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高邑县东南关的手工加工业,当时可不一般啊</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二节 手工加工业</h1>
面粉加工:解放前王爱子、王三妮、李贵贵
1963 年,通电后在郝见喜家南屋开始面粉加工。电动石磨,结束了人推驴拉的传统磨面方式。随即各生产队都有了面坊、碾米磨面。
1972 年,大队办面粉加工门市对外经营。
1982 年,任占军承包大队面粉厂
1987 年,王吉田、赵春亭、赵玉田合作办面粉加工厂。
1990 年,张仲录、李建军合作建面粉加工厂。油坊:民国初年,张老敬自新河来南关做香油。市场开放后刘胜雪做香油。
生产队时期在郭家巷榨油,以棉籽为主。
粉坊:王老友、李胜春、宋歧子
豆腐坊:郭同乐、路进牛
轧面、做挂面:刘二妮、王军玲、曹家、路二孩、任玉英、郝京刚、
郝惠英 锻 磨
手工艺人:路二孩(石匠)、王来子、郭文平、郝京刚(鞋匠)、
刘胜雪(制腊佛香)、张四、张仲录(熟皮子)、王胖小(黑白铁)
木匠:刘秀增、李大春、刘喜录、刘二妮、刘胜雪、郭文格、李可辰、郭小玉、刘书科、刘志林、王兰振、李志国、郝见喜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利号风匣</h1>
民国初年,天利号刘掌柜自新河来邑做风匣生意。租占曹家店西院。以质量好讲信用闻名,其风匣作工精细,风大力足,并承诺:凡用天利号风匣,如修理除系鸡毛收成本外,换杆、
修板全不收费。解放后,冀南北方区技能比赛,天利号风匣取得第一名。刘茂林、刘茂盛兄弟继承了祖业,风匣名家李燕铭是他的徒弟。
铁匠:民国以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南桥头左近铁匠铺不断,多时同时有4 家。古有“铁匠翻过手,养活七、八口”的说法,方圆左近有铁活都会到南桥头加工。
刘西狗铁匠铺:刘西狗顺德府(邢台)人,由柏乡卜海营移至南关,以打造农具为主,打造水车大轮闻名。开火时三锤轮起叮叮当当,非常壮观。早前都是笨铁杂质多,锤落火花四溅,扑扑作响,常引人围观看热闹。
20 世纪 70 年代,刘小中开炉掌钳打农具,黑锤、白狗子轮锤。
孟黑球铁匠铺:孟掌柜寺家庄人。在郝玉山家路南执炉,以“水活”闻名,即刀具、钢板农具等,钢口好,久传盛名。
秋景烘炉:在南桥头北路东,杂活,农具和生活用具,铁箍、把换、门吊、串带、煤铲、筲箍等。
拐老平烘炉:隆尧人,专作“洋活”,套罗丝、打马蹄掌、扒钉等,媳妇拉火打下手,因挣钱快,特讲究吃穿。
东南关修配站烘炉:1972 年,大队成立修配站,以烘炉为主要业务,配合村里打井兼做他项。常在对过收购站拣废旧铁块煅打省事物件;到县管厂买管头打扒板、铁耙、菜刀等;到石家庄钢厂买棍头打罗丝,接窗户棍,活路不断,是修配站收入主项。
成员:郭增喜、路二孩、李小杏、宋歧子。砖窖:清康熙年间,李氏家族从
城里李宅迁居今地,先建砖窑以自用, 窑址在原二队牲口棚。20 世纪 60 年代还有旧窑遗迹,李家巷南头低洼地系烧砖取土所致。
村东大窑:清朝末年李塾乐家在村东(今陵堂)建大窑一座,
为李塾乐的大部产业宅院建设供砖。大跃进时,大队曾张执再烧,因没底钱未果。生产队时,几个队轮流着烧,并改原来一个窑口在中腰又开两个耳口,省工省力,提高了效益。
1971 年,一队在赵登科、刘文豹倡导下,在大窑西侧又建一小窑,每窑可烧砖 3 万块,比大窑小一半。
70 年代,郭增喜在其院内建窑烧瓦口,当时一块砖不到 3 分, 一个瓦口卖两毛。既省火省土又省力,又是独家买卖,效益可观。
80 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刘氏(文豹)弟兄在其院内建窑, 自烧自用。
