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美味的糕点有许多美好的寓意,代表着甜甜蜜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年年向上!
2020的春节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一个月间随着疫情不期而至,打乱了全国人民对新春佳节的计划。在这条防疫的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向那些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致敬,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不添乱。
也正是有了这些前线的英雄们,才有了我们安心的宅家,也能让大家复工后更加安心的胡吃海喝,说到复工后小编最想吃的美食,绝对是上海糕团无疑了,绵软香糯,弹性十足的糕团想想也要流口水了。
那么上海糕团哪家强?在此,小编必须提的就是被誉为糕团大王的“沈大成”了!沈大成到底有多火?它是全上海人民都知道的老字号,从1875年一直红到现在, 火了144年的百年老字号几乎全年都被阿姨爷叔围堵,每天一开门便被团团围住!别慌,这都是小场面,跟着小编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长期占据沈大成销售榜单No.1的双酿团↓↓↓

沈大成南京东路总店,位于南京东路636号,地理位置非常显眼↓↓↓
地处繁华南京路步行街的沈大成,一楼的快餐厅供应各式面条、小笼、馄饨为主;二楼餐厅供应风味小吃、炒菜与特色点心。还根据季节特点,供应时令品种,如:春节供应糖年糕、八宝饭、松糕等,清明时节供应青团,端午节供应各式粽子,重阳节期间供应重阳糕等。价格嘛,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可算是“最实惠”的地方了。
“吃了几十年了,一直要来买额呀!”、“价格倒是一直这点,老实惠额!”、“我们全家从小吃到大的”、“几十年味道一直噶好吃,家里人最最欢喜依拉条头糕和双酿团”、“排队么排队了,我愿意的,反正天天都是这样的!”……不少店外排队购买糕团的食客普遍给到沈大成如此的评价。
沈大成的外卖窗口总是“挤满”了人↓↓↓
每天都要从上午9点一直营业到晚上22点↓↓↓
价目表糕团品类不少,甜的咸的,总有一款是你的爱↓↓↓
一进门,店内空间宽敞,环境舒适,木质桌椅很是复古,很有老上海古色古香的感觉,满满的海派风情扑面而来。一楼是小吃和外卖,翻台很快,不用怕排队。
中午时分,一楼门庭若市↓↓↓
在沈大成的门面一角,有楼梯上二楼,专门接待堂食点菜,大堂生意非常好,堂内摆放的餐台数量很多,足足有三十多张,大多数是四人小桌。大家聊着天吃着菜,好不惬意。
二楼干净明亮,人气很旺↓↓↓
包房雅座,整洁优雅↓↓↓
菜单菜品种类繁多↓↓↓
说到条头糕和双酿团,黄金比例是关键!
在探访过程中,沈大成第三代传人沈国兴大师傅对小编透露之所以糕团几十年如一日热卖的秘诀在于原料是关键。
据他介绍条头糕乃沈大成自创产品,豆沙馅料都是厂里现炒,比例是一斤赤豆放半斤糖,每斤赤豆好炒两斤半豆沙。糕体与内陷的比例为3:2,1700克熟粉,豆沙含1400克,实实在在的高要求严标准。“门店一天就要卖出万余条,在天猫沈大成旗舰店一天要卖出3万余条。”谈及销售量沈师傅颇为自豪。
一整根条头糕,技艺精湛的沈师傅可以精准切为13段↓↓↓
沈大成第三代传人沈国兴,原是糕团部总厨,现任顾问一职。沈师傅21岁顶替父亲进入沈大成做糕团,勤勤恳恳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大师傅。
“我的父亲13岁就在沈大成做糕团直至62岁退休,1979年由我顶替他的职位,当时我只有21岁。”当被问起拜师学艺的经历时,沈国兴大师傅笑笑称,“我一直牢记父亲对我的教导就是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学习,学好技术,工作一定要诚心,质量摆在首位,工作和做人是一样的!”
沈大成第三代传人沈国兴↓↓↓
桂花条头糕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了!内里的豆沙馅料量足,温柔细腻,糯米的糕体也是软糯宜人,整体甜而不腻一口咬下去仿佛少女的酥胸,口感真的超好!香甜又弹牙,吃上一口便会爱上。
大师傅演示条头糕制作过程↓↓↓
双酿团就像是一个超大的黑洋酥豆沙汤圆,馅料足到扑出来,软软的,豆沙特别细,咬下去满口的芝麻香气,摸着良心不吹不黑,这是小编吃到过的最好吃的双酿团了!
