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24分钟一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沉浸体验吗?
你想“偷窥”女人艰难分娩整个过程的直播吗?
你想一睹“白寡妇”怎么生孩子吗?

没错,《女人的碎片》这部电影的前三十分钟讲的就是女主玛莎在家分娩的故事。在丈夫和助产士的协助下,玛莎终于艰难地生下了一个小女婴。
其中网友们大呼过瘾的24分钟长镜头,就在这开头这一段里。可惜这个小婴儿才出生几分钟,就夭折了,女主和男主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好了,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但这个完整的小故事,只是一个小勾子,一个引子,勾引出该片后面真正想说的故事。
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故事?这就要从这部影片的拍摄背景说起了。
这部电影改编自卡塔·韦伯和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夫妇的真实经历。
据说韦伯在孕期失去了孩子,她离开丈夫只身来到柏林,独自疗伤。她潜心创作,终于把这个经历改编成了话剧《女人的碎片》。2年后,该话剧又被丈夫改编了电影,韦伯自己担任该影片的编剧,电影于2021年1月正式上线。
这部影片既是人类遭遇丧子创伤的自我救赎之路,也是韦伯和丈夫对创伤经历的反思与和解。
《碟中谍6》剧照
电影的女主也大有来头,特别是中国网友想必都不陌生。
她是谁?
她是《碟中谍6》中的“白寡妇”。
她是《权游》里的“小玫瑰”。
她也是《王冠》里的“玛格丽特公主”。
她就是英国女星凡妮莎·柯比。她凭此影片,斩获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
我们回到影片故事本身。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开头半小时的“独立小片”用一句话足以概述“女主在家分娩,难产诞一女婴,几分钟后夭折。”
但分娩不是看点,夭折也不是看点。
这部分的引题“陈述”迅速收尾,牵引出这部影片真正想表达的命题:
丧子之痛的创伤,该如何疗愈和成长?
从第31分钟,人性真正开始进入思考。
万物皆有裂痕,人人都有创伤。
佛洛依德说:“任何能够让人产生恐惧、焦虑、羞耻或精神痛苦的经历,都是创伤。”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某些创伤,大到亲朋好友去世、各种天灾人祸,小到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玩笑一句差评。创伤经历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个人对创伤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的人完全被创伤打垮,有的人最终战胜了创伤实现了自我成长。
就拿“失去孩子”这个人类最可怕的创伤为例。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一种:毁灭型。</h1>
被打垮,发疯甚至自杀。
比如,《宝贝计划》里的包租公老婆,一疯癫就是二十年,一见孩子就魔怔。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二种:回避型。</h1>
不再触碰,终生心结。
比如,周润发和陈荟莲,在女儿即将出生前因为脐带绕颈窒息而胎死腹中。从此,发哥发嫂依然恩爱,只是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再也没有勇气面对。他们选择了终生不再生孩子来应对这场创伤。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三种:趋近型。</h1>
直面事实,直视创伤。
比如,东野圭吾的《彷惶之刃》里的父亲。为女儿的惨死开启疯狂复仇模式,认定唯有手刃凶手,女儿方得瞑目。女儿瞑目,父亲才能安息。该小说后被改编成了电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四种:涅槃重生型。</h1>
从创伤中找到新的意义。
《女人的碎片》这部影片中,男主选择了“回避型”,女主的母亲选择了“趋近型”。只有女主,如果不能涅槃重生,那么也许她就只能被打垮被毁灭。
幸运的是,她在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之后,最终在创伤中找到了新的意义,完成了自我救赎和成长。
为什么这三个重要角色,应对会如此不同?
