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相思》隐匿詩人林逋:終生不娶,卻寫盡這千古悲歡離合的愛情

作者:宋詞文學鑒賞

長相思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

誰知離别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頭潮已平。

借景抒情,生離死别

這首詞以《長相思》作詞牌,大約來自李白的《長相思》一詩:“長相思在長安”。詞寫的是送别,以别後相思為主題。在春秋戰國時代,浙江省是吳國的一部分和越國的所在地。以錢塘江為界,大抵北岸多屬吳國,南岸則屬越國。是以,所謂“吳山”就是錢塘江北岸的山;所謂“越山”則是錢塘江南岸的山。

作者其是以這麼寫,是為了表明從古以來錢塘江兩岸的青山綠水就是迎送親友的地方。多少人過江爬過吳山?多少人過江爬過越山?錢塘江兩岸的青山萬古長青,但是被他們迎送的人們,多是生離死别,難免黯然銷魂。有的未老先衰,有的飲恨而死。有誰真正了解離情别緒的痛苦呢?

貶說封建,同情愛情

詞的下片,主要是對上片結尾的回答。“誰知離别情”呢?由上片的泛泛而談,落實到具體的人物形象。一般說來,凡被兩岸青山迎送過的男女老少都知道“離别情”。但比較起來,最知道離别情的還是那些在愛情生活上遭受阻礙或破壞的少男少女。所謂“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就是說一位青年女子(“妾”)在錢塘江邊送别自己熱戀着的未婚男子(“君”)。

他們兩人情投意合,卻平地風波,橫遭封建勢力或其他暴力的阻撓而不得不被迫忍痛分離。所謂“羅帶同心結未成”是對愛情受到破壞而不能結婚的一種形象化的說法。古代習俗,女子往往用絲綢腰帶(“羅帶”)打一個心形的結,叫做“同心結”送給男方作為信物(紀念品),表示永不分離。

這首詞裡的青年女子到江邊送别夫妻,還來不及用羅帶打成同心結,錢塘江已經漲潮,潮水同堤岸相平,男方乘坐的帆船就要開船了。在這裡,“江頭潮已平”,語意雙關;江頭漲潮,既是推進帆船的動力,也暗喻破壞婚姻的暴力,平地起風波。整首詞用第一人稱口氣,是一個婚姻不幸的女子的含淚自白。她想到自古以來錢塘江兩岸的青山迎親送故,但是真正了解離别的痛苦的,隻有她一人,到了下片,就直接寫她和她的夫妻相對含淚、不得不分離的悲慘情景。

上片主要寫景,借風景抒發感情;下片主要寫情,以感情襯托景物。上片寫山,山邊有水(錢塘江);下片寫水,水上有山。山山水水,無不感染離情别緒。

感情豐富,婉約代表

林逋雖然是一個獨身的隐士,卻是一位富有感情的詩人。他隐居錢塘江邊二十多年,經常看見少男少女難舍難分,灑淚惜别,不能不反映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上來。詞的構思,上片向下片的過渡十分自然。作者在上片“兩岸青山相送迎”的基礎上,提出“誰知離别情”,過渡到下片,突出一對青年男女因愛情生活受到破壞,不能不在江邊泣别的情景。

形象十分鮮明(“君淚盈,妾淚盈”),手法卻極其含蓄。不僅詞中有畫,而且畫中有戲,有一對青年男女的悲劇。詞的形式,突出的特點是詞句反複,在節奏上産生一種回還往複、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至于青山迎送,羅帶同心,都是用的拟人手法,把人的感情移植到山水事物中去,令人産生格外凄涼的感覺。

作者簡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複,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林和靖,漢族,奉化大裡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隐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