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临近六月。经过几天暴雨的洗礼,阳光不算炽热,空气格外清新。从黄甲镇黄铺驱车向下,是一条沿湖公路。路如玉带,沿着湖畔重重叠叠。青山点翠,万木峥嵘;杂花生树,群鸟欢歌,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树木葱茏间,牯牛背水库的芳容若隐若现。随意在车中窥得一眼,只觉得碧水倒映青山,一派诗情画意。

牯牛背水库
再转一个弯,车缓缓停在一个开阔地。下车抬头,便看见气势恢宏的挂车山历史文化陈列馆。远远望去,山馆古色古香,低调中彰显奢华。徐徐走近,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听吴超先生介绍过,这里不仅是桐城市文联文学艺术原创基地和市摄影家协会原创基地;还是桐城市老年大学摄影专业创作基地、桐城关爱女孩网志愿者协会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更是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谱牒文化研究中心。挂车山历史文化陈列馆,不仅代表了吴家嘴吴氏宗祠文化,更是承载着挂车山厚重的人文历史。
这是我第二次拜谒山馆。第一次过来是随六尺巷文化公众号文友们一道。那天,适逢山馆开馆。声势浩大,万众瞩目。轰鸣的礼炮声中,我随熙熙攘攘的人群,参观了山馆陈列室。当时人多嘈杂,讲解员的介绍听得不是太清楚,一直深为可惜。今天有幸再次前来,我的心充满了期待。
拾级而上。第一层,吴氏宗祠。这里,我们知晓了吴门杰出代表——吴门“五士”,即义士吴希祯,名士吴泳,文士吴希庸,进士吴逢甲,院士吴杭生。这里,我们了解到吴家嘴吴氏的发展历史,为他们族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点赞。第二层,挂车山历史文化陈列室。陈列室布置简洁明快,大气端庄。展厅精心设置了多个模块:“挂车流韵”、“西山全书”、“桐西奥区 兵家必争”、“族姓交融 乡邻协和”、“名贤辈出 振起桐城”、“峥嵘岁月 革命热土”、“摆脱贫困 走向希望”、“弦歌不绝 人才奋兴”等,展陈着山区历史人文、革命传统、时代变迁等珍贵史料。我们一行人在各展点驻足流连,赞不绝口。
穿过历史的风烟,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文学家方东树,学者马其昶,姚莹之子姚濬昌,文艺理论家马茂元,这些和挂车山渊源极深的名贤们一个个向我们走来。张秉文,系清代大臣张英的大伯父。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保卫济南,抵抗清兵,以身殉国。方东树,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为姚鼐的得意门生,誉为姚门四杰之一。马其昶为文固守桐城派规范,以宗经为本,并自谓“为文而不求之经是无本之学”,有桐城派“殿军”之称。姚濬昌,曾在吴家嘴构筑西山精舍,其子姚永朴被视为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马茂元,马其昶之孙。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这些西乡名贤,功在当代,泽被千秋。
西山全书板块
凭栏远眺。碧水蓝天,村庄民田,尽收眼底。山风拂来,清爽宜人,心神俱醉。挂车山,吴家嘴,风光揽胜之所,名人辈出之乡,果真名不虚传!
吴家嘴文化石
方一新,网名一笑拈花,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桐城市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现就职于大关初中。爱读书,爱用文字记录心情,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