如果把这场丧女意外比作一颗原子弹,那么它所造成的杀伤力是分层的。
毫无疑问,女主处于正核心,男主处于次核心,女主的母亲处于边缘地带。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老太太:趋近型。</h1>
“丛林法则”下的自救
我们先说女主的母亲。这位老太太可不是普通老妪,她是这个故事里最果敢、决断的狠角色。
她的人设背景是一位二战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当年父亲被抓去集中营,母亲和她藏在地窖中,幸免于难。为了生存,母亲艰难外出觅食,奶水只够让她活却不够让她哭。
这样的幼年经历,决定了她一生都是“丛林生存法则”的追随者,她尤其相信金钱的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故事中每每老太太的镜头一出现,基本上就都是一场“金钱交易”。
第一次:影片开头,为了照顾好孕期的女儿,老太太虽然不待见女婿,却出钱给他们买了一辆车。女主对卖车小哥说谢谢,老太太主动纠正,说你该感谢的人是我,是我付的钱。她信金钱的力量。用金钱,买来女儿的舒适。
第二次,女主沉浸在丧女之痛中无法自拔,老太太极力鼓动,并联合男主一起发起了对助产士的诉讼案。她要她赔到倾家荡产,再加上牢狱之灾。
第三次,在自己家。小家宴结束后,老太太单独留了男主谈判。它为了让女儿彻底告别一切会引起痛苦回忆的线索,她甚至背着女儿拿出一张支票给女婿,干嘛?让他找个好理由“彻底消失”。这一次,她用金钱买断男主的离去。
在这个故事中,老太太有遭遇创伤吗?当然有啊。
只不过,她的创伤是间接的。老太太并没有参与过小婴儿的出生,也没有任何线索表现出她对小婴儿持有强烈的情感。所以她的创伤其实是因为心爱的女儿受到致命打击,而间接受伤。也就是说,在创伤的波及圈,她属于外围。
但是老太太有愤怒,她有强烈的愤怒。她的愤怒来自哪里?来自对女儿的失望,在家宴那场戏里,老太太口述了自己出生的那段家族过往,并“哀其不争”,责怪自己没有把女儿教导好。一场战役,女主就趴了,真是亏当这个家族的后人。
那么老太太是怎么疗伤的?
自然是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老太太坚持认为这个意外是一场人为的事故,她坚持起诉助产士。其实,她是想把愤怒的情绪转移出去。告得她倾家荡产,看到恶人终有恶报,老太太想要的人间正义,就算是得以伸张了。她的愤怒就消解了,她的悲痛也就抚平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 男主:回避型。</h1>
在逃避中解脱自己
男主一出场的几幕戏,让人以为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大胡子暖男。
他在大桥工地现场,对不负责手下的怒斥。还许下了等通桥那一天,一定要让女儿成为”过桥的第一人”。
他明知道岳母不喜欢自己,但拿到车的那一刻,他还是欢欢喜喜,没有纠结于可笑的自尊心。毕竟,照顾好老婆孩子才是头等大事。
女主突然临产,男主寸步不移地守护前后。一直打气鼓劲,给予女主最大的慰藉与支撑。其实女主一看就看穿,其实男主比女主还要紧张,浑身肌肉僵硬。
当艰难分娩过后,小婴儿出世的那一分钟里,男主兴奋地拿着相机咔咔咔,他跟天下初为人父的所有男人一样,可笑又可爱。
但是,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是看幸福的那一刻,而是看当灾难来临时,他有没有挡在你的身前。
很明显。男主他不是。
作为父亲,男主也承受着巨大的丧女之痛。但是天底下的妈妈都知道,跟经历过十月怀胎、艰难分娩的母亲相比,父亲所承受的丧子之痛,跟母亲所承受的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
灾难来了。这个故事里的男主,只看见了自己的伤,只想疗自己的痛。而他疗伤的主要方式就是:回避。
他与老太太合谋,诉讼助产士。
他去找女主地堂妹聊一下诉讼的事情(堂妹是这起官司的律师),结果第一次碰面就直接出轨滚床单。
他辞了职,不再上班。
他背着女主,偷偷地卖掉了老太太出钱买的那辆车。
他重新捡回了酗酒的恶习,酩酊大醉。
他不顾女主地感受,看不见她的不愿意,粗暴地想要拍拍怕,没成功,然后爆着粗口扬长而去。
他在老太太的家宴后,接过老太太给的支票,苦笑了一下,默认在女主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在影片最后的庭审部分,我以为男主总归是要出现的吧。结果,也没有。
这货,就这么从这个故事里退出了。
他去了哪里?他去了另一个城市,从此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
他能过好这接下去的后半生吗?影片里没有交代。
但是我认为他不能。
他心口的伤没有治愈,他只是暂时搁置不管而已。
一个逃避主义者,永远无法过好这一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女主:涅槃重生型。</h1>
唯有意义,方可新生。
女主玛莎应对创伤的自我救赎。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尽沉默。
创伤后的第一时间,当事人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说不做。发呆,好像生命已经从这具躯壳里被抽离了。
很多人没看出来这一段在哪?