“不甜不腻的双酿团之所以常年占据销售冠军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配方都是有比例的,每个双酿团芝麻的比例是一斤芝麻放二两半糖,这样味道刚刚好”据沈师傅介绍,“这也是我们沈大成自创的拳头产品,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初衷与原味,小小的改动只是外面包裹的椰丝,滚满椰丝的团子更受大众的喜爱。”
双酿团白白胖胖惹人爱↓↓↓
蛋黄肉松青团子,网红鼻祖第一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忆中的清明节就离不开青团了。上海人每到时节就会去沈大成排队抢购它家的蛋黄肉松青团,随着各大品牌相继推出蛋黄肉松青团以来,这款青团也一度成为刷屏全网的网红,殊不知沈大成的蛋黄肉松青团才是网红界的鼻祖。
关于它的问世,还源于一个故事,“关于这个蛋黄肉松青团实际上是2016年我受到了我儿子的启发而研发出来的”沈国兴师傅谈及蛋黄肉松青团的创作灵感颇为自豪。“青团的制作比例也是颇为讲究的,每个青团都是按照35克馅儿搭配65克皮子而成”。
沈国兴师傅娴熟的做着青团↓↓↓
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取一块面团,搓圆,按出一个窝状,放入搅拌好的蛋黄肉松馅儿,用糯米团包住馅儿,搓圆。
把制作完成的青团放在油纸上,放入蒸锅蒸,蒸好以后,再青团表面刷一层薄薄的油,这样才不会粘手。
原来每一个糕团看似简单的步骤,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配比、揉搓都得恰当好处,才能有更软糯的口感。
油亮亮的青团排排坐↓↓↓
皮软香甜,回味悠长↓↓↓
接下来是蟹粉小笼两面黄,这里的小吃也样样都讲究!
沈大成除了桂花条头糕、双酿团,青团等都是享有盛名,还有蟹粉小笼、馄饨、各式二面黄及宴席点心,均各个独特,口碑甚佳,因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海内外。
说到蟹粉小笼,不仅是沈大成家的头牌小吃,更是江浙沪一带的汉族名点。以蟹肉,猪肉味馅料制作,咬下去一包蟹油,吃起来满口流香。吃过的人对它的评价都是鲜美无比,齿颊留香,也正是因为这样,沈大成家的蟹粉小笼一直都深得食客的青睐。
小编和沈师傅打听到,蟹粉小笼不腥的秘密在于三点:质量第一、原物料好、工艺也好!蟹粉是现拆的,肉都是热气肉,10克皮子搭配35克—37克馅儿,这才造就了获赞无数的好口碑。
质量过硬的原材料↓↓↓
专门的师傅负责小笼包的制作,在手法上更是继承了传统手工工艺,揉、擀、揪、包、蒸,每一步都是对于食物的态度。
鲜肉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肉与蟹黄,每一个小笼包都是鼓鼓的。用筷子轻轻夹起,皮韧而不破,每一个都是鼓鼓囊囊的,格外饱满。
大师傅捏制的小笼包,层褶分明,收口似鲫鱼嘴↓↓↓
浑圆饱满的小笼包↓↓↓
浓郁的汤汁必须吮吸一口,鲜美的味道瞬间蔓延至整个口腔。蟹肉与鲜肉的结合更是独特的鲜美,一口一个绝对满足!
破皮!汁水瞬间流淌出来↓↓↓
另外,两面黄绝对也算是沈大成的招牌产品,最经典的虾仁两面黄38元/盆,通过改良后的两面黄,讲究的是松脆、香,如今更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炸的时候火候比较稳,温度在180℃左右,面要选择粗面,炸制金黄,拿出,沥干,整个过程在30秒—40秒之间,各种浇头可以自己搭配,最经典当属虾仁浇头。”沈师傅说道。
大师傅娴熟手法炸制两面黄浇头↓↓↓
新鲜出炉的虾仁两面黄↓↓↓
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馄饨,要知道,上海人对馄饨的爱是渗进骨子里的,而且对馄饨的大小分得很清楚,大馄饨重馅,小馄饨重皮,吃起来大有讲究。而在沈大成,面条皮子都是自己加工的,根据自己的比例调配,所以,韧性比较好,小馄饨皮子久煮不会烂。
皮子呈半透明,粉粉的肉馅儿若隐若现,咬上一口汁水飞溅,“哎哟!饱满!”
