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惟才是舉得天下
東漢末年,由于漢桓帝、靈帝昏庸無道,吏治非常腐敗,橫征暴斂,欺壓百姓,緻使民不聊生,遂發生了有張角上司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天下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地方諸侯豪強,趁勢招兵買馬擁兵自重,觊觎皇權寶座,皇帝成了傀儡,出現了群雄逐鹿争奪天下的混亂局面。何進、董卓、丁原、袁紹、袁術、鮑信、公孫瓒、呂布、孫堅、孔融、劉虞、劉表、張魯、劉璋等等,天下英雄好漢紛紛粉墨登場,正所謂大浪淘沙,在連年的征戰中,曹操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打敗了衆多強敵,統一了北方,首先建立起了霸業,其子曹丕以此為基礎,後來建立了三國之中的魏國,國力強盛。在三國鼎立之時,也能夠力壓蜀漢劉備和東吳孫權。

曹操
曹操之是以能夠在群雄逐鹿中逐漸勝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操非常重視人才、愛惜人才、惟才是舉。當初,曹操和袁紹一起起兵時,袁紹問曹操:“如果大事不成,什麼地方可以據守?”曹操說:“你以為如何呢?”袁紹說:“我南面據守黃河,北以燕、代為險阻,加上少數民族兵力,南下争奪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說:“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義來統帥這些人,在什麼地方都行。”曹操的這段話,顯示了其愛惜和正确使用人才,無往而不勝。諸葛亮《隆中對》中也曾提到:“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也就是說,曹操之是以能在群雄逐鹿中勝出,不單單是因為其占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最主要的因素是曹操惟才是舉、愛惜人才、主動招賢、延攬天下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由于他重視人才,才使得他手底下“謀士如林,戰将雲集”,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他的霸業!古往今來,成就大事者的共同特點是都很重視人才。
曹操祭奠袁紹
曹操作為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非常重視吸收和選拔人才,明确提出“惟才是舉”的用人标準,他在《論吏士行能令》中明白提出“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的選官準則。在東漢末年“豪傑并起”的時代,能夠于群雄中脫穎而出,開拓出自己的地盤,并且使魏國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者,為後代打下了良好的基業。這些成就的取得無不與其高瞻遠矚的上司觀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密切相關,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其在用人方面能夠做到“禮賢下士”、“惟才是舉”、“知人善任”,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所禮遇過的謀士和将領有不少甘願為其赴湯蹈火,也足可見他個人的政治魅力。
三國時期人才濟濟,然而能夠招賢納士,并真正能夠用人者卻隻有寥寥數人。這當中,曹操屬于求賢若渴、惟才是舉的典型。“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賢令便可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釋出的《求賢令》中,他指出“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據說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第三次《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隻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麼人,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都行,說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場。當德與才發生沖突,不可兼得時,先取才。這是曹操身處亂世,政治地位不穩定的情況下的用人選擇(這與現代社會的用人有很大差别,現在社會用人是講究德才兼備的,德才不能兼備時,以德為先。不同的曆史時期,産生不同的政策導向)。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圍始終圍繞着各種猛将志士,武将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張遼、徐晃、于禁、典韋、許褚、張郃、龐德等等;文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诩、司馬懿、許攸、崔琰、毛玠……每一個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不是無人才,隻是被埋沒了,沒有被善用。在三國中,劉備、孫權用人都有獨到之處,但曹操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在郭嘉遺謀、許攸投曹、收降陳琳、關羽土山約三事,收服張遼、曹操不殺王修等等衆多的三國史詩中都能夠看到曹操求賢若渴、大膽任用賢才的執行個體。
