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身披黄袍,坐上龙椅,开启了一个王朝三百年辉煌与屈辱交织的历史;他,在一位丞相的脊背上,颈挂玉玺,投入大海,成为这个王朝壮烈与痛苦绵延的终点。

在他们中间,还有十六个与他们具有同一血缘,同一身份的人。他们有的睿智,有的昏聩;有的勇武,有的懦弱;有的是艺术天才,有的是权谋高手;有的为了成为至尊,骨肉相残,六亲不认;有的为了拒领权杖,气绝在地,坚持不就。
这十八个人,在三百年漫长的岁月里,相继站在那个时代的至高点上,或指点江山,踌躇满志;或安逸享乐,碌碌无为;或内外交困,如坐针毡;或身陷绝境,以泪洗面……
这十八个人都姓赵,他们的王朝叫宋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彪先生,把他们同时请到了自己的书里做客,这本书就是《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全书分为十八章,根据登基时间顺序,每章介绍一位宋朝皇帝。
赵宋王朝的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官宦之家,却因父亲失势导致家道中落。为了前程,他外出闯荡,想投靠父亲昔日同僚,谋个一官半职,却被人家拿几贯钱打发掉了。官场失意的他,流落江湖,与人赌博,竟然成了赌场的常胜将军。正在得意之际,却被输红了眼的赌徒们,一顿群殴,抢光钱财。
看到这儿,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们常说的一个歇后语:“赵匡胤耍钱——输打赢要。”敢情还真有这回事。我还一直以为是他打别人呢。没想到,原来是他被人打。赵皇帝的真实人生,跟小说评书里真是大相径庭。在小说评书里,他只要一到危难之际,头顶就显现出一条赤须火龙,再大的难关也过得去。看来,小说评书和现在流行的名人传记、心灵鸡汤有一拼,总是在一些真实的节点上,搞一些艺术加工。
在赌场上挨打的赵匡胤,在战场上却不是个善茬。跟着柴荣东征西讨,他竟然打出一个殿前都点检的职位来。这可是禁军的最高统帅。在评书里,柴荣跟赵匡胤还是结拜兄弟,还有一个叫郑恩的人。哥仨一起拜的,柴荣老大,赵匡胤老二,郑恩老三。在正史里是没有郑恩这个人的,而且,柴荣虽然很信任赵匡胤,应该也没有跟他结拜。因为,两人认识的时候,地位太过悬殊,也不大可能结拜。要不然,柴荣死后,赵匡胤欺负结义大哥留下的孤儿寡母,抢夺人家的帝王宝座,就更不仗义了。当然,为了成为九五至尊,不要说结义兄弟了,就是亲兄弟,该下手也是不能犹豫的。比如,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作为大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无疑开创了一个时代。在封建时代,当上了皇帝,就等于站在了时代的至高点上。赵光义也想抢占至高点。毕竟,他和至高点之间,只隔了一层帘子而已。于是,在“斧声烛影“中,赵匡胤离奇死去。赵光义上岗。
赵匡胤的离奇死亡,不仅让一千多年后潜心研究宋史数十年的游彪先生无法解开“斧声烛影“的谜团,就连当时的人们,又有谁能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呢?或者,谜团,本身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吧。
太祖赵匡胤开创了赵宋王朝。太宗赵光义则开启了赵宋王朝的另一条时代轨迹。整个北宋,赵匡胤一脉,都被他的亲弟弟远远地隔离在时代的边缘。赵光义的子孙们,却陆续成为站在时代至高点上的人。
“高处不胜寒,“对于苏东坡来说,只能是一种虚拟的体验;对于坐在皇帝宝座上的赵家人来说,那可是真实的人生境况。
站在时代至高点的位置上,人的欲望可能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真宗赵恒到仁宗赵祯,再到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甚至包括一心只想做个艺术家的徽宗赵佶,他们谁不想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
在寇准的竭力争取下,真宗勉为其难的对外签订“澶渊之盟“,虽然损失了些钱物,也算是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范仲淹一心改革,仁宗却没能坚持到底,“庆历新政”实行不久便草草收场;在韩琦的辅佐下,英宗也想施展抱负,却无奈英年早逝;王安石与神宗结成改革联盟,最终却没有走到头;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旋涡中,哲宗备受煎熬,成了短命皇帝;至于徽、钦二帝,更是在“靖康之耻”中,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剧下场。
他们或者幸运,或者不幸,都站在了时代的至高点上,深深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他们之中,最不幸的当属钦宗赵桓。十年太子当得战战兢兢,生怕被废;在金兵压境之际,却被迫接下了亲爹甩给自己的一口大黑锅,当了亡国之君。
当徽、钦二帝从时代至高点跌落尘埃之后,高宗赵构幸运的站了上去。他这个皇帝当得也是很不容易。在金兵的追杀之下,他胆战心惊地度过了南宋的开始几年。费尽心力站稳之后,他又面临着没有子嗣的窘境。赵光义一脉,除了高宗这一支侥幸逃脱之外,其他的宗室成员全成了金兵的俘虏。历史跟太宗开了一个玩笑。他费尽心机从哥哥和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最终又乖乖地交还了回去。
在时代边缘徘徊了一百多年的赵匡胤后人,再次站上了时代至高点。“肥水不流外人田”,子嗣无望的高宗不得已选了太祖的七世孙作为继承人。
从一介平民,陡然成了皇位继承人,站上时代至高点,孝宗赵眘无疑是两宋皇帝中最幸运的那个。为了这份幸运,他以对高宗一生的恭顺,成就了一个“孝”字。孝宗也想建功立业,收复故土,却不敢违背高宗的意思。亲历了金兵凶残暴行的高宗,只想偏安一隅。否则,他也不会和秦桧合谋,害死一心抗金,北复中原的岳飞。
北宋时期,名相名将名臣名士辈出。到了南宋,称得上流芳百世的人寥寥可数。足以遗臭万年的反倒是出现一堆,自秦桧开始,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陈宜中,奸相权相庸相迭出。这也难怪,偏安之朝,鲜有圣君,那些个皇帝也都太弱了。孝宗以下,光宗赵惇是个疯子,宁宗赵扩是个傀儡,理宗赵昀虎头蛇尾,度宗赵禥先天智力缺陷,到了恭帝赵㬎时,南宋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任凭谁也回天无力了。至于在国破之际临危受命匆匆登台的端宗赵昰和末帝赵昺,不过是两个懵懂无知的孩童罢了。
表面上,南宋的皇帝们似乎仍然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实际上,从高宗起,皇权就已经让位于相权了。除了理宗一朝外,其他各朝都是奷相权相当道掌权。皇帝们活得都挺憋屈。否则,宁宗也不至于哭着喊着不当这个皇帝了。书中描写宁宗继位的那一幕很有意思。“当吴太皇太后命赵扩穿上黄袍时,赵扩居然吓得绕着殿柱逃避,口中还大声地喊道‘儿臣做不得,做不得。’”
其实呢,这世间人,世间事,哪有什么做得做不得。就像《赵宋》一书最后一个章节“皇陵浩劫”里记述的那样,“中国历代改朝换代之际,多对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护政策。”而“杨琏真加等人的盗墓行动得到了元朝官方的鼎力支持”。就连盗前朝帝王陵墓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得呢。那些曾经站在时代至高点上的人们,赵宋王朝的十八位帝王,可会想到,当属于他们的时代结束之后,竟然连存放骸骨的陵墓都无法保全。然而,这,就是他们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