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生明”36字《官箴》的有趣追蹤

《官箴》全文僅36字,即“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中一塊刻石上。其中,“公生明”三個字,在古代府州縣衙門大堂前面正中豎立一石或牌坊,走進衙門便見。如走進開封的開封府,就有一塊巨大的戒石銘碑,南面刻的就是“公生明”三個大字。那麼這36字《官箴》的作者是誰呢?

“公生明”36字《官箴》的有趣追蹤

“公生明”的最早出處,是《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即公正便能明察事理。何時被引入衙門,作為當政者座右銘,被刻入石頭或立在牌坊上,即為戒石銘,或公生明牌坊。據說始于唐代。到宋代,宋太祖做得更為豐富,正面是“公生明”,背面書摘自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令郡縣刻石立于公堂前。明朝朱元璋這位反貪“第一帝”,則令将戒石銘統一立于大堂前甬道間,南面镌“公生明”三字,後面镌“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這個規矩一直沿用至清代。

那麼,36字《官箴》的作者是誰呢?先說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那塊刻石,它是清人顔伯焘(1792年-1855年)帶來的,1822年,他被任命為陝西廷綏道台時,攜其父顔檢(1757年—1832年)所制《官箴》刻石上任。用以警示自己要做一個清官廉吏,嚴于律己​、廉潔從政、一心為公之決心。顔伯焘為官正派清廉,先後任陝西督糧道、甘肅布政使、直隸布政使、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閩浙總督,而且是鴉片戰争中的主戰派之一。

“公生明”36字《官箴》的有趣追蹤

顔檢又是從哪裡得到《官箴》的?這又要說到他的父親顔希深(1729—1780年),是連平顔氏的五世祖,也是連平顔家進入仕途的第一代。36字​文,是顔希深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間任山東泰安府知府時,在舊科房的殘壁中發現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間,為了整頓吏治,提倡廉政,​流傳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當時,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将箴文刻石自警。顔希深讀了這碑文後,受到很大啟示,将它移到署内西邊走廊,并在碑文後面寫了跋文,當作自己和後繼做官人的座右銘,以鞭策自己和教戒屬僚及子孫後代。于是在顔氏祖孫三代間傳遞,其中留存于西安碑林之中。

泰安府的《官箴》刻石,據王克煜考證出自明朝山東巡撫年富之手,體為楷書,莊重而平穩,橫、豎、撇、捺、點落筆和用筆顯得峻峭、渾實、銳利、酣暢,可謂筆筆精到,字字珠玑。據考證,這塊最先是由泰安知州顧景祥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的。36字《官箴》原創者是誰?據學者考證,最早出自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曹端之口。

“公生明”36字《官箴》的有趣追蹤

曹端是河南渑池人,明永樂六年(1408年),34歲的曹端在京城會試中,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為山西霍州學正。從此,曹端步入仕途,在從政、從教之餘,潛心理學研究,造詣頗深,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其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述解》《〈通書〉述解》《四書詳說》《月川詩文集》等。

曹端在為政的同時,積極倡導“公廉”說。1414年,他的學生郭晟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專門去拜别恩師,讨教為官之道。曹端對他說:“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在曹端死後百餘年,明代學者洪應明在其所著《菜根譚》中,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說法。明代山東巡撫年富在曹端對學生郭晟的語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撰寫出了被後世廣為流傳的36字《官箴》。

“公生明”36字《官箴》的有趣追蹤

“官箴”碑,全國現存隻有兩塊,除西安碑林博物館之外,還有一塊在河北省無極縣,為明代郭允禮所題書。郭允禮,山東曲阜縣人。正德十六年(1521)任無極知縣。郭允禮為官清廉,注重修養正身,其于嘉靖三年(1524)十月在任所題書“居官座右銘”一則,即36字《官箴》,镌刻于石,傳之後代,為世人欣賞和仰慕。36字《官箴》原創是誰!至此并無定論,或許是衆人共同創作,這還有待于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文/蔡驷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