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意義,是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陳千朵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原創首發
“救救我們!我們下不來了!”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浙江紹興一派出所突然接到報警,原來有一群女孩被困山中。
警方趕到現場才發現山坡十分陡峭,且天色已暗,一不小心就會滑落到山下。
民警四處搜尋,才終于在雜草叢中找到一個安全地點,架起梯子扶着被困的女孩一個個下了山。

可即便這邊的救援手忙腳亂,另一邊還不斷有人試圖摸索着上山,全然不懼危險,民警隻好一邊救人,一邊分出警力勸返。
這山上到底有什麼景色,值得這麼多人為之着迷,甚至連發生危險都不怕?
其實什麼都沒有,隻有一個節目組在附近拍攝綜藝節目,被困的女孩都是慕名而來的粉絲,隻為了占據有利地形,遠遠地看一眼偶像。
這群女孩在被困山上之前,就已經被不少巡邏人員極力勸阻,讓她們趕緊下來,可是這些有“毅力”的粉絲完全不以為意,甚至反怼:
“有本事你讓明星出來,我拍到就走!”
直到夜幕降臨,完全無法下山,她們才想起報警求助。
這些女孩又大多是00後,最小的隻有16歲,為了追星甚至無視危險,萬一發生事故父母該有多麼心痛啊。
可孩子們因為追星而出的鬧劇遠遠不止這一件:
有的粉絲曉玲自認佛系,但是僅一場演唱會就為愛豆花費了1萬元;
有的粉絲為給偶像沖業績,鼓動學生粉用花呗、白條購買上百張數字專輯;
更有甚者,容不得别人說一句偶像的不好,否則就怒氣沖天,分分鐘開啟一場罵戰……
要知道,這些追星者大部分都是學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三觀,極易在鼓動下為了偶像花費“巨款”、變得戾氣滿滿,甚至是以耽誤學業,毀掉自己的一生。
難道追星,真的在一點點侵蝕我們的下一代嗎?
01
追星不一定有毒,卻一定要有度
還記得今年的倒奶事件嗎?
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臨近決賽時,網絡上突然爆出一段視訊,勞工們圍坐在池口旁,将全新未拆封的牛奶一瓶瓶倒入池中。
如此大批量倒掉牛奶,不是因為産品過期,而是因為廠商将為偶像助力的二維碼印在了瓶蓋中,為了給偶像投票,追星人隻能成箱買牛奶,再雇人倒掉,隻為了拿到瓶蓋上的一票。
本該是商品中價值最大的牛奶,反而成為了追星的犧牲品和絆腳石,隻能被白白浪費。
直到央視出手,點名此“飯圈亂象”,叫停選秀的錄制,也沒有一個追星的孩子心疼倒掉的牛奶,反而隻顧着心疼自己無法出道的偶像。
為偶像花錢稀松平常,浪費更是小事一樁。這些追星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中國青年報社曾對青少年進行過一項追星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青少年每月追星花費在100元以上,甚至有的還會豪擲幾百元。
可僅有20.7%的受訪青少年表示父母知情并支援,50.5%的受訪青少年坦言,父母并不清楚自己在為追星花錢。
要知道,一個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也不會超過幾千元,瞞着父母便隻能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可即便如此,孩子仍無怨無悔。
而被蒙在鼓裡的父母,不僅不知道孩子偷偷地為愛“供養”偶像,更不了解孩子在追星途中,早已失去了理智與素質。
就在2個月前,國航一架杭州飛往北京的航班上,因飛機前艙有男團成員,飛機落地滑行階段,後艙的許多粉絲為了見偶像一面,便擠在過道上湧向前艙。
機組人員出于好心一再勸阻粉絲回到座位,否則會有危險,但上頭的粉絲不僅不聽勸,還無理地大聲回怼機組人員:“要不要賭一千塊錢,摔不摔!”
最後,這群孩子也沒有回到座位,反而因為沒有見到偶像而對機組人員抱怨不斷。
你敢相信,在家裡乖巧懂事的孩子竟然會因為追星變成如此無禮嗎?
孩子們追星為什麼不敢告訴父母?
因為瘋狂花錢、影響學習成績,為了追星失去了理智,都是父母對“追星”這件事避之不及的緣由。
但真正讓父母忌憚的,不是追星,而是“無度”。
要解開孩子無理智追星的難題,我們就需要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這顆星對于他們的意義。
02
“追星其實是在追自己”
很多父母甚至孩子自身都不了解,為什麼會追星。
從心理學上講,偶像恰好滿足了他們的兩大“需求”:
第一,青少年時期,孩子正處在一個探尋“我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階段,偶像是他們理想中的樣子,滿足了他們的探索需求。
第二,孩子需要别人的認同感。他們通過崇拜一個偶像,可以展示出“我是什麼樣的人”或者“我有什麼樣的品味”的資訊,以此來獲得别人的“認同感”。
正如撒貝甯對青少年追星心理的分析:
“追星其實是在追你自己,你其實是在為自己設計着一個理想中的生活中的人設狀态,其實最終追來追去,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的世界裡并不那麼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願以償,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構架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
你看到他(偶像)那個樣子,其實就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于是你希望自己能夠像他一樣優秀,一樣成功。”
其實青少年追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每個年代都有可“追捧”的明星,但關鍵是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追星”。
正面追星,能夠幫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在偶像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好!
