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1年
賈南風獨攬朝綱:計殺二王
太後黨楊氏被殺,形成司馬亮、賈後、司馬玮新的權力格局。
公元291年,司馬玮奉“密旨”誅殺司馬亮,不料第二天,司馬玮又被賈後處死。
八王之亂從一開始就是高潮,先死掉了兩個王。這一變化要從司馬玮誅殺太後黨楊氏之後說起。司馬炎去世後為傻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安排了兩位顧命大臣:司馬亮和楊駿。賈後借司馬玮之手鏟除楊駿一黨後,權力格局出現變化。她發現自己自己的外戚後黨力量雖獲得了提升,卻也為司馬亮和司馬玮做了嫁衣。
司馬亮這個爺爺輩的人物,位高權重。據說來見皇帝可以持兵器,甚至不用跪拜,與太保衛瓘共同輔政,并且還大肆封賞誅殺楊氏的功臣以拉攏人心。司馬玮則是殺楊氏的首功之臣,但畢竟年少氣盛,自負且好殺戮。此時擁有部分兵權,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司馬亮與司馬玮這爺孫倆都屬宗室,但兩人互相不對付。司馬亮覺得司馬玮好殺戮,想要剝奪他的兵權。賈後其實對司馬玮也心存猜忌,怕他尾大不掉。但如今見司馬亮先動手了,賈後決定先與司馬玮保持結盟關系,并未讓司馬亮将司馬玮的兵權奪走,并加封司馬玮為太子少傅。
這一輪平分秋色,導緻殺身之禍的導火索也随之即到。司馬玮手下有一個大叫岐盛,此人先依附楊駿,後反噬楊氏。司馬亮與衛瓘希望除掉他。岐盛聽說後跑到好友積弩将軍李肇家裡,騙李肇說自己是奉了司馬玮的指令,報告司馬亮和衛瓘有廢掉皇帝的想法。李肇是賈後的寵臣,便把消息立刻報給了賈後。賈後早有此心,随即脅迫晉惠帝寫诏書,稱司馬亮和衛瓘有專權的心思,調兵守衛宮門,并免除司馬亮和衛瓘的官爵。寫好之後派黃門将诏書連夜送給司馬玮。司馬玮接到诏書後起初是有猶豫的。畢竟如此大事兒,再單純幼稚也會有所擔心,便打算去宮中确認。但這個黃門說此事事關緊要,如果耽誤了也就違背了此密诏的本意。司馬玮在自己心裡盤算了會,認為這事兒很明顯是賈後的計謀,但自己本來也與司馬亮等人不和,便不如借此殺掉司馬亮,一方面洩私憤,另一方面也可憑此獨斷朝綱。于是他立刻吩咐手下公孫宏等人率軍包圍了司馬亮的府邸。
司馬亮這個人,聰明還是愚蠢都談不上。他深知司馬玮的權勢必須除掉,但直到司馬玮的兵馬到了家門口,仍然不知抵擋,竟然還問:“我并沒有二心,是因為什麼犯了什麼罪?”公孫宏回答:“我們隻是奉诏讨逆,不管其他的事情。”司馬亮又問:“既然有诏書,為何不展示出來?”不過,秀才遇上兵,公孫宏完全不予理會,率領士兵占領府邸,抓住了司馬亮。随後有趣的一幕發生了,被抓住的司馬亮竟然沒有人敢殺!相反有幾個看管司馬亮的士卒看司馬亮被捆住後出汗,竟然還替他扇涼。
司馬玮等人不願再等了,下令稱誰殺了司馬亮,就賞誰布千匹!随即,有人割鼻,有人劈耳,有人截手足,司馬亮死于亂刀之下。
天亮後,本以為大功告成的司馬玮,卻怎麼也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死亡。太子少傅張華為賈後獻計,稱司馬玮連殺兩位顧命大臣,恐怕權勢過大威脅皇帝,建議除掉。賈後早有此打算,便聽從他的建議,派人把殿中将軍王宮叫來去抓捕司馬玮。
王宮來到司馬玮宅邸,面對司馬玮身後的人大聲斥責說:“司馬玮拿的是假诏書,你們為何還要跟從他?”随即司馬玮身邊人都繳械投降,司馬玮也被抓住。賈後和皇帝下诏,稱司馬玮連殺兩位大臣,圖謀不軌,斬立決。司馬玮此時心中應該很亂,他拿出那一晚收到的诏書給監斬官尚書劉頌看。然而為時已晚,劉頌此時即便相信這份诏書,卻也無力回天為其伸冤,便強裝鎮靜,下令斬首。
結論:司馬玮和司馬亮死後,賈後及其外戚黨一時間權傾朝野。

司馬亮的專權,引起了晉惠帝皇後賈南風的不滿.
