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观源于西周,经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和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了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呈现着重实用善综合的特点。在19世纪末以前, “天人合一”观念一直制约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的发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天人合一”对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h1>
1.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的古代有机宇宙观始于先秦,主张天人协调,认为人受自然支配而又能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然观呈现为:反对将人与自然界严格区分绝对割裂,对将宇宙与自然秩序化为一种严格的机械秩序。我国古代科技研究定性描绘多而定量研究无,无法像西方那样将自然作为人的研究对象,只能通过经验的累积方式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天人合一”观念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认识思想。“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是一种统一,是自然、社会与人的统一,整个宇宙的发生演化过程就是一种有机的生成。这种观念注重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从根本上把爱人与保护自然统一起来了。
2.“可知论”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探究
“天人合一”观念的存在,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地探索自然感应自然,排除了上帝或神对自然科学的干扰和支配,欧洲中世纪科学成为神学的情况在中国学技术发展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盖天说
使用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是一种能够认识自然本论的“可知论”信念支撑。古人经过持久不懈的观察,能够认识和掌握天地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促进技术的不断探索。
3. 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苛责古代的思想观念,古代迷信思想本身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但是“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的占星(或星占)活动,通过大量的记录天文现象,推测天意。本身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对于后代研究古代的天文现象,这些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人在天象观测活动中,对宇宙也有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比如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虽然这些观念在现代得到了证实是错误的认识,但这些学说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
盖天说促进了星图的绘制和天体坐标的测量。根据盖天说,汉代绘制了星图 “盖图”。宣夜说认为宇宙有无限广度的空间,启发了人们对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的认识,宋代理学家朱熹据此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天人合一”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h1>
1.哲学化倾向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实质上是以天道论证人道,从自然现象和规律中寻找政治伦理规范的本体论依据。从而论证人间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合理性、绝对性和永恒性。天人合一思想是自然观与政治伦理的合一,成为政治伦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出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求的要求,天道观依附于政治伦理学说成了政治伦理的手段。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哲学化,抑制了古代自然知识的独立发展,抑制了科技的发展。
老子
由于讲究天人合一,个人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人的个体性情融于自然社会群体中,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系统概况就是“人学”是做人和治人之学。因此有人称中国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反躬修已之学,这确实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哲学的伦理化倾向对科学进行排斥,忽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规律。
所以在古代中国人们主要探讨自己行为的规范,而不是自然,重视的是善的问题而不是真的问题,是人伦的问题而不是自然的探讨。建立这种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上的价值观就是重伦理轻科技的,在古代视道德为“大学”,技术为“小学“甚至“贱学”。这种重伦理轻科技的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天人合一”把认识的主客体分开,影响了科学体系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观念把认识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笼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取消了科学认识的对象,堵塞了建立科学方法论的可能。在西方,产生了科学发展的两大支柱:逻辑和理性。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形式逻辑,而中国则是长于辩证研究,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学说取消了科学从哲学之母孕育而生的可能,取消了科学认识的对象,实际上就取消了科学本身。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一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就使得本来的自然哲学思想被更多的诗意和伦理色彩埋没了。
指南针
中国古代哲学一直关注人事,关心社会伦理道德胜过于关心自然本身,对自然界缺乏探究的热情、缺少研究方法,是一种辩证逻辑,这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如胡适所言:“当孟子对人性的内在美德进行理论探讨时,欧几里德正在完善几何学,正在奠定欧洲自然科学的基础。”
3.制约着人们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古希腊人选择了科学而不是技术,他们的科技活动不再受制于实用性。科技活动的动力,不再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于对知识的兴趣或者好奇心,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西方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定义和公理,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我国古代科技研究定性描绘多而定量研究无,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极其不利。如果我国的科学家能从火药的配比出发,研究更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发现物质转换的特性,那么就会将技术升华为科学,即化学。再如古人如果发明指南针后能更加深入地去探寻指南针为何能指南的原因,也许电磁学就会在我国产生。
我国这种建立在初级简单以直接观察和体验为基础的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思维特色方法,存在着潜在的毛病,如模糊性、广义性,只重功能属性不注重实体,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古代天文观测仪
4.“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伦与天道秩序化,对西方科学思想进行严厉抵制
“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伦与天道秩序化,“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若变,封建统治将受到打击。15 世纪以后,西方耶稣会士来华日趋频繁,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但骄傲自满的封建统治者自命天下独尊,“天朝上国”思想严重,为维持维护统治,强烈抵制外来科学技术,导致中国近代技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被认为密切关系着封建王朝气运兴衰的天文之学,更被统治者严格控制,自明初到万历年间的约二百年中,天文历法成为一个禁区:“国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这使得民间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顿,极少数有幸涉足天文历法的官员,多趋保守,满足于成规旧法以应付日历等的安排,明代一直沿用元代授时历,一无更改。清初。以杨光先为首的一批官员,不仅对传统历法不懂,而且对西方先进的天文历法采取全然排斥的态度。
在明清几百年中,中西科技交流就是在这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中徘徊,极大地遏制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的保守与专制,特别是明清两朝厉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且还拒绝接受外国先进思想的熏陶,以至于当近代科技在西欧兴起的时候,中国人仍尊经崇古夜郎自大。落后就要挨打,当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国迅速发展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之后。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结语</h1>
“天人合一”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所存在的时代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近代科学没有从中国产生而完全否定它的历史作用。我们今天以这样一个视角来反思天人合一观念的局限性,以史为鉴,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固件,我们时代与科学精神相一致的新文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史》
2.《科学史与文化传统》
3.《从“天人合一”透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