順德一中的李汝佳,因為喜歡王俊凱,在壓力極大的高三,每當失落、想放棄就會用偶像的話鼓勵自己再加把勁兒。
最後她聯考超常發揮,考出了652分的好成績,進入全省前40,985高校基本可以随便挑。
一名高一女生因為喜歡易烊千玺,便立志考上北大,隻因偶像曾在節目中說“北大是我的目标”。
你沒有實作心願,我來替你完成,這才是粉絲對偶像最好的愛。
除了明星,還有一些“星”,能讓孩子從精神上受到鼓舞,從心底注入動力。
2020年初武漢方艙醫院内,大四的徐丹對醫生說自己想報考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所學生,卻完全沒想到,巡視問診的醫生就是理想院校的教授。
“歡迎你來,你要考上了第一個錄取你!”
感念教授的醫者仁心和鼓勵,徐丹備考期間動力十足,最終也因為“追星”而摘取了自己的夢想果實。
更有許多國民“巨星”,排場之大,令無數孩子為之鼓掌,甚至夾道歡迎。
父母不僅不會攔,還會和孩子一起追!
同濟大學85歲的汪品先院士,不講衣着,沒有排場,一輛自行車來去校園,可一旦上課堂堂人數爆滿。學生們校園内偶遇汪院士,即便隻是背影也一定要拍照留念。
鐘南山曾回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參加校慶活動,同學們将鐘老圍個水洩不通,高高舉起的手機簡直比追星現場還多,隻為了記錄下他的勉勵,為自己打上一劑強心針。
2019年,袁隆平院士曾現身湖南農業大學開學典禮,學生們人山人海,有的人甚至趴在欄杆上聆聽講話,立志為祖國農業做貢獻!
走在這樣的追星路上,孩子不僅能看到星,更能将自己長成一顆星,這才是追星的意義!
什麼是偶像,《明星大偵探》裡說過的一段話,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偶像是鏡子,折射的是你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偶像是力量,給予你面對生活的希望與勇氣。
偶像是陪伴,共同成長,各自精彩。
03
“追星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引導”
《變形記》中曾有一個瘋狂的追星女孩陳思媛,僅僅16歲的她在追星上卻花費了幾十萬。
與節目中其他富裕的家庭不同,陳思媛的媽媽是一名會計,爸爸隻是普通的公共汽車司機,可想而知這筆追星的花費對家庭來說意味着什麼。
父母不了解,為什麼孩子像瘋了一樣,為一個毫不相幹的人付出那麼多,為此父母和孩子沒少發生沖突、争吵。
但即便前一天和父母激烈争吵,陳思媛依然會為了追星理直氣壯地向父母要錢,甚至耍賴搶奪。
将追星當作生活重心的陳思媛,學生的身份也變成了擺設,她也因為長期曠課受到了休學處分。
媽媽因為女兒瘋狂追星默默流淚,女兒卻在講述追星心得時隐隐驕傲,畫面對比,令人倍感心酸。
其實,陳思媛之是以沉迷追星不肯回頭,是因為她不止在追星,更是在追求别人的認可。
拍到了明星好看的照片,粉絲便會将她視作大佬,一句句鼓勵與贊美,讓她在心理上無比滿足。
這也是許多孩子即便不被父母了解,也要堅持追星的原因,因為他們想要的,隻是一句認可而已。
如果家有追星的孩子,我們不妨對孩子的追星行為多一點包容與了解,給他們合理的自由,而不是粗暴地禁止一切。
其實,合理範圍内的追星行為完全無需制止,畢竟誰年輕的時候沒有過喜歡的偶像呢?
甚至,我們還可以巧妙地借助追星,走進孩子的心,引導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不妨聽孩子聊聊自己的愛豆,孩子一定會源源不斷地細數偶像的優點:積極陽光、努力向上、肯吃苦、家教好……
我們也可以順理成章地以“追星”之名,鼓勵孩子像偶像看齊,做偶像能做、行偶像所行,慢慢成為另外一顆星。
而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支援的孩子,不僅追星有底氣,内心裡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濃濃的愛意。
有的父母幫孩子貼海報、布置書架,孩子在驕傲的同時也不會忘記父母的期盼;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偶像設為今後女婿的标準,孩子更覺得自己該努力拼搏;
有的父母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不僅開心,更願意敞開心扉聆聽父母的建議……
孩子享受着追星的快樂,更在父母的愛意下愈發自信,也點燃了前進的動力。
隻因為,在追逐美好的過程中,他們不再需要費力向父母證明,更無須對抗,隻需放心大膽地在追逐的過程中完成蛻變,重塑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04
追星本不是一件壞事。
誰還沒一個向往和憧憬的偶像呢?
但好與壞之間,隻差了一個“度”。
追星就好像孩子青春裡的一次航行,父母隻需做好掌舵者,引導孩子向正确方向前行,孩子自然也能把握好追星的“度”。
父母還可以在和孩子共同“追星”的過程中,讓偶像的閃光點成為孩子追逐的目标,激勵孩子與偶像并肩前行。
孩子也會在一次次的進步中慢慢認識到,支援偶像最好的方式,不是花錢應援,更不是盲目追随,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所有追星的孩子都能用為偶像應援的力量為自己加油,成為一顆同樣閃閃發光的星星,與偶像在不同的空間各自閃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