘记父母的期盼;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偶像设为今后女婿的标准,孩子更觉得自己该努力拼搏;
有的父母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不仅开心,更愿意敞开心扉聆听父母的建议……
孩子享受着追星的快乐,更在父母的爱意下愈发自信,也点燃了前进的动力。
只因为,在追逐美好的过程中,他们不再需要费力向父母证明,更无须对抗,只需放心大胆地在追逐的过程中完成蜕变,重塑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04
追星本不是一件坏事。
谁还没一个向往和憧憬的偶像呢?
但好与坏之间,只差了一个“度”。
追星就好像孩子青春里的一次航行,父母只需做好掌舵者,引导孩子向正确方向前行,孩子自然也能把握好追星的“度”。
父母还可以在和孩子共同“追星”的过程中,让偶像的闪光点成为孩子追逐的目标,激励孩子与偶像并肩前行。
孩子也会在一次次的进步中慢慢认识到,支持偶像最好的方式,不是花钱应援,更不是盲目追随,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所有追星的孩子都能用为偶像应援的力量为自己加油,成为一颗同样闪闪发光的星星,与偶像在不同的空间各自闪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