我告诉你,就是开头30分钟小片结束,黑屏的那几秒钟。只有几秒钟,却是女主无尽的沉默。我看着黑屏,正是女主在凝视深渊。
第二阶段:疏离、淡漠。
表面上,女主开始让忙碌起来了。
她一袭红衣,开始上班。
她把女儿的遗体进行了捐赠。
她甚至参加了母亲举办的家庭聚会。
订购墓碑,她一言不合就扬长而去。
家庭聚会,她与母亲恶言相向。
丈夫离去,她甚至亲自开车送行至车站。
保健球,她用烟蒂偷偷烫破。
她的黑色指甲残破。
她的烟瘾又回来了。
婴儿房的东西,收的收扔的扔。
厨房的锅碗瓢盆,脏乱地堆着。
家里花草无人打理,枯萎了。
她好像假装很忙,在做很多事情。但是在哪个场合里,她虽置身人群依然是孑然一身的孤独着。
第三阶段:直面创伤,在意义中自我救赎。
悲痛何以消解?
我想,时间至少能消解掉一部分。
随着时光流逝,丈夫开头在造的那座桥越来越接近合体。
经历了这么多的绝望之后,故事终于给了几条希望的线索,这自然也是女主心境转变的外化。
锅碗瓢盆开始清洗干净。
花花草草也开始打理。
冰箱里精心养护的苹果核也开始发芽。
周围的一切细节,都是女主心境的投射。一切迹象都在显示,情况在好转,女主破碎的自我开始一点点修复。
最后进入庭审大戏。女主决定出庭作证,直面医疗事故的嫌疑人——那位助产士。第一次出庭,关于小婴儿出生后活着的几分钟里,就被被告律师询问得答不出来。女主才想到去影印店冲洗当时丈夫拍摄的照片。
在暗房里,照片浸泡在药水中,影像越来越清晰地一点点显现出。只有几分钟母女缘分的小婴儿也在记忆中复活。那小脑袋,那小胳膊小腿,那个短暂的拥抱,那份初为人母的骄傲和喜悦。女主在暗房里失声痛哭。
这是女主在影片中,唯一的一次痛哭。
正是这份痛哭,冲洗了创伤所带来的所有苦痛。
正是这份痛哭,女主找到了这个天使般的孩子来到这世上的意义。
她曾来过,她曾做过几分钟的女儿,她曾给父母带来了幸福和喜悦。
这就是意义所在。
赤裸裸的伤口上,找到了新的意义。遭遇创伤的人,人生开出了新的花朵。
当女主再次回到法庭上,她谅解了那位幸运的助产士。她与母亲的对视,也消解了母女之间的那份相爱相杀的羁绊。
这当然也是她与自己创伤的和解。
影片的最后,一个小姑娘在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上摘苹果吃。远处传来女主呼唤女儿的声音······
时间美好,可耳闻可言传。你我都听到了。
那座贯穿全剧,象征着女主心路历程的桥怎么样了?
终于通桥了。
影片里的故事,就此终结。
我们的文章,也就此终结。
备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