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觀源于西周,經孟子的性天相通觀點和董仲舒的人副天數說,到了宋代的張載、二程而達到成熟。“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滲透在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中,深深地影響着中國傳統文化,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域呈現着重實用善綜合的特點。在19世紀末以前, “天人合一”觀念一直制約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抑制了中國古代科技向近代的發展。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天人合一”對科學技術的積極影響</h1>
1.重視人與自然的有機整體
“天人合一”的古代有機宇宙觀始于先秦,主張天人協調,認為人受自然支配而又能改造自然。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自然觀呈現為:反對将人與自然界嚴格區分絕對割裂,對将宇宙與自然秩序化為一種嚴格的機械秩序。我國古代科技研究定性描繪多而定量研究無,無法像西方那樣将自然作為人的研究對象,隻能通過經驗的累積方式來推動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
“天人合一”觀念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流認識思想。“天人合一”的有機宇宙觀是一種統一,是自然、社會與人的統一,整個宇宙的發生演化過程就是一種有機的生成。這種觀念注重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從根本上把夫妻與保護自然統一起來了。
2.“可知論”促進了技術的不斷探究
“天人合一”觀念的存在,使古代中國人不斷地探索自然感應自然,排除了上帝或神對自然科學的幹擾和支配,歐洲中世紀科學成為神學的情況在中國學技術發展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蓋天說
使用觀察、實驗和數學推理,是一種能夠認識自然本論的“可知論”信念支撐。古人經過持久不懈的觀察,能夠認識和掌握天地變化的本質和規律,進而促進技術的不斷探索。
3. 促進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
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苛責古代的思想觀念,古代迷信思想本身是不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的,但是“天人合一”自然觀指導下的占星(或星占)活動,通過大量的記錄天文現象,推測天意。本身充滿濃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對于後代研究古代的天文現象,這些是非常寶貴的曆史資料。
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人在天象觀測活動中,對宇宙也有一定的認識,形成了一些宇宙學說,比如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雖然這些觀念在現代得到了證明是錯誤的認識,但這些學說對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很大。
蓋天說促進了星圖的繪制和天體坐标的測量。根據蓋天說,漢代繪制了星圖 “蓋圖”。宣夜說認為宇宙有無限廣度的空間,啟發了人們對宇宙本原和天體演化的認識,宋代理學家朱熹據此提出了關于宇宙演化的猜想。宣夜說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天人合一”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h1>
1.哲學化傾向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實質上是以天道論證人道,從自然現象和規律中尋找政治倫理規範的本體論依據。進而論證人間秩序和倫理規範的合理性、絕對性和永恒性。天人合一思想是自然觀與政治倫理的合一,成為政治倫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出于社會關系和人的需求的要求,天道觀依附于政治倫理學說成了政治倫理的手段。是以天人合一思想哲學化,抑制了古代自然知識的獨立發展,抑制了科技的發展。
老子
由于講究天人合一,個人與自然與社會融為一體。人的個體性情融于自然社會群體中,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系統概況就是“人學”是做人和治人之學。是以有人稱中國的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反躬修已之學,這确實抓住了中國哲學的根本。哲學的倫理化傾向對科學進行排斥,忽視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着不同的規律。
是以在古代中國人們主要探讨自己行為的規範,而不是自然,重視的是善的問題而不是真的問題,是人倫的問題而不是自然的探讨。建立這種倫理道德思維方式上的價值觀就是重倫理輕科技的,在古代視道德為“大學”,技術為“國小“甚至“賤學”。這種重倫理輕科技的價值觀,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2.“天人合一”把認識的主客體分開,影響了科學體系的建立
從某種意義上講,“天人合一”觀念把認識主體和客體合二為一,無法區分籠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取消了科學認識的對象,堵塞了建立科學方法論的可能。在西方,産生了科學發展的兩大支柱:邏輯和理性。西方的自然哲學是形式邏輯,而中國則是長于辯證研究,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體系的建立。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學說取消了科學從哲學之母孕育而生的可能,取消了科學認識的對象,實際上就取消了科學本身。老子主張的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一貫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而是泛愛萬物,就使得本來的自然哲學思想被更多的詩意和倫理色彩埋沒了。
指南針
中國古代哲學一直關注人事,關心社會倫理道德勝過于關心自然本身,對自然界缺乏探究的熱情、缺少研究方法,是一種辯證邏輯,這對科學的發展産生了不利的影響。正如胡适所言:“當孟子對人性的内在美德進行理論探讨時,歐幾裡德正在完善幾何學,正在奠定歐洲自然科學的基礎。”
3.制約着人們對事物内在本質的探索和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古希臘人選擇了科學而不是技術,他們的科技活動不再受制于實用性。科技活動的動力,不再來自于外部,而是來自内部。來自于對知識的興趣或者好奇心,以追求真理為最高目标,為真理而真理,為知識而知識。西方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定義和公理,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開始形成。
我國古代科技研究定性描繪多而定量研究無,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極其不利。如果我國的科學家能從火藥的配比出發,研究更内在的本質的東西,發現物質轉換的特性,那麼就會将技術升華為科學,即化學。再如古人如果發明指南針後能更加深入地去探尋指南針為何能指南的原因,也許電磁學就會在我國産生。
我國這種建立在初級簡單以直接觀察和體驗為基礎的認識事物的整體性思維特色方法,存在着潛在的毛病,如模糊性、廣義性,隻重功能屬性不注重實體,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質。
古代天文觀測儀
4.“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倫與天道秩序化,對西方科學思想進行嚴厲抵制
“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倫與天道秩序化,“天不變,道亦不變”。天道若變,封建統治将受到打擊。15 世紀以後,西方耶稣會士來華日趨頻繁,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但驕傲自滿的封建統治者自命天下獨尊,“天朝上國”思想嚴重,為維持維護統治,強烈抵制外來科學技術,導緻中國近代技術發展遠遠落後于西方。
被認為密切關系着封建王朝氣運興衰的天文之學,更被統治者嚴格控制,自明初到萬曆年間的約二百年中,天文曆法成為一個禁區:“國初學天文有嚴禁,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這使得民間對天文曆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頓,極少數有幸涉足天文曆法的官員,多趨保守,滿足于成規舊法以應付月曆等的安排,明代一直沿用元代授時曆,一無更改。清初。以楊光先為首的一批官員,不僅對傳統曆法不懂,而且對西方先進的天文曆法采取全然排斥的态度。
在明清幾百年中,中西科技交流就是在這種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思想中徘徊,極大地遏制着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文化上的保守與專制,特别是明清兩朝厲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産生,而且還拒絕接受外國先進思想的熏陶,以至于當近代科技在西歐興起的時候,中國人仍尊經崇古夜郎自大。落後就要挨打,當資本主義在歐美各國迅速發展時,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科學技術也遠遠落後于歐、美等國之後。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結語</h1>
“天人合一”學說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觀,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所存在的時代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因為近代科學沒有從中國産生而完全否定它的曆史作用。我們今天以這樣一個視角來反思天人合一觀念的局限性,以史為鑒,對于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内在本質固件,我們時代與科學精神相一緻的新文化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史》
2.《科學史與文化傳統》
3.《從“天人合一”透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