登場第一王:楚王 司馬玮
公元296年
齊萬年起義:被踹開大門的西北
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反叛西晉,攻打工黨治所潞縣,不久郝散率領部衆投降西晉,被馮翊都尉所殺。公元296年,馮翊(今陝西中北部地區)、北地(今陝西富平、銅川等地)兩郡的羌人、胡人起兵反晉,秦州和雍州的氐人、羌人在氐人首領齊萬年的率領下,紛紛起兵響應,但最終齊萬年還是被晉軍擊殺。
此前,齊萬年建立政權時起義隊伍很快擴充到十萬多人。齊萬年率領起義軍圍攻泾陽(今甘肅平涼西北),多次擊敗西晉雍州刺史解系。之後齊萬年率軍在梁山(今陝西乾縣)駐紮,對關中地區形成了威脅。
朝廷任命梁王司馬肜為征西大将軍,派他和将領夏侯駿、周處前去鎮壓起義軍。周處原先是東吳的臣子,在晉廷中頗受排擠,這才被舉薦去收拾這個爛攤子。周處之前曾在西北任職,齊萬年對他有所了解。齊萬年得知晉軍派了周處來鎮壓起義,說周處能文能武,如果是他獨自前來肯定能取勝;如果他被别人所控制,那麼周處肯定會被俘。
司馬肜和夏侯駿都是皇親國戚,不會打仗。周處之前因為舉報司馬肜違法行徑與他結怨。司馬肜着急立功,也想為難周處,隻給他五千兵力,逼他去進攻齊萬年的七萬起義軍。周處的士兵飯都沒有吃就被司馬肜逼上了戰場。周處知道自己必敗無疑,但他還是在六陌(今陝西乾縣東)對齊萬年發起了進攻,交戰時斬殺敵軍數萬人,最終力戰不支,深陷重圍。司馬肜不肯派援兵給他,旁人勸周處撤退,但周處不肯,堅持與敵軍作戰,最後死于陣中。周處戰死後,朝廷又派将領孟觀率領京師的禁衛軍,增援關中地區。
當時關中大旱、瘟疫流行,起義軍很多人脫離部隊,從關中逃亡了漢中,起義軍的力量大減。起義軍與孟觀率領的晉軍作戰十幾次都被擊敗。
齊萬年起義後一直處于作戰狀态,無力進行政權建設。起義軍與孟觀進行長時間作戰後,糧草幾乎斷絕。但齊萬年仍堅持在關中作戰,拒絕逃亡漢中。最終起義軍在中亭(今陝西武功西)被孟觀率領的晉軍擊敗,齊萬年被俘,後被晉軍殺害。至此,齊萬年起義被晉軍平定。起義軍殘部在氐人領袖李特的帶領下,經漢中到蜀漢後繼續戰鬥。
結論:齊萬年起義是西晉八王之亂、少數民族内遷和天災綜合作用的結果,西晉大臣江統有鑒于此,作《徙戎論》,反對少數民族内遷,但并沒有真正施行。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導緻五胡亂華。
296年,齊萬年于關中叛亂,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受命鎮守關中,并無進展。
公元299年
賈南風廢太子:實屬活該?
