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沐昂-明初云南文坛领袖

明朝云南文坛,由于初期有了沐昂及其文友诗友,中期有了杨慎,晚期有了李贽徐霞客的光临,才不至于沉寂,偏处西南一隅的云南,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才有了几抹亮色。

沐昂-明初云南文坛领袖

沐昂(1379-1445),字景颙,号素轩,西平侯、追封黔宁王、明朝云南事业开创者沐英第三子。

永乐三年(1404),被朝廷派往云南,协助二哥、云南总兵沐晟镇滇。

沐昂是明朝沐氏家族文学成就最高者,能文能武,同时,他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弹琴,赏乐,作曲皆有一定造诣。

沐昂成为明初云南文坛领袖的原因

一是较高的职位

永乐三年(1404),以云南都指挥使司佥事(都指挥使司正职“指挥使”正三品,副职“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身份,被派往云南,协助二哥沐晟镇滇。后来升任云南总兵,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军职,镇滇四十一年。去世后归葬南京将军山(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祖墓地。职务高平易近人加之家族声望,成为聚拢人才的磁石。

二是较高的文学艺术造诣

沐昂上马治军,下马理民,政务军务结束后,换上一身休闲宽松的儒服,邀请文友诗友,聚在柳营别业,挥毫泼墨,写诗作文,饮酒投壶,作曲弹琴,品茗赏画,文人形象跃然而出。平生900首诗文,去世后被其曾孙沐崑编为《素轩集》。为明初寓滇谪滇文人官员诗作编辑《沧海遗珠》诗集。

三是沐昂有自己的文学主张

在其诗文集《素轩集》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主要有:

一.诗歌创作要“发乎性情”“合乎风化”

二.诗歌创作要“德”“言”相配

四是团结了一大批文人学者

难能可贵的是,在他身边,聚拢了一批意气相投的文友诗友,他们或是因某种原因被贬谪的内地官员,或是朝廷命官,且这批官员、被贬谪者,皆为科举出身,诗文造诣不低。

这批文人官员,学者,都与沐氏家族第一代执政者沐英,第二代执政者沐春,沐晟,沐昂有交往,直接间接受到沐氏两代人的关照。

如明初云南文坛著名的“平居陈郭”——

平:平显,字仲微,号松雨,浙江钱塘人,官广西藤县令,后被降为主簿,贬谪云南戍边。西平侯沐英爱其才,请命朝廷,免去其伍籍,聘为塾宾西席。《沧海遗珠》有平显的诗作《光霁堂》《奉国公大人》等十七首。

《素轩集》有诗《寄平仲微》:

秋到滇南雁不飞,忆君何处思依依。

于今一别过三月,几度登楼望落晖?

居:居广,海昌(浙江海宁?)人。《素轩集》有诗《书示居广》:

野路荒凉雨未收,离离禾黍满田畴。

遥知别后多佳思,可有新诗寄远游?

陈:陈谦,字仕谦,号讷庵逸人。吴(苏州)人。

郭:郭文,字炳仲,号舟屋,昆明人。

《素轩集》有诗《寄郭文陈谦》:

岁晚云同欲雪时,老怀殊觉鬓如丝。

轩前独有梅花树,可爱凌寒放一枝。

还有《题讷庵诗序》:

“夫诗者,所以发乎情性之感,合乎风化而成也。……”

三、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素轩集》跋:……《静志居诗话》:定边平麓川之寇,威著西南,而能以余暇留情文咏,辑明初名下士宦旅滇及谪戍者,自邾仲任以下二十一家诗,凡二百五十首目曰《沧海遗珠》。

《沧海遗珠》收集明初赴滇任职或谪戍云南文人学者21人,共270首诗,编为《沧海遗珠》,使这批官员学者留下名声。其中就有云南人熟知的平显,韩宜可,王景常。

沐昂-明初云南文坛领袖

同时期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在《〈沧海遗珠〉序》认为沐昂编辑的《沧海遗珠》:“余阅其诗,大抵清楚雅则,和平婉丽,极其趣韵,莹然夜光明珠之珍,可爱可玩可传也。”

沐昂闲暇笔耕不辍,每到一地,皆以诗文记录,足迹遍及滇中滇西滇南以及南京,北京等,辑为900首(篇)《素轩集》,描写山川风物,抒发旅途之情,兄弟之情,关注民生,阐发文学主张,兼及政治主张。

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军职,加之麾下团结了一批谪滇寓滇文人,并为其编辑诗集,沐昂自然成为明初云南文坛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