一口一个,一碗还不够↓↓↓
最后要说的小吃便是炸猪排!其实生活在上海很难不被这块金黄诱人的猪排吸引,老上海炸猪排吃起来更多了一份情怀。炸猪排讲究的就是一个“薄”字。一块正宗的沪式炸猪排,师傅介绍光是前期准备就颇费功夫。要用刀背翻来覆去拍上好久,直到一块猪排足有原来两倍大小才算完工。可以说,厨师的拍打功夫如何,直接就决定了一块猪排入口是否酥脆。
一块猪排足足铺满整个碟子,有骨有肉,分量十足,吃进嘴里外脆里嫩,非常爽嫩厚实!
炸得略带焦黄的炸猪排↓↓↓
看完了吃的再来看看人家的历史!要知道,百年老店沈大成,老板可不叫沈大成!
说到历史,创立于1875年的沈大成,大家肯定和小编一样,以为老板就是叫沈大成!其实不是,他的创始人叫沈阿金,无锡人。
清末民初的上海沈大成(网络资料图)↓↓↓
1935年的沈大成(网络资料图)↓↓↓
最早开设在在湖北路福州路口(现青莲阁处)取名为沈大成粥店,后迁往南京路原宝大祥绸布庄处,改“沈大成”为店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二楼的南国酒家因经营不善而歇业,盘给沈大成,使沈大成面积不断扩大。1987年11月,沈大成停业拆建,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于1989年4月重新对外营业,全店建筑面积达750平方米。
沈大成起家时创始人沈阿金为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为“沈大成”,由于沈大成注重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讲传统、讲创新,因而一举成名,在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经营下,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颇有影响。
沈国兴师傅回忆称,“沈阿金起家时只有一家小小的店面,做做小炒菜卖卖小老酒,旁边有个小的门市部卖糕团,内设一个营业员,后来生意越做越好,人流动量也多了,沈阿金便把两楼也买下来,才有了今日的沈大成店面。”
沈国兴师傅聊沈大成历史↓↓↓
看现状:注上海风情味,铺点200余超市…
师傅还透露,目前沈大成旗下经营多家餐饮及一家食品加工工厂,基本大型超市都会有沈大成的专柜,全市超市加店面设有200余家专柜,为上海市民提供具有老上海特色糕点食品。
近几年来,上海沈大成财务运作情况良好,职工收入也逐年递增。除此之外,沈大成还拥有中商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和市区政府命名的“上海名特优商店”“精神文明单位”、“放心店”、“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中国烹饪协会团体会员”等称号。
据悉,从创建至今沈大成从未改迁过,仅仅只是进行过改建,从原来的木结构改为现如今的钢筋水泥结构,总店地址也从未变过。
小编觉得,其实改不改建都已经不重要了,不曾变过的口味才是沈大成带给我们最温暖的美食记忆。一个老字号,一段情怀史,这份记忆中的味道却被这个老字号保存的很好,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成长,在其心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谈发展:同行竞争不担心,粗粮糕点研发中…
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沈大成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美食创新,沈师傅透露,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近几年,沈大成已经陆陆续续推出了几款新产品,有椰黄松糕,它是内含椰丝黄油奶粉的松糕。“腐乳肉粽一上市颇为成功,腐乳肉也是通过我自己研发的,销量很好,每日预定量达千余只。”
上海滩的糕团店可谓遍布大街小巷,谈及面对这些同行间的竞争,在沈师傅看来,也不会造成对老字号的冲击,“沈大成注重产品的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员工经常培训,只要老字号把自己的产品做好,生产质量把握好,保证了质量,产品均有口皆碑。”
此外,沈师傅还透露“我们从未停下过老字号的创新计划,考虑到如今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从饮食到作息再到运动,无一不按照“养生”进行。我们未来将会在原料方面偏向于粗粮、杂粮这块,血糯米、黑米、小米都将慢慢融入到我们的产品中去,根据市场的需求做,承袭传统的同时又能突破创新。”
上海人都懂,了了上海,正因为老字号的味道、故事和情怀,才让这一座座城市有了温度。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这些老字号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小编看来,时代在飞速发展,沈大成的这份“独一无二”的美味都是实实在在在味蕾上的享受,传承144年的手工工艺,历经几代人的心血融合,实属不易。
在此,小编也希望沈大成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能不断调整前进的步伐,让老字号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给上海的经典美食带来更多的期待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