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年,就是過日子

過年,就是過日子

林若菡圖

對過年,從兒時的渴盼,到後來的有意逃開,及現在心平氣和地享受,這樣的心路曆程,或許與年紀增長有關吧。

孩童時期,對過年的渴盼并不難了解,特别是在物資匮乏的年代。有意逃開則在為人妻為人母後,因為不擅家務,也懼怕往來人情繁瑣。最初的逃年,大多選擇在機關“包班”,賺點加班費不說,還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如看書、寫字、打球。這一逃就好幾年,直至包班制度取消。

後來,也曾選擇舉家到外地旅遊,但陌生城市裡的孤清,總叫兒子和老公不習慣,說人家過年都往家裡趕,哪有總往外跑的理,為此常鬧些不愉快。

再後來,索性拖家帶口住到鄉下的娘家。母親是個能幹的婦人,尤擅家務,一家子都被母親“罩”着,特别是我,年過四十依舊讓她擔心買不好菜,要我專注寫文章就好。在她的眼裡,寫文章是最大的事,她不識字替代不了,其他的她都可以代勞。就如當年,除了讀書,什麼事都不讓我做……這樣的狀态持續了好幾年,直到父親離世後的第一個春節。

那一天,望着那駝得似道拱橋的背影,我突然意識到無所不能的母親正在急速地老去,她的腳步不再矯健,她的動作有些遲緩,甚至有時會陷入呆滞的狀态。那一刻,我為自己隻圖自個輕松羞愧極了……

至此,我再也沒有逃過年。可是時間一久,對過年還是有了厭煩和抵抗。因為不善家務不說,還死要面子,從衛生清潔、菜肴烹制,到最後的收拾整理,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直至去年,因了一場突發的疫情,不用刻意逃開,宅家成了春節的日常,這在以往于誰都是想不到的。

當看着十八歲的兒子在廚房裡笨手笨腳操持飯菜時,突然發覺生活的價值并不一定是在外人面前的光鮮亮麗,有時用心去燒幾樣家人愛吃的小菜,這樣的時光其實也有滋有味,詩意盎然。會讓兒子學做飯,緣于在網上看到因疫情沒法叫外賣,許多年輕人連三餐都成問題。其實,早幾年我也舍不得讓兒子幫忙做家務,但是這一場特殊時期的“宅家”讓我明白,人間煙火味最撫人心。

是的,生活不僅僅是吃飽喝足,也不僅僅是琴棋書畫,更重要的是一種态度,一種心情。而過年,其實就是過日子,圖的是親友團聚的溫馨和閑适的心境,大可不必用力過猛——不管是我之前的有意逃開,還是刻意要把年過好。

(全文共922字)

作者:鄭那君

來源: 福州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