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臨近六月。經過幾天暴雨的洗禮,陽光不算熾熱,空氣格外清新。從黃甲鎮黃鋪驅車向下,是一條沿湖公路。路如玉帶,沿着湖畔重重疊疊。青山點翠,萬木峥嵘;雜花生樹,群鳥歡歌,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樹木蔥茏間,牯牛背水庫的芳容若隐若現。随意在車中窺得一眼,隻覺得碧水倒映青山,一派詩情畫意。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牯牛背水庫

再轉一個彎,車緩緩停在一個開闊地。下車擡頭,便看見氣勢恢宏的挂車山曆史文化陳列館。遠遠望去,山館古色古香,低調中彰顯奢華。徐徐走近,帶着一顆朝聖的心。聽吳超先生介紹過,這裡不僅是桐城市文聯文學藝術原創基地和市攝影家協會原創基地;還是桐城市老年大學攝影專業創作基地、桐城關愛女孩網志願者協會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更是安徽至德傳統文化研究院譜牒文化研究中心。挂車山曆史文化陳列館,不僅代表了吳家嘴吳氏宗祠文化,更是承載着挂車山厚重的人文曆史。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這是我第二次拜谒山館。第一次過來是随六尺巷文化公衆号文友們一道。那天,适逢山館開館。聲勢浩大,萬衆矚目。轟鳴的禮炮聲中,我随熙熙攘攘的人群,參觀了山館陳列室。當時人多嘈雜,講解員的介紹聽得不是太清楚,一直深為可惜。今天有幸再次前來,我的心充滿了期待。

拾級而上。第一層,吳氏宗祠。這裡,我們知曉了吳門傑出代表——吳門“五士”,即義士吳希祯,名士吳泳,文士吳希庸,進士吳逢甲,院士吳杭生。這裡,我們了解到吳家嘴吳氏的發展曆史,為他們族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點贊。第二層,挂車山曆史文化陳列室。陳列室布置簡潔明快,大氣端莊。展廳精心設定了多個子產品:“挂車流韻”、“西山全書”、“桐西奧區 兵家必争”、“族姓交融 鄉鄰協和”、“名賢輩出 振起桐城”、“峥嵘歲月 革命熱土”、“擺脫貧困 走向希望”、“弦歌不絕 人才奮興”等,展陳着山區曆史人文、革命傳統、時代變遷等珍貴史料。我們一行人在各展點駐足流連,贊不絕口。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穿過曆史的風煙,山東布政使張秉文,文學家方東樹,學者馬其昶,姚瑩之子姚濬昌,文藝理論家馬茂元,這些和挂車山淵源極深的名賢們一個個向我們走來。張秉文,系清代大臣張英的大伯父。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山東左布政使任上,保衛濟南,抵抗清兵,以身殉國。方東樹,清代中期文學家及著名思想家,為姚鼐的得意門生,譽為姚門四傑之一。馬其昶為文固守桐城派規範,以宗經為本,并自謂“為文而不求之經是無本之學”,有桐城派“殿軍”之稱。姚濬昌,曾在吳家嘴構築西山精舍,其子姚永樸被視為桐城派最後一位大師。馬茂元,馬其昶之孫。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享有崇高威望。這些西鄉名賢,功在當代,澤被千秋。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西山全書闆塊

憑欄遠眺。碧水藍天,村莊民田,盡收眼底。山風拂來,清爽宜人,心神俱醉。挂車山,吳家嘴,風光攬勝之所,名人輩出之鄉,果真名不虛傳!

再谒挂車山曆史文化展示館

吳家嘴文化石

方一新,網名一笑拈花,安徽省散文随筆學會會員,桐城市作協會員,中國作家網會員,現就職于大關國中。愛讀書,愛用文字記錄心情,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