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相思》隐匿诗人林逋:终生不娶,却写尽这千古悲欢离合的爱情

作者:宋词文学鉴赏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借景抒情,生离死别

这首词以《长相思》作词牌,大约来自李白的《长相思》一诗:“长相思在长安”。词写的是送别,以别后相思为主题。在春秋战国时代,浙江省是吴国的一部分和越国的所在地。以钱塘江为界,大抵北岸多属吴国,南岸则属越国。因此,所谓“吴山”就是钱塘江北岸的山;所谓“越山”则是钱塘江南岸的山。

作者其所以这么写,是为了表明从古以来钱塘江两岸的青山绿水就是迎送亲友的地方。多少人过江爬过吴山?多少人过江爬过越山?钱塘江两岸的青山万古长青,但是被他们迎送的人们,多是生离死别,难免黯然销魂。有的未老先衰,有的饮恨而死。有谁真正理解离情别绪的痛苦呢?

贬说封建,同情爱情

词的下片,主要是对上片结尾的回答。“谁知离别情”呢?由上片的泛泛而谈,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形象。一般说来,凡被两岸青山迎送过的男女老少都知道“离别情”。但比较起来,最知道离别情的还是那些在爱情生活上遭受阻碍或破坏的少男少女。所谓“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就是说一位青年女子(“妾”)在钱塘江边送别自己热恋着的未婚男子(“君”)。

他们两人情投意合,却平地风波,横遭封建势力或其他暴力的阻挠而不得不被迫忍痛分离。所谓“罗带同心结未成”是对爱情受到破坏而不能结婚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古代习俗,女子往往用丝绸腰带(“罗带”)打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送给男方作为信物(纪念品),表示永不分离。

这首词里的青年女子到江边送别爱人,还来不及用罗带打成同心结,钱塘江已经涨潮,潮水同堤岸相平,男方乘坐的帆船就要开船了。在这里,“江头潮已平”,语意双关;江头涨潮,既是推进帆船的动力,也暗喻破坏婚姻的暴力,平地起风波。整首词用第一人称口气,是一个婚姻不幸的女子的含泪自白。她想到自古以来钱塘江两岸的青山迎亲送故,但是真正理解离别的痛苦的,只有她一人,到了下片,就直接写她和她的爱人相对含泪、不得不分离的悲惨情景。

上片主要写景,借风景抒发感情;下片主要写情,以感情衬托景物。上片写山,山边有水(钱塘江);下片写水,水上有山。山山水水,无不感染离情别绪。

感情丰富,婉约代表

林逋虽然是一个独身的隐士,却是一位富有感情的诗人。他隐居钱塘江边二十多年,经常看见少男少女难舍难分,洒泪惜别,不能不反映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上来。词的构思,上片向下片的过渡十分自然。作者在上片“两岸青山相送迎”的基础上,提出“谁知离别情”,过渡到下片,突出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不能不在江边泣别的情景。

形象十分鲜明(“君泪盈,妾泪盈”),手法却极其含蓄。不仅词中有画,而且画中有戏,有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词的形式,突出的特点是词句反复,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还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至于青山迎送,罗带同心,都是用的拟人手法,把人的感情移植到山水事物中去,令人产生格外凄凉的感觉。

作者简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