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1年
贾南风独揽朝纲:计杀二王
太后党杨氏被杀,形成司马亮、贾后、司马玮新的权力格局。
公元291年,司马玮奉“密旨”诛杀司马亮,不料第二天,司马玮又被贾后处死。
八王之乱从一开始就是高潮,先死掉了两个王。这一变化要从司马玮诛杀太后党杨氏之后说起。司马炎去世后为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安排了两位顾命大臣:司马亮和杨骏。贾后借司马玮之手铲除杨骏一党后,权力格局出现变化。她发现自己自己的外戚后党力量虽获得了提升,却也为司马亮和司马玮做了嫁衣。
司马亮这个爷爷辈的人物,位高权重。据说来见皇帝可以持兵器,甚至不用跪拜,与太保卫瓘共同辅政,并且还大肆封赏诛杀杨氏的功臣以拉拢人心。司马玮则是杀杨氏的首功之臣,但毕竟年少气盛,自负且好杀戮。此时拥有部分兵权,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司马亮与司马玮这爷孙俩都属宗室,但两人互相不对付。司马亮觉得司马玮好杀戮,想要剥夺他的兵权。贾后其实对司马玮也心存猜忌,怕他尾大不掉。但如今见司马亮先动手了,贾后决定先与司马玮保持结盟关系,并未让司马亮将司马玮的兵权夺走,并加封司马玮为太子少傅。
这一轮平分秋色,导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也随之即到。司马玮手下有一个大叫岐盛,此人先依附杨骏,后反噬杨氏。司马亮与卫瓘希望除掉他。岐盛听说后跑到好友积弩将军李肇家里,骗李肇说自己是奉了司马玮的命令,报告司马亮和卫瓘有废掉皇帝的想法。李肇是贾后的宠臣,便把消息立刻报给了贾后。贾后早有此心,随即胁迫晋惠帝写诏书,称司马亮和卫瓘有专权的心思,调兵守卫宫门,并免除司马亮和卫瓘的官爵。写好之后派黄门将诏书连夜送给司马玮。司马玮接到诏书后起初是有犹豫的。毕竟如此大事儿,再单纯幼稚也会有所担心,便打算去宫中确认。但这个黄门说此事事关紧要,如果耽误了也就违背了此密诏的本意。司马玮在自己心里盘算了会,认为这事儿很明显是贾后的计谋,但自己本来也与司马亮等人不和,便不如借此杀掉司马亮,一方面泄私愤,另一方面也可凭此独断朝纲。于是他立刻吩咐手下公孙宏等人率军包围了司马亮的府邸。
司马亮这个人,聪明还是愚蠢都谈不上。他深知司马玮的权势必须除掉,但直到司马玮的兵马到了家门口,仍然不知抵挡,竟然还问:“我并没有二心,是因为什么犯了什么罪?”公孙宏回答:“我们只是奉诏讨逆,不管其他的事情。”司马亮又问:“既然有诏书,为何不展示出来?”不过,秀才遇上兵,公孙宏完全不予理会,率领士兵占领府邸,抓住了司马亮。随后有趣的一幕发生了,被抓住的司马亮竟然没有人敢杀!相反有几个看管司马亮的士卒看司马亮被捆住后出汗,竟然还替他扇凉。
司马玮等人不愿再等了,下令称谁杀了司马亮,就赏谁布千匹!随即,有人割鼻,有人劈耳,有人截手足,司马亮死于乱刀之下。
天亮后,本以为大功告成的司马玮,却怎么也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死亡。太子少傅张华为贾后献计,称司马玮连杀两位顾命大臣,恐怕权势过大威胁皇帝,建议除掉。贾后早有此打算,便听从他的建议,派人把殿中将军王宫叫来去抓捕司马玮。
王宫来到司马玮宅邸,面对司马玮身后的人大声斥责说:“司马玮拿的是假诏书,你们为何还要跟从他?”随即司马玮身边人都缴械投降,司马玮也被抓住。贾后和皇帝下诏,称司马玮连杀两位大臣,图谋不轨,斩立决。司马玮此时心中应该很乱,他拿出那一晚收到的诏书给监斩官尚书刘颂看。然而为时已晚,刘颂此时即便相信这份诏书,却也无力回天为其伸冤,便强装镇静,下令斩首。
结论:司马玮和司马亮死后,贾后及其外戚党一时间权倾朝野。

司马亮的专权,引起了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不满.
