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惟才是举得天下
东汉末年,由于汉桓帝、灵帝昏庸无道,吏治非常腐败,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致使民不聊生,遂发生了有张角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天下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地方诸侯豪强,趁势招兵买马拥兵自重,觊觎皇权宝座,皇帝成了傀儡,出现了群雄逐鹿争夺天下的混乱局面。何进、董卓、丁原、袁绍、袁术、鲍信、公孙瓒、吕布、孙坚、孔融、刘虞、刘表、张鲁、刘璋等等,天下英雄好汉纷纷粉墨登场,正所谓大浪淘沙,在连年的征战中,曹操的实力逐步强大起来,打败了众多强敌,统一了北方,首先建立起了霸业,其子曹丕以此为基础,后来建立了三国之中的魏国,国力强盛。在三国鼎立之时,也能够力压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

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够在群雄逐鹿中逐步胜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操非常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惟才是举。当初,曹操和袁绍一起起兵时,袁绍问曹操:“如果大事不成,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操说:“你以为如何呢?”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以燕、代为险阻,加上少数民族兵力,南下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说:“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帅这些人,在什么地方都行。”曹操的这段话,显示了其爱惜和正确使用人才,无往而不胜。诸葛亮《隆中对》中也曾提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也就是说,曹操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中胜出,不单单是因为其占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最主要的因素是曹操惟才是举、爱惜人才、主动招贤、延揽天下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由于他重视人才,才使得他手底下“谋士如林,战将云集”,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他的霸业!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很重视人才。
曹操祭奠袁绍
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非常重视吸收和选拔人才,明确提出“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他在《论吏士行能令》中明白提出“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选官准则。在东汉末年“豪杰并起”的时代,能够于群雄中脱颖而出,开拓出自己的地盘,并且使魏国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者,为后代打下了良好的基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其高瞻远瞩的领导观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密切相关,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其在用人方面能够做到“礼贤下士”、“惟才是举”、“知人善任”,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所礼遇过的谋士和将领有不少甘愿为其赴汤蹈火,也足可见他个人的政治魅力。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然而能够招贤纳士,并真正能够用人者却只有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惟才是举的典型。“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说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当德与才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先取才。这是曹操身处乱世,政治地位不稳定的情况下的用人选择(这与现代社会的用人有很大差别,现在社会用人是讲究德才兼备的,德才不能兼备时,以德为先。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政策导向)。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各种猛将志士,武将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张辽、徐晃、于禁、典韦、许褚、张郃、庞德等等;文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司马懿、许攸、崔琰、毛玠……每一个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不是无人才,只是被埋没了,没有被善用。在三国中,刘备、孙权用人都有独到之处,但曹操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在郭嘉遗谋、许攸投曹、收降陈琳、关羽土山约三事,收服张辽、曹操不杀王修等等众多的三国史诗中都能够看到曹操求贤若渴、大胆任用贤才的实例。
郭嘉遗谋。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他多次在曹操危难时候筹划计谋,在曹操平定并州、准备攻打乌桓时,将领们都反对,只有郭嘉鼓励出兵,曹操按照他的意见取得远征胜利。回来后听说郭嘉死了,曹操好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地大哭着说:“郭嘉死,是老天爷惩罚我啊,使我心肠崩裂。”郭嘉在临死前还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建议曹操讨伐袁尚、袁熙的计谋。曹操按他的意见按兵不动,就得到了公孙康传来的好消息。曹操再次祭拜郭嘉,使人扶郭嘉棺材回许都安葬。赤壁大战时,因为没有郭嘉那样的谋士提醒曹操,曹操占绝对优势,却失败了,逃到南郡,曹操以大哭郭嘉的方式表示对人才死去的惋惜。
曹操与郭嘉
许攸投曹。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对战,袁绍占优势,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曹操为此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的谋士许攸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光着脚出来迎接,为什么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是表示尊敬,因为古代光脚是表示尊敬。
许攸深夜投曹操
收降陈琳。陈琳曾经为袁绍起草讨曹檄文,言词激烈,又有文采,是一颗射向曹操的重型炮弹。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可见檄文正中曹操要害。当曹操得知檄文出自陈琳之手,不但不气,反而带点幸灾乐祸的口吻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事济之。你陈琳文事虽好,怎奈袁绍武略搭配不上,也是枉然。后来陈琳为曹操所俘,左右人都劝曹操杀掉陈琳,曹操因为喜爱陈琳文才,不但赦了他的死罪,还留在身边做官。
曹操收降陈琳
关羽土山约三事。关羽是刘备阵营有名的猛将,曹操非常喜爱关羽,刘备徐州兵败,关羽被重兵围困,曹操非常想收服关羽,派人去劝降,接受了关羽投降的三条“霸王条款”,“降汉不降操”、“如果一旦找到刘备的下落立马走人”以及“刘备夫人们享受皇叔待遇”等,关羽投降后,曹操对待关羽非常好,除了宴请、送礼物、封官之外,还将赤兔马也送给了关羽。可见曹操非常喜爱关羽将才。
关公屯土山约三事
收服张辽。张辽原是吕布手下猛将,曾在濮阳大败曹操,后来为曹操所俘,对曹操说:“可惜那天火不大,没有烧死你。”曹操听了怒不可遏,说:“败将还敢侮辱我。”要杀张辽。张辽一点不害怕,伸长脖子让曹操杀。刘备和关羽为张辽求情,称颂张辽是忠义之士,曹操马上掷剑笑说:“我也知道张辽忠义,故意和他开个玩笑。”他为张辽亲自解去捆绑绳索,拿衣服给张辽穿上,请张辽坐在上位。张辽投降后,因其打仗勇猛,被封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曹操收服张辽
曹操不杀王修。 曹操杀死袁绍长子袁谭后,将首级号令,宣布有敢哭者斩。青州别驾王修布冠衰衣哭于袁谭头下,被拿来见操,王修说自己为袁谭所任命,袁谭死了不哭是为不义,“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并提出如果能收葬谭尸,即使被杀也不怨恨。曹操说:“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于是命令收葬袁谭之尸,待王修为上宾,以为司佥中郎将,并询问王修何以攻取已经投袁熙的袁尚的计策,王修不答,曹操不但不恼,且夸赞说:“忠臣也。”
曹操不杀王修
陈寿的《三国志》也对曹操用人方面政策在多处有较详细的记载,《武帝纪》说,(原文: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意思就是,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令说道,自古以来能够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了贤人君子与自己一起治理天下呢!等到发现人才,却不能让他离开里巷,这难道是有幸相遇吗?高明的人不是这样访求人才的。如今天下还没有安定,正是急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候。孔子说,孟公绰担任赵氏,魏氏的家臣绰绰有余,却不能胜任滕国、薛国大夫的职务。如果一定要得到廉洁的人才加以任用,那么齐桓公用什么在当世称霸!现在天下是不是还有像姜子牙那样很有本领却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呢?还有没有像陈平那样接受贿赂却没有遇到知己的人呢?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被埋没在下层社会的人,只要有才能就举荐,我会任用有才能的人。这段记载明确指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并历数历史上选用人才成功的例证,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告诫手下注意向其举荐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对人才的态度,在刘备、孙权等同时代人之上,这没有歪曲历史上的曹操,而是把他写得更加鲜和丰满,呼之欲出。曹操多次下达求贤令,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主张,震古烁今,“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惟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