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父亲叫曹嵩,他是东汉宦官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曹腾因为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受封“费亭侯”。曹腾举荐了很多名士,像曾经当过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的张温,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弘农张奂,颍川堂溪等等。曹操帐中陈留和颍川人士比较多,像荀彧家族,陈群家族都是颍川人士。这个和曹腾打下的根基不无关系。
可以说曹家的根基在曹腾。
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袭爵。曹嵩担任过司隶校尉、鸿胪卿、大司农等职,位列九卿,可谓位高权重,进一步壮大了曹家的实力,后来曹嵩还官至太尉。

曹操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一个当过太尉的父亲,一个势力庞大直通皇帝的曹家,按道理曹操是如鱼得水,一帆风顺的,如果你看过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你会发现曹操的青年时间过的郁闷无比。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提到这么一句话: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在这段话中曹操规划自己不当官之后的人生,那就是在谯东五十里筑精舍隐居过完一生。当然这只是曹操一个阶段的观点。
后来他又出任典军校尉,也就是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由宦官蹇硕统帅的。蹇硕任上军校尉,汉灵帝自任无上将军。
袁绍和曹操都担任校尉,还有一个曹操和袁绍大决战时,曹操奇袭乌巢时被杀的淳于琼此时也担任校尉。
曹操能在这里面担任校尉也充分说明曹家在汉灵帝心中的地位,是值得信任的家族,为什么曹操青年时期却感觉这么郁闷呢?
我们先来看同时代的人物——崔烈。
崔烈是冀州名士,他当时担任朝廷廷尉一职,廷尉是九卿之一,也是高官之一。他通过程夫人的关系买了三公之一的高官司徒,花了五百万。
当时汉灵帝还后悔卖便宜了,他觉得这个官可以卖一千万,少收了五百万。
崔烈当上高官之后问他的儿子崔钧,外界怎么评价自己。
崔钧说了这么一句话:
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大意就是你没有当上三公之前,大家觉得以你的名望和才能应该位居三公,但是你当了三公,天下人都很失望。
崔烈很不解地问他的儿子为什么这样。
他儿子继续说:论者嫌其铜臭耳。因为崔烈买官被人不耻。
崔烈就要打儿子,结果儿子逃了,崔烈一边追一边骂,老子打儿子,你敢躲?
他儿子一句话,崔烈就很惭愧了。
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崔烈一生就这么一件事情做错了,哪怕他后来跟董卓对着干,最后守护长安战死也被人诟病。儿童启蒙教材《幼学琼林》中有这么一句话:崔烈以钱买官,人皆恶其铜臭;秦嫂不敢视叔,自言畏其多金。
等于将崔烈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可能再下来了。
这就是东汉的风气,汉灵帝公开卖爵也卖官,但是民间和名士群体中对参与卖官之人是抱以鄙视之心态。
曹操的父亲的太尉一职也是买的,他是给西园捐了一亿才弄到这个太尉一职,本来他是大司农。
比较巧合的是崔烈的太尉一职刚刚被免职,继任者就是曹嵩。
十一月,太尉崔烈罢;以大司农曹嵩为太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
你觉得崔烈作为天下名士通过买官位列高官之后被天下人耻笑,那么曹嵩花了一亿买的官天下人会不会笑呢?
虽然官不一样,但从价格上的差距看,曹嵩的名望肯定不如崔烈。
崔烈被鄙视,你觉得曹嵩会被怎么评价呢?崔烈好说也是名士。
再加上曹腾是宦官,本来就不被名士所欣赏。
父亲和爷爷虽然位高权重,但名声真心响不起来,也就是曹操家族地位很高,但人们内心是不待见的,这个在曹操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反应特别明显。
比如东汉末年名士、大儒边让在曹操平定兖州黄巾军,自领兖州刺史后对其嘲讽,曹操控制汉献帝之后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称病不出山,直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下死命令给司马懿,要么出山,要么收监,这才出的山。
孔融对曹操的指责,杨修被曹操所杀,(具体原因看曹操与董卓为什么不敢杀杨彪?因为他们惹不起杨彪背后的势力)这些实际上都是名士打心底看不起曹操造成的。
曹操渴望自己能是名士这一边的。这个从后来站在何进这一边与宦官作斗争,包括与董卓死战,差点身死,以及逼许子将对自己作出评价等等可以看得出来。
这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曹操是有志青年,但是他的出身却对他进行限制,所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他想治理一方,建立名誉,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美名,扭转父辈积下的坏名声。所以他治理地方十分严苛,在任济南国相时,不像他父亲一样买官,变得十分刚正清廉。撤了八个县官,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鬼神等等,最后混不下去了,只得称病去官。
经此一役之后,曹操才心灰意冷出了归隐的念头。因为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打上家族的标签,直到后来自己掌权时提出“唯才是举”,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中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