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唐宪宗元和八年至元和十一年之间。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在大历的三年中,他曾在公开场合见过表弟杜甫。
他很聪明,七岁就可以诗歌,也擅长“疾书”。据传,李贺在元朝十二年七岁。韩雨和黄甫访问。李和源写了一首关于高轩的诗,韩愈和黄甫感到震惊。李贺以景罗而闻名。
唐显宗元和两年,李贺大约18岁,就是诗歌意义深远。在第三年和第四年,李贺写了“雁门太守行”,韩愈,听说韩愈在洛阳,李和。
他没有参加金石考试,对李贺非常努力。他写了许多愤怒的诗,然后回到了长谷。由于李唐宗的后代,韩愈也获奖。同年5月和5月,李贺回到长安。经过部落的推荐,经过评估,父亲是官员并担任牧师。
来自九个产品。从此,“牢落长安”已经持续了3年。在官员的3年期间,李贺亲自经历过很多事情。他组建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理解。虽然个人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和鞭打黑暗的诗歌。
但它增加了生活经验,拓展了知识领域,并在诗歌创作中取得了丰收。所谓“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结果只是看到官场尔虞我诈,平民百姓生活困苦,而自己又无能为力,
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做了文笔吏,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