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雲南文壇,由于初期有了沐昂及其文友詩友,中期有了楊慎,晚期有了李贽徐霞客的光臨,才不至于沉寂,偏處西南一隅的雲南,世人眼中的蠻荒之地,才有了幾抹亮色。

沐昂(1379-1445),字景颙,号素軒,西平侯、追封黔甯王、明朝雲南事業開創者沐英第三子。
永樂三年(1404),被朝廷派往雲南,協助二哥、雲南總兵沐晟鎮滇。
沐昂是明朝沐氏家族文學成就最高者,能文能武,同時,他有着較高的音樂素養,彈琴,賞樂,作曲皆有一定造詣。
沐昂成為明初雲南文壇領袖的原因
一是較高的職位
永樂三年(1404),以雲南都指揮使司佥事(都指揮使司正職“指揮使”正三品,副職“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佥事”正四品)身份,被派往雲南,協助二哥沐晟鎮滇。後來升任雲南總兵,右軍都督府左都督軍職,鎮滇四十一年。去世後歸葬南京将軍山(江甯縣長泰北鄉觀音山)祖墓地。職務高平易近人加之家族聲望,成為聚攏人才的磁石。
二是較高的文學藝術造詣
沐昂上馬治軍,下馬理民,政務軍務結束後,換上一身休閑寬松的儒服,邀請文友詩友,聚在柳營别業,揮毫潑墨,寫詩作文,飲酒投壺,作曲彈琴,品茗賞畫,文人形象躍然而出。平生900首詩文,去世後被其曾孫沐崑編為《素軒集》。為明初寓滇谪滇文人官員詩作編輯《滄海遺珠》詩集。
三是沐昂有自己的文學主張
在其詩文集《素軒集》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主要有:
一.詩歌創作要“發乎性情”“合乎風化”
二.詩歌創作要“德”“言”相配
四是團結了一大批文人學者
難能可貴的是,在他身邊,聚攏了一批意氣相投的文友詩友,他們或是因某種原因被貶谪的内地官員,或是朝廷命官,且這批官員、被貶谪者,皆為科舉出身,詩文造詣不低。
這批文人官員,學者,都與沐氏家族第一代執政者沐英,第二代執政者沐春,沐晟,沐昂有交往,直接間接受到沐氏兩代人的關照。
如明初雲南文壇著名的“平居陳郭”——
平:平顯,字仲微,号松雨,浙江錢塘人,官廣西藤縣令,後被降為主簿,貶谪雲南戍邊。西平侯沐英愛其才,請命朝廷,免去其伍籍,聘為塾賓西席。《滄海遺珠》有平顯的詩作《光霁堂》《奉國公大人》等十七首。
《素軒集》有詩《寄平仲微》:
秋到滇南雁不飛,憶君何處思依依。
于今一别過三月,幾度登樓望落晖?
居:居廣,海昌(浙江海甯?)人。《素軒集》有詩《書示居廣》:
野路荒涼雨未收,離離禾黍滿田疇。
遙知别後多佳思,可有新詩寄遠遊?
陳:陳謙,字仕謙,号讷庵逸人。吳(蘇州)人。
郭:郭文,字炳仲,号舟屋,昆明人。
《素軒集》有詩《寄郭文陳謙》:
歲晚雲同欲雪時,老懷殊覺鬓如絲。
軒前獨有梅花樹,可愛淩寒放一枝。
還有《題讷庵詩序》:
“夫詩者,是以發乎情性之感,合乎風化而成也。……”
三、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實踐
《素軒集》跋:……《靜志居詩話》:定邊平麓川之寇,威著西南,而能以餘暇留情文詠,輯明初名下士宦旅滇及谪戍者,自邾仲任以下二十一家詩,凡二百五十首目曰《滄海遺珠》。
《滄海遺珠》收集明初赴滇任職或谪戍雲南文人學者21人,共270首詩,編為《滄海遺珠》,使這批官員學者留下名聲。其中就有雲南人熟知的平顯,韓宜可,王景常。
同時期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在《〈滄海遺珠〉序》認為沐昂編輯的《滄海遺珠》:“餘閱其詩,大抵清楚雅則,和平婉麗,極其趣韻,瑩然夜光明珠之珍,可愛可玩可傳也。”
沐昂閑暇筆耕不辍,每到一地,皆以詩文記錄,足迹遍及滇中滇西滇南以及南京,北京等,輯為900首(篇)《素軒集》,描寫山川風物,抒發旅途之情,兄弟之情,關注民生,闡發文學主張,兼及政治主張。
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有較高的藝術素養,有較高的軍職,加之麾下團結了一批谪滇寓滇文人,并為其編輯詩集,沐昂自然成為明初雲南文壇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