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若菡图
对过年,从儿时的渴盼,到后来的有意逃开,及现在心平气和地享受,这样的心路历程,或许与年纪增长有关吧。
孩童时期,对过年的渴盼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有意逃开则在为人妻为人母后,因为不擅家务,也惧怕往来人情繁琐。最初的逃年,大多选择在单位“包班”,赚点加班费不说,还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看书、写字、打球。这一逃就好几年,直至包班制度取消。
后来,也曾选择举家到外地旅游,但陌生城市里的孤清,总叫儿子和老公不习惯,说人家过年都往家里赶,哪有总往外跑的理,为此常闹些不愉快。
再后来,索性拖家带口住到乡下的娘家。母亲是个能干的妇人,尤擅家务,一家子都被母亲“罩”着,特别是我,年过四十依旧让她担心买不好菜,要我专注写文章就好。在她的眼里,写文章是最大的事,她不识字替代不了,其他的她都可以代劳。就如当年,除了读书,什么事都不让我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年,直到父亲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
那一天,望着那驼得似道拱桥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无所不能的母亲正在急速地老去,她的脚步不再矫健,她的动作有些迟缓,甚至有时会陷入呆滞的状态。那一刻,我为自己只图自个轻松羞愧极了……
至此,我再也没有逃过年。可是时间一久,对过年还是有了厌烦和抵抗。因为不善家务不说,还死要面子,从卫生清洁、菜肴烹制,到最后的收拾整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直至去年,因了一场突发的疫情,不用刻意逃开,宅家成了春节的日常,这在以往于谁都是想不到的。
当看着十八岁的儿子在厨房里笨手笨脚操持饭菜时,突然发觉生活的价值并不一定是在外人面前的光鲜亮丽,有时用心去烧几样家人爱吃的小菜,这样的时光其实也有滋有味,诗意盎然。会让儿子学做饭,缘于在网上看到因疫情没法叫外卖,许多年轻人连三餐都成问题。其实,早几年我也舍不得让儿子帮忙做家务,但是这一场特殊时期的“宅家”让我明白,人间烟火味最抚人心。
是的,生活不仅仅是吃饱喝足,也不仅仅是琴棋书画,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而过年,其实就是过日子,图的是亲友团聚的温馨和闲适的心境,大可不必用力过猛——不管是我之前的有意逃开,还是刻意要把年过好。
(全文共922字)
作者:郑那君
来源: 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