烧窑刻坯的早前无考,解放后到 80 年代有:赵登科、刘文豹、李已卯、李贵福、刘根山、李小海、王松涛、李小杏、赵志义、赵老欣、李凤歧、李文子、李全文、郭增喜、王增歧、郭京五、郭文汗、郭文格、王印忠、郭保坤、李小仲。
煤球加工:80 年代后期,东南关先后有五家开始煤球加工。最先建厂的是郭保坤、郭云涛(后转给刘素军),后发展赵忠献、刘素强、刘军峰。
地砖厂:赵玉田 2013 年投资 30 多万元购进自动高压制砖设备,并配套抛光磨面机,效率高,速度快,每天可生产 400*400 地砖 2000 多块,花样多品种全。
杨联银地砖厂在原食品厂旧址(天主堂南),手工制作,品种齐全,效益可观。
铸工及水嘴组装:80 年代初郭五更在其家中开始铸造外贸业务,又铸造车毂。90 年代迁到自强路南铸水嘴部件,有滚桶、抛光机、打芯机等。
郝见喜、郝德朝在县水嘴小区开铸造炉。 张素明在自家院开铸工,以水嘴部件为主。
水嘴组装加工:郭文杰、张素明、郭书行、李彦峰、李文聚、李再猛。
沾表罩、玻璃经销:开始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后来把产业做大, 成为专业加工,成批产品运销外地。李小仲、李小见、王庆林、王印忠、郝建军、刘素军、刘书科、米大狗、王成义、刘群山、郝德辰、王增位、赵春亭、王兰振、侯立根。
修配及安装:郭增喜、王增位、王增旺、郭连平、李吉卯、李小杏、李志国、李建军、李胜国、李小田、李小仲、刘文志、郝建军、鲁恒利、王军平、王荣强、李瑞波、王仲录、郝京双、王印国。
电动机修理:李可辰、郭书林、任占民、李小杏。家用电器:李瑞峰、郝幼波、郭江涛、李少宁。
建筑:70 年代大队组织建筑队,主要是建大队公共设施,为村民服务。有赵书贵、李贵福、王爱子、赵玉田、李全文、李凤歧、李文子、郝老见、郭京五、郝京双、李聚国、赵志国等。
市场开放后,李文锁、李明利、赵志国、郭双林、郝顺科、李贵全、郝德明、刘喜新组织小工队承揽民间建筑。
运输:解放前的运输靠担挑肩扛,重的远的用小平车叫马车。
农活市上东南关有“一老 4 小”之说,一老即宋老如; 4 小:鲁白小、王白小、李狗小、王黑小。
合作社时期有了胶皮大车,60 年代小排车普及,家家户户最少有一辆,干农活拉脚。当时往宁晋拉胶,千斤一趟挣 4、5 块钱。
1972 年,大队购了第一台邢台东方红小拖拉机,1975 年,大队有了大拖拉机。司机:李成金、王建国、米胜军、李记文、李春岗、刘书科。
80 年代,小拖拉机进入农户,除农田用搞运输坚持经常的, 郭保坤、郝书堂、郭文玉、李胜果、郝玉田、郭文三。
汽车运输较早的有:王荣贵、王荣合、王庆申、郝兰芳、郭文玉。90 年代后期:郭氏(文玉)
弟兄搞起了煤炭经营,运输车辆猛增,重型车辆有:郭文玉、郭文申、郭立峰、郭立民、郭立华、
李文胜、李文利、李永革、李永军、
东南关车队:李永生、李京军、詹庆方、李振英、刘素歧、刘书林、任占锁、李胜印、王荣海、王荣建、赵磊、郭晓光、李占华、赵忠献、赵立杰、张仲样、郝立平、郝书平。
汽车修理:王建国、王荣合、李永革、张朝珠、郭树申、赵会歧、李卫国、刘书林、李占杰。
电车、摩托车修理:黄贵祥、李京军、商金聚(解放前李士瑞是自行车行、刘兰昌是修车专业)。
纺 织: 郭 文玉 纺 纱 厂, 2004 年在高速路东占地 50 余亩建厂, 投资 1300 万元,502 纺纱机, 用工 500 余人。2010 年纺织行业萧条,遂果断转让。刘建辉织布厂,75 型布机郭立强门店
50 台(戏楼后)
李胜国织布厂,56 型布机 32 台(戏楼后) 郭书林织布厂,75 型布机 13 台(丰产方地) 附:东南关土纺土织,历史悠久,
家家有纺车,户户织布忙。农闲时节纺花织布是农家的主要生活内容,年老的做卖活(衣、袜)。民国年间老西儿温掌柜的染坊开业后,促成了南关(东巷)的布匹市场,集市延及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