公元299年12月,太子司馬遹被賈後廢掉了。
此事令很多人惋惜。大家都說晉武帝司馬炎為了讓聰明和賢能的孫子司馬遹繼位,迫于無奈,暫且讓傻兒子司馬衷過渡。可是司馬遹就是真是理想中的君王嗎?司馬遹小時候的确好學,可能因為青春期叛逆,十幾歲之後司馬遹變得貪玩,甚至不尊重師長。據說他還在宮中擺市集,是個做買賣的好手,用手就能知道物品斤兩。舍人杜錫為此勸谏,司馬遹竟然懷恨在心,命人在座氈上插針數枚,并賜座給杜錫。結果杜錫滿褲裆都是血。這就是“如坐針氈”典故的出處。
可想而知,這樣的太子,當别人勸谏他與賈家搞好關系,積聚力量隐忍為先時,他也必定不會聽從。
賈後有個侄兒,名叫賈谧(其實是外甥,生母是賈後的親妹妹賈午,後過繼到賈家改姓賈),他在其中也是竭盡挑撥之能事。賈谧與司馬遹年紀相仿,論親戚也算表親。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時,司馬遹看上了司徒王衍的大女兒。大女兒長得漂亮,小女兒長得不好。賈谧也看上了大女兒,就哀求賈後,想先下手為強,結果賈後同意了,并命司馬遹娶王衍的小女兒。
如此,司馬遹怎麼可能會給賈谧好眼色?這兩個孩子沒一個是善類。有一次倆人下棋,賈谧極力争勝,旁邊人就斥責賈谧,為何不讓着太子。賈谧平時就對太子不滿,這會實在是氣不過。于是向賈後進讒言,勸廢掉太子。
雙方關系已如水火,但一切隻因賈後的母親郭槐還在世,她一直主張賈後應該親近太子。296年郭槐去世。299年賈家開始行動。一日,内廷頒密诏命太子司馬遹之後,内侍把他引入了其他房間待命。坐了一會兒,宮女拿着點心和酒水來到太子面前,陪着飲酒。太子也沒有起疑心,但隻因不勝酒力喝了很少就有些醉了。太子說:“我要喝醉了,不能再喝了。”宮女卻說:“這是陛下賜酒,你竟然不喝完,是擔心酒裡有毒嗎?”太子無奈,隻能繼續喝,結果大醉。宮女此時拿出紙筆,讓太子抄寫一段話。太子此時迷迷糊糊,抄的字歪歪扭扭,殘缺不全。賈後派人将太子抄寫的文字補全。文章大緻意思是說太子要謀反自立為王,皇帝和皇後如果不主動退位讓賢,太子便要入宮将其了結。結果此文章自然成了太子要謀逆造反的證據。
然而朝廷中有一班大臣卻并不認為太子會造反。事實上自從賈後用計殺掉司馬亮和司馬玮獨攬朝綱後,她有三個相當倚重的大臣:族兄賈模,為其獻計殺司馬玮的張華,以及名士裴頗。此時三人紛紛為太子說情。其中張華表示,自古國家的不幸,均由廢長立幼開始,希望陛下可以查清此事。裴頗也認為需要查清此事,不能讓太子遭受誣陷,還認為需要與太子對峙以求證。就這樣廢太子一事在朝堂争論不停。晉惠帝司馬衷也猶豫了。
賈後擔心事情有變,便給晉惠帝司馬衷傳話,或者說是下令:廢掉太子,貶為庶人。晉惠帝無奈之下,便以此為最終結論,拂袖而去。太子僥幸撿回一條命,與三個年幼的兒子都囚禁在金墉城。司馬遹的妻子們卻難逃一死。當然有一例外,就是上文提到的王衍的二女兒。在她父親的勸說下,與太子離婚了。
那幾位賈後頗為倚重的朝臣為何此時“叛變”?其實他們很早就有過商議,認為賈後太過專斷,甚至是他的族兄賈模都擔心會有禍患,并商議着勸說晉惠帝廢掉賈後。隻是如今回頭再想想,如果真的廢掉皇後,太子司馬遹成功繼位,晉朝就會好很多嗎?至少從當時來看,司馬遹如果繼位,他很可能就和曆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齊名了。
司馬遹遇事也不夠果斷,不适合做皇帝。事實上在郭槐去世後,中護軍趙俊曾密請太子舉兵廢後,但太子不敢。曆史也不會給他第二次機會。說回賈後,她就真的是萬惡之源?其實曆史給她潑的髒水,無非是傳統觀念女人幹政為惡在作祟罷了。如果抛開性别不講,逢當時之亂世,誰也都會用盡計謀,隻為取得這場你死我活決鬥的最終勝利。在《晉書》中,雖然對賈後本身多有貶谪,但對其掌權的八年間的朝政卻予以褒獎,如海内晏然、朝野甯靜,這算是西晉曆史上除開國皇帝晉武帝朝外絕無僅有的穩定時期。
結論:太子被廢,還是引發了新一輪的争奪與混亂,趙王司馬倫開始借此發兵複立太子。
司馬遹:晉武帝司馬炎的孫子,他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