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藤原白绮@bigfun社区
糖

机械化制作的廉价天然糖替代产物,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有着微弱的甜味,也许可以吃。同时其溶液也常用于化工用途。
机械化制作的少量糖块,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使用自然原材制作的稍显贵重的糖料。啊啊,这个味道……会带来不错的好心情。不是用来当零食吃的。
机械化制作的中等量糖块,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饱含能量、广受欢迎的糖块组合包。在被加工成化工材料之前,份量就总是有所减少。流水线上的员工们似乎脱不了干系。
机械化制作的大量糖块,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充满诱惑力的精加工糖块堆,通常用于制备药剂。严禁在加工前偷吃!这不是一般的食品,也不会作为食品售卖!不会!
糖一直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入,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当时他并没有产生写一部《糖史》的念头。[1]
糖,或者说甜味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祖先早就发现自然界中的甜味食物能够提供更充沛的能量。不光如此,科学家早就在小白鼠身上证明「饮食冲动」的存在,入糖会产生类似使用可卡因的效应,比如改变情绪,可能是通过其产生奖励和愉悦感觉的能力,导致人们喜欢吃糖。一旦当大脑变得对糖脱敏,需要更大量的糖来达到同样的奖励感觉,摄入量的升级与滥用药物的特征变得完全一致。[2]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所长Nora Volkow使用脑成像技术发现,摄入添加糖与毒品一样能够激活大脑中相似的区域。更令人担忧的是,小鼠仅仅品尝到甜味而未对糖分消化吸收(对小鼠进行胃造瘘),又或者喂食10%的糖精水,能够引起同样的上瘾与戒断反应。
抛开这点不谈,咱们谈谈糖的制作工艺
早期人类的糖多半来源碳水化合物,类似麦芽糖。在压根没多少人能吃饱的时代,糖是妥妥的奢侈品。由于糖太珍贵了,我们古人就开始学习各种制糖的工艺,唐太宗时期,王玄策把蔗糖的方法带回唐朝,使得中国的制糖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了。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道:(蔗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季羡林在所著《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黄泥水淋糖法传回了印度,印度因此把这白砂糖的叫做cini。经过印度,白砂糖及其技术传到了欧洲。在英国,人们开始习惯于在喝咖啡和喝茶中放糖,吃糖的习惯也成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英国成为一个吃糖大国。英国吃糖的时尚又引领着整个欧洲,也影响了其殖民地和新大陆。白糖就成了最时髦的商品。但是欧洲又不产甘蔗,于是乎便开启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不说历史,返回到我们的糖上来,包装上背景的分子我倒是看不出什么端倪,不过印的结构式我倒是一眼看出它不是人。
α-D-(+)-吡喃葡萄糖
这里还涉及到哈沃斯透视式就不展开说了
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在化学上属于多羟基醛,属于六碳糖类的己醛糖。葡萄糖有D、L两种,D-葡萄糖是自然界广为存在的一种单糖,是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成分。L-葡萄糖需人工合成。下图中左侧是L,右侧两个是D。
接下来又是YJ化学有问题的时候了。
代糖确有其物,顾名思义代替糖但是不是糖,而3代糖可以合成一个糖,但是糖的描述却是自然合成产物,而且从糖开始上面就有分子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代糖能合成出D葡萄糖?
按照GB 2760-86[3]
这是可以允许添加的部分甜味剂,随便挑一个糖精钠出来
都不知道这玩意究竟是怎么合成出天然葡萄糖的。
不过从这方面来看,也许泰拉大陆并没有合适的气候种植甘蔗甜菜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椰子也可以提取葡萄糖
酯
工业制造所需的酯原料,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近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材料之一,许多现代产品的诞生都归功于它的出现。当然了,这只是原料,几乎派不上什么大用场。
工业制造所需的零散聚酸酯,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虽然强度上还略有不足,但已经可以用来制作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基础物件。同时是一些缓释药物中的常用成分。
工业制造所需的一组聚酸酯,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进一步加工后的材料,符合通用标准,能够满足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需求。可以用于加工一些特殊材料。
工业制造所需的成块聚酸酯,可用于多种强化场合,也常作为制造站合成项目的原料。
精炼提纯后的材料。作为商品,主要面向的客户是对原材料有极高要求的组织和科研机构。也许会成为新一代材料的试金石也说不定哦。
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起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低级的酯是有香气的挥发性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固体或很稠的液体。酯原料的英文名是Ester,也就是酯,但是你又不说是什么酯。就像是你的死党给你瓶水,不说这是啥,只说这玩意是喝的。不过考虑到后面的高级材料,姑且把他当做聚酯的单体。
聚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习惯上也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BT)和聚芳酯等线型热塑性树脂。是一类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工程塑料。
而YJ的后三种材料是Polyester/Polyester Pack/Polyester Lump,那没什么好说的了,Polyester,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简称PET纤维。
那一开始的酯原料就是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玩意熔点110摄氏度,而且是无色的,为什么你的瓶子是绿色液体?
合成过程倒是不难,原料为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石油裂解获得,也可从煤和天然气取得。石油加热裂解得到甲苯、二甲苯和乙烯等,经化学加工后可得到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及乙二醇。在早期涤纶生产中由于对苯二甲酸不易精制,曾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1965年对苯二甲酸的精制获得成功,使涤纶生产工序减少,成本降低。用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生产的涤纶逐年都有增加。缩聚: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的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低聚物,在280~290℃和真空条件下缩聚而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酯化,然后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进行缩聚获得聚酯熔体。聚酯熔体可以用于制备聚酯切片和熔体直接纺丝。聚酯切片是将聚酯熔体经铸带、切粒而得到切片。[4]
至于聚酯纤维的用处倒是非常广泛,良好透光性,抗冲击性使得它比无机玻璃性能上更为强大;受强辐射,清洗剂等影响而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使得它广泛用于人工血液透析;航空航天,光学透镜,光盘等等都有其身影;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聚酯纤维衣服。虽说YJ材料做的挺敷衍,但是“也许会成为新一代材料的试金石也说不定哦。”这句话倒是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