登场第一王:楚王 司马玮
公元296年
齐万年起义:被踹开大门的西北
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反叛西晋,攻打工党治所潞县,不久郝散率领部众投降西晋,被冯翊都尉所杀。公元296年,冯翊(今陕西中北部地区)、北地(今陕西富平、铜川等地)两郡的羌人、胡人起兵反晋,秦州和雍州的氐人、羌人在氐人首领齐万年的率领下,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齐万年还是被晋军击杀。
此前,齐万年建立政权时起义队伍很快扩充到十万多人。齐万年率领起义军围攻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多次击败西晋雍州刺史解系。之后齐万年率军在梁山(今陕西乾县)驻扎,对关中地区形成了威胁。
朝廷任命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派他和将领夏侯骏、周处前去镇压起义军。周处原先是东吴的臣子,在晋廷中颇受排挤,这才被举荐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周处之前曾在西北任职,齐万年对他有所了解。齐万年得知晋军派了周处来镇压起义,说周处能文能武,如果是他独自前来肯定能取胜;如果他被别人所控制,那么周处肯定会被俘。
司马肜和夏侯骏都是皇亲国戚,不会打仗。周处之前因为举报司马肜违法行径与他结怨。司马肜着急立功,也想为难周处,只給他五千兵力,逼他去进攻齐万年的七万起义军。周处的士兵饭都没有吃就被司马肜逼上了战场。周处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但他还是在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对齐万年发起了进攻,交战时斩杀敌军数万人,最终力战不支,深陷重围。司马肜不肯派援兵给他,旁人劝周处撤退,但周处不肯,坚持与敌军作战,最后死于阵中。周处战死后,朝廷又派将领孟观率领京师的禁卫军,增援关中地区。
当时关中大旱、瘟疫流行,起义军很多人脱离部队,从关中逃亡了汉中,起义军的力量大减。起义军与孟观率领的晋军作战十几次都被击败。
齐万年起义后一直处于作战状态,无力进行政权建设。起义军与孟观进行长时间作战后,粮草几乎断绝。但齐万年仍坚持在关中作战,拒绝逃亡汉中。最终起义军在中亭(今陕西武功西)被孟观率领的晋军击败,齐万年被俘,后被晋军杀害。至此,齐万年起义被晋军平定。起义军残部在氐人领袖李特的带领下,经汉中到蜀汉后继续战斗。
结论:齐万年起义是西晋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和天灾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晋大臣江统有鉴于此,作《徙戎论》,反对少数民族内迁,但并没有真正施行。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导致五胡乱华。
296年,齐万年于关中叛乱,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受命镇守关中,并无进展。
公元299年
贾南风废太子:实属活该?
