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全文仅36字,即“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一块刻石上。其中,“公生明”三个字,在古代府州县衙门大堂前面正中竖立一石或牌坊,走进衙门便见。如走进开封的开封府,就有一块巨大的戒石铭碑,南面刻的就是“公生明”三个大字。那么这36字《官箴》的作者是谁呢?

“公生明”的最早出处,是《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即公正便能明察事理。何时被引入衙门,作为当政者座右铭,被刻入石头或立在牌坊上,即为戒石铭,或公生明牌坊。据说始于唐代。到宋代,宋太祖做得更为丰富,正面是“公生明”,背面书摘自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令郡县刻石立于公堂前。明朝朱元璋这位反贪“第一帝”,则令将戒石铭统一立于大堂前甬道间,南面镌“公生明”三字,后面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这个规矩一直沿用至清代。
那么,36字《官箴》的作者是谁呢?先说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那块刻石,它是清人颜伯焘(1792年-1855年)带来的,1822年,他被任命为陕西廷绥道台时,携其父颜检(1757年—1832年)所制《官箴》刻石上任。用以警示自己要做一个清官廉吏,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一心为公之决心。颜伯焘为官正派清廉,先后任陕西督粮道、甘肃布政使、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闽浙总督,而且是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之一。
颜检又是从哪里得到《官箴》的?这又要说到他的父亲颜希深(1729—1780年),是连平颜氏的五世祖,也是连平颜家进入仕途的第一代。36字文,是颜希深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间任山东泰安府知府时,在旧科房的残壁中发现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为了整顿吏治,提倡廉政,流传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当时,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将箴文刻石自警。颜希深读了这碑文后,受到很大启示,将它移到署内西边走廊,并在碑文后面写了跋文,当作自己和后继做官人的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和教戒属僚及子孙后代。于是在颜氏祖孙三代间传递,其中留存于西安碑林之中。
泰安府的《官箴》刻石,据王克煜考证出自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之手,体为楷书,庄重而平稳,横、竖、撇、捺、点落笔和用笔显得峻峭、浑实、锐利、酣畅,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据考证,这块最先是由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的。36字《官箴》原创者是谁?据学者考证,最早出自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曹端之口。
曹端是河南渑池人,明永乐六年(1408年),34岁的曹端在京城会试中,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从此,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造诣颇深,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其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四书详说》《月川诗文集》等。
曹端在为政的同时,积极倡导“公廉”说。1414年,他的学生郭晟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专门去拜别恩师,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对他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在曹端对学生郭晟的语录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撰写出了被后世广为流传的36字《官箴》。
“官箴”碑,全国现存只有两块,除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外,还有一块在河北省无极县,为明代郭允礼所题书。郭允礼,山东曲阜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任无极知县。郭允礼为官清廉,注重修养正身,其于嘉靖三年(1524)十月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一则,即36字《官箴》,镌刻于石,传之后代,为世人欣赏和仰慕。36字《官箴》原创是谁!至此并无定论,或许是众人共同创作,这还有待于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