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暨南大学东莞校友会到中堂陈伯陶故居寻根,并举行东莞暨南人助学基金启动仪式等感恩回馈活动。中堂镇委副书记张应钦参加活动。
在陈伯陶故居,校友们认真聆听讲解,深刻了解凤冲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陈伯陶创办学堂,泽被后代的事迹,感受其承前启后、振兴国学的精神。中堂凤冲人陈伯陶是暨南大学创办者之一,暨南大学的“暨南”二字由陈伯陶所命名。陈伯陶更以江宁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先后两年时间,给暨南学堂奠定了基础。
陈伯陶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其《东莞县志》等著述最负盛名。凤冲村陈氏宗祠、胜起家祠(陈伯陶故居)现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市政府以此作为陈伯陶史迹陈列馆和东莞历史人文传承基地。
暨南大学东莞校友会执行会长黎建烨表示,在陈伯陶的故乡开展寻根之旅,希望让更多的校友了解母校的历史和陈伯陶先辈的事迹,溯源感恩,继承先辈精神,更加明确暨南人肩负的使命担当,致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暨南大学东莞校友会还在陈伯陶故里举行东莞校友会讲解队成立仪式和东莞暨南人助学基金启动仪式,对中堂镇凤冲村进行爱心助学。
人物故事
东莞历史上唯一文探花历时六载编《东莞县志》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史料记载,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陈伯陶到香港隐居二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传扬国粹,倡施义学,以救当时不振的国学。赖际熙会同陈伯陶、陈望曾、苏志纲、冯博庵、罗元燮等一群遗老,向香港绅商游说,劝其出巨资购经籍,并由陈伯陶、赖际熙等每周轮流讲学。起初租赁坚尼道,前半藏书,后半讲学。藏书每日开放,任公众阅览。不久得到绅商赞助四五万港元,后购中环般含道18号洋楼一座,一层讲学,一层藏书,另一层则租赁于人,收取租金以付开支,藏书四万余册。1963年,学海书楼需拆建,书楼遂把全部藏书借存于大会堂图书馆,至2001年,特藏书籍再迁移至香港中央图书馆继续供读者参阅。
陈伯陶对东莞的贡献,在于他对东莞文献资料的整理上。特别是他历经六载编写的《东莞县志》。陈伯陶一生学养深厚,著作甚多,有《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胜朝粤东遗民录》4卷;《宋东莞遗民录》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增补陈琴轩罗浮志》15卷;《孝经说》3卷;《袁督师遗稿》3卷;《瓜庐文乘》4卷。在其诸多著作中,以《东莞县志》和《胜朝粤东遗民录》最有价值。
《东莞县志》是陈伯陶在港期间,组织数十人,博行采访,详加征引,仿阮文达《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的体例,重新纂辑,历时六载才修成。《东莞县志》是他为东莞乡亲作出的最大贡献,“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到今天仍是作为参考东莞昔日历史的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历史文献瑰宝。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 邱发平
摄影:中堂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