公元299年12月,太子司马遹被贾后废掉了。
此事令很多人惋惜。大家都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让聪明和贤能的孙子司马遹继位,迫于无奈,暂且让傻儿子司马衷过渡。可是司马遹就是真是理想中的君王吗?司马遹小时候的确好学,可能因为青春期叛逆,十几岁之后司马遹变得贪玩,甚至不尊重师长。据说他还在宫中摆市集,是个做买卖的好手,用手就能知道物品斤两。舍人杜锡为此劝谏,司马遹竟然怀恨在心,命人在座毡上插针数枚,并赐座给杜锡。结果杜锡满裤裆都是血。这就是“如坐针毡”典故的出处。
可想而知,这样的太子,当别人劝谏他与贾家搞好关系,积聚力量隐忍为先时,他也必定不会听从。
贾后有个侄儿,名叫贾谧(其实是外甥,生母是贾后的亲妹妹贾午,后过继到贾家改姓贾),他在其中也是竭尽挑拨之能事。贾谧与司马遹年纪相仿,论亲戚也算表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司马遹看上了司徒王衍的大女儿。大女儿长得漂亮,小女儿长得不好。贾谧也看上了大女儿,就哀求贾后,想先下手为强,结果贾后同意了,并命司马遹娶王衍的小女儿。
如此,司马遹怎么可能会给贾谧好眼色?这两个孩子没一个是善类。有一次俩人下棋,贾谧极力争胜,旁边人就斥责贾谧,为何不让着太子。贾谧平时就对太子不满,这会实在是气不过。于是向贾后进谗言,劝废掉太子。
双方关系已如水火,但一切只因贾后的母亲郭槐还在世,她一直主张贾后应该亲近太子。296年郭槐去世。299年贾家开始行动。一日,内廷颁密诏命太子司马遹之后,内侍把他引入了其他房间待命。坐了一会儿,宫女拿着点心和酒水来到太子面前,陪着饮酒。太子也没有起疑心,但只因不胜酒力喝了很少就有些醉了。太子说:“我要喝醉了,不能再喝了。”宫女却说:“这是陛下赐酒,你竟然不喝完,是担心酒里有毒吗?”太子无奈,只能继续喝,结果大醉。宫女此时拿出纸笔,让太子抄写一段话。太子此时迷迷糊糊,抄的字歪歪扭扭,残缺不全。贾后派人将太子抄写的文字补全。文章大致意思是说太子要谋反自立为王,皇帝和皇后如果不主动退位让贤,太子便要入宫将其了结。结果此文章自然成了太子要谋逆造反的证据。
然而朝廷中有一班大臣却并不认为太子会造反。事实上自从贾后用计杀掉司马亮和司马玮独揽朝纲后,她有三个相当倚重的大臣:族兄贾模,为其献计杀司马玮的张华,以及名士裴頗。此时三人纷纷为太子说情。其中张华表示,自古国家的不幸,均由废长立幼开始,希望陛下可以查清此事。裴頗也认为需要查清此事,不能让太子遭受诬陷,还认为需要与太子对峙以求证。就这样废太子一事在朝堂争论不停。晋惠帝司马衷也犹豫了。
贾后担心事情有变,便给晋惠帝司马衷传话,或者说是下令:废掉太子,贬为庶人。晋惠帝无奈之下,便以此为最终结论,拂袖而去。太子侥幸捡回一条命,与三个年幼的儿子都囚禁在金墉城。司马遹的妻子们却难逃一死。当然有一例外,就是上文提到的王衍的二女儿。在她父亲的劝说下,与太子离婚了。
那几位贾后颇为倚重的朝臣为何此时“叛变”?其实他们很早就有过商议,认为贾后太过专断,甚至是他的族兄贾模都担心会有祸患,并商议着劝说晋惠帝废掉贾后。只是如今回头再想想,如果真的废掉皇后,太子司马遹成功继位,晋朝就会好很多吗?至少从当时来看,司马遹如果继位,他很可能就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齐名了。
司马遹遇事也不够果断,不适合做皇帝。事实上在郭槐去世后,中护军赵俊曾密请太子举兵废后,但太子不敢。历史也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说回贾后,她就真的是万恶之源?其实历史给她泼的脏水,无非是传统观念女人干政为恶在作祟罢了。如果抛开性别不讲,逢当时之乱世,谁也都会用尽计谋,只为取得这场你死我活决斗的最终胜利。在《晋书》中,虽然对贾后本身多有贬谪,但对其掌权的八年间的朝政却予以褒奖,如海内晏然、朝野宁静,这算是西晋历史上除开国皇帝晋武帝朝外绝无仅有的稳定时期。
结论:太子被废,还是引发了新一轮的争夺与混乱,赵王司马伦开始借此发兵复立太子。
司马遹: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他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