郭嘉遺謀。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他多次在曹操危難時候籌劃計謀,在曹操平定并州、準備攻打烏桓時,将領們都反對,隻有郭嘉鼓勵出兵,曹操按照他的意見取得遠征勝利。回來後聽說郭嘉死了,曹操好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樣地大哭着說:“郭嘉死,是老天爺懲罰我啊,使我心腸崩裂。”郭嘉在臨死前還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建議曹操讨伐袁尚、袁熙的計謀。曹操按他的意見按兵不動,就得到了公孫康傳來的好消息。曹操再次祭拜郭嘉,使人扶郭嘉棺材回許都安葬。赤壁大戰時,因為沒有郭嘉那樣的謀士提醒曹操,曹操占絕對優勢,卻失敗了,逃到南郡,曹操以大哭郭嘉的方式表示對人才死去的惋惜。
曹操與郭嘉
許攸投曹。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對戰,袁紹占優勢,當時兩軍對峙相持不下,而曹軍軍糧已經不多了,曹操為此一籌莫展。這個時候袁紹陣營裡的謀士許攸突然來投奔曹操,曹操聽說這個消息後大喜過望,光着腳出來迎接,為什麼呢?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叫做來不及穿鞋,一聽說許攸來了光着腳就往外跑,大喜過望;第二種是表示尊敬,因為古代光腳是表示尊敬。
許攸深夜投曹操
收降陳琳。陳琳曾經為袁紹起草讨曹檄文,言詞激烈,又有文采,是一顆射向曹操的重型炮彈。曹操當時正患頭風,看後“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可見檄文正中曹操要害。當曹操得知檄文出自陳琳之手,不但不氣,反而帶點幸災樂禍的口吻說:有文事者,必須以武事濟之。你陳琳文事雖好,怎奈袁紹武略搭配不上,也是枉然。後來陳琳為曹操所俘,左右人都勸曹操殺掉陳琳,曹操因為喜愛陳琳文才,不但赦了他的死罪,還留在身邊做官。
曹操收降陳琳
關羽土山約三事。關羽是劉備陣營有名的猛将,曹操非常喜愛關羽,劉備徐州兵敗,關羽被重兵圍困,曹操非常想收服關羽,派人去勸降,接受了關羽投降的三條“霸王條款”,“降漢不降操”、“如果一旦找到劉備的下落立馬走人”以及“劉備夫人們享受皇叔待遇”等,關羽投降後,曹操對待關羽非常好,除了宴請、送禮物、封官之外,還将赤兔馬也送給了關羽。可見曹操非常喜愛關羽将才。
關公屯土山約三事
收服張遼。張遼原是呂布手下猛将,曾在濮陽大敗曹操,後來為曹操所俘,對曹操說:“可惜那天火不大,沒有燒死你。”曹操聽了怒不可遏,說:“敗将還敢侮辱我。”要殺張遼。張遼一點不害怕,伸長脖子讓曹操殺。劉備和關羽為張遼求情,稱頌張遼是忠義之士,曹操馬上擲劍笑說:“我也知道張遼忠義,故意和他開個玩笑。”他為張遼親自解去捆綁繩索,拿衣服給張遼穿上,請張遼坐在上位。張遼投降後,因其打仗勇猛,被封為中郎将,賜爵關内侯。
曹操收服張遼
曹操不殺王修。 曹操殺死袁紹長子袁譚後,将首級号令,宣布有敢哭者斬。青州别駕王修布冠衰衣哭于袁譚頭下,被拿來見操,王修說自己為袁譚所任命,袁譚死了不哭是為不義,“畏死忘義,何以立世乎!”并提出如果能收葬譚屍,即使被殺也不怨恨。曹操說:“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則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于是指令收葬袁譚之屍,待王修為上賓,以為司佥中郎将,并詢問王修何以攻取已經投袁熙的袁尚的計策,王修不答,曹操不但不惱,且誇贊說:“忠臣也。”
曹操不殺王修
陳壽的《三國志》也對曹操用人方面政策在多處有較詳細的記載,《武帝紀》說,(原文: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闾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意思就是,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令說道,自古以來能夠使國家興盛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了賢人君子與自己一起治理天下呢!等到發現人才,卻不能讓他離開裡巷,這難道是有幸相遇嗎?高明的人不是這樣訪求人才的。如今天下還沒有安定,正是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候。孔子說,孟公綽擔任趙氏,魏氏的家臣綽綽有餘,卻不能勝任滕國、薛國大夫的職務。如果一定要得到廉潔的人才加以任用,那麼齊桓公用什麼在當世稱霸!現在天下是不是還有像姜子牙那樣很有本領卻在渭水邊釣魚的人呢?還有沒有像陳平那樣接受賄賂卻沒有遇到知己的人呢?你們要幫助我發現那些被埋沒在下層社會的人,隻要有才能就舉薦,我會任用有才能的人。這段記載明确指出曹操對人才的渴求,并曆數曆史上選用人才成功的例證,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告誡手下注意向其舉薦人才。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被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他對人才的态度,在劉備、孫權等同時代人之上,這沒有歪曲曆史上的曹操,而是把他寫得更加鮮和豐滿,呼之欲出。曹操多次下達求賢令,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主張,震古爍今,“得人者興,失人者亡”,誰想争霸天下,誰就得羅緻人才,在三國的對峙與兼并過程中,對人才的争奪成為各個諸侯事業興衰的關鍵問題,而曹操的長于羅緻人才和愛惜人才确實非常著名,曹操廣開賢路、不拘一格、惟才是舉、選賢任能的人才觀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脫穎而出......
以上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