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曹操的父親叫曹嵩,他是東漢宦官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騰因為擁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受封“費亭侯”。曹騰舉薦了很多名士,像曾經當過董卓、孫堅、陶謙等人的上司的張溫,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弘農張奂,颍川堂溪等等。曹操帳中陳留和颍川人士比較多,像荀彧家族,陳群家族都是颍川人士。這個和曹騰打下的根基不無關系。

可以說曹家的根基在曹騰。

曹騰死後,他的養子曹嵩襲爵。曹嵩擔任過司隸校尉、鴻胪卿、大司農等職,位列九卿,可謂位高權重,進一步壯大了曹家的實力,後來曹嵩還官至太尉。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曹操是含着金鑰匙長大的,一個當過太尉的父親,一個勢力龐大直通皇帝的曹家,按道理曹操是如魚得水,一帆風順的,如果你看過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你會發現曹操的青年時間過的郁悶無比。

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提到這麼一句話:

故以四時歸鄉裡,于谯東五十裡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在這段話中曹操規劃自己不當官之後的人生,那就是在谯東五十裡築精舍隐居過完一生。當然這隻是曹操一個階段的觀點。

後來他又出任典軍校尉,也就是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定的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是由宦官蹇碩統帥的。蹇碩任上軍校尉,漢靈帝自任無上将軍。

袁紹和曹操都擔任校尉,還有一個曹操和袁紹大決戰時,曹操奇襲烏巢時被殺的淳于瓊此時也擔任校尉。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曹操能在這裡面擔任校尉也充分說明曹家在漢靈帝心中的地位,是值得信任的家族,為什麼曹操青年時期卻感覺這麼郁悶呢?

我們先來看同時代的人物——崔烈。

崔烈是冀州名士,他當時擔任朝廷廷尉一職,廷尉是九卿之一,也是高官之一。他通過程夫人的關系買了三公之一的高官司徒,花了五百萬。

當時漢靈帝還後悔賣便宜了,他覺得這個官可以賣一千萬,少收了五百萬。

崔烈當上高官之後問他的兒子崔鈞,外界怎麼評價自己。

崔鈞說了這麼一句話:

大人少有英稱,曆位卿守,論者不謂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大意就是你沒有當上三公之前,大家覺得以你的名望和才能應該位居三公,但是你當了三公,天下人都很失望。

崔烈很不解地問他的兒子為什麼這樣。

他兒子繼續說:論者嫌其銅臭耳。因為崔烈買官被人不恥。

崔烈就要打兒子,結果兒子逃了,崔烈一邊追一邊罵,老子打兒子,你敢躲?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他兒子一句話,崔烈就很慚愧了。

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崔烈一生就這麼一件事情做錯了,哪怕他後來跟董卓對着幹,最後守護長安戰死也被人诟病。兒童啟蒙教材《幼學瓊林》中有這麼一句話:崔烈以錢買官,人皆惡其銅臭;秦嫂不敢視叔,自言畏其多金。

等于将崔烈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不可能再下來了。

這就是東漢的風氣,漢靈帝公開賣爵也賣官,但是民間和名士群體中對參與賣官之人是抱以鄙視之心态。

曹操的父親的太尉一職也是買的,他是給西園捐了一億才弄到這個太尉一職,本來他是大司農。

比較巧合的是崔烈的太尉一職剛剛被免職,繼任者就是曹嵩。

十一月,太尉崔烈罷;以大司農曹嵩為太尉。——《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

你覺得崔烈作為天下名士通過買官位列高官之後被天下人恥笑,那麼曹嵩花了一億買的官天下人會不會笑呢?

雖然官不一樣,但從價格上的差距看,曹嵩的名望肯定不如崔烈。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崔烈被鄙視,你覺得曹嵩會被怎麼評價呢?崔烈好說也是名士。

再加上曹騰是宦官,本來就不被名士所欣賞。

父親和爺爺雖然位高權重,但名聲真心響不起來,也就是曹操家族地位很高,但人們内心是不待見的,這個在曹操後來的政治生涯中反應特别明顯。

比如東漢末年名士、大儒邊讓在曹操平定兖州黃巾軍,自領兖州刺史後對其嘲諷,曹操控制漢獻帝之後征召司馬懿,司馬懿稱病不出山,直到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下死指令給司馬懿,要麼出山,要麼收監,這才出的山。

孔融對曹操的指責,楊修被曹操所殺,(具體原因看曹操與董卓為什麼不敢殺楊彪?因為他們惹不起楊彪背後的勢力)這些實際上都是名士打心底看不起曹操造成的。

曹操渴望自己能是名士這一邊的。這個從後來站在何進這一邊與宦官作鬥争,包括與董卓死戰,差點身死,以及逼許子将對自己作出評價等等可以看得出來。

曹操父親貴為太尉,為何年輕的曹操仕途不順,心生退隐之心?

這是理想和現實的沖突,曹操是有志青年,但是他的出身卻對他進行限制,是以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他想治理一方,建立名譽,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美名,扭轉父輩積下的壞名聲。是以他治理地方十分嚴苛,在任濟南國相時,不像他父親一樣買官,變得十分剛正清廉。撤了八個縣官,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等等,最後混不下去了,隻得稱病去官。

經此一役之後,曹操才心灰意冷出了歸隐的念頭。因為他發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打上家族的标簽,直到後來自己掌權時提出“唯才是舉”,實際上也是一種無奈中的突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