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强调在新冠肺炎流行和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状况下,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视频加载中...
(视频来源:湖北省地震局)
近年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从细微薄弱处入手,于防患短板处发力,在全国首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打通了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极大提升了基层群众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值此第32个国际减灾日之际,《湖北应急管理》记者采访了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让防灾减灾工作“落地生根”的吧!
宜昌市当阳河溶镇郭家场村
辖区面积25.79平方公里
村里有699户2280人
因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
所以村子称得上地广人稀
2020年,郭家场村成功创建了
市级综合减灾示范村
办公室里只留一个人值守
“自从村里确定了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村,办公室经常就空了。不是干部们在偷懒,而是都进村里去了。到村民家里去开展工作,比坐在办公室有效,只留一人应急值守,已经是我们的习惯了。”郭家场村办公室主任陈争艳说。
郭家场村辖区面积大,全村林地覆盖率高达60%以上,大部分村民都散落居住在各处。村中面临着森林防火、防溺水等一系列难题,村委会的人不得不开始“漫山遍野”式的工作模式,也让创建综合减灾示范村难度增加。
郭家场村党支部书记朱文涛自2018年上任以来,花了一年多时间摸熟了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全村残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人数多过青壮年,年人平均收入两万元左右。

▲前往村民家的路上。
朱文涛认为,因为村民居住位置无规律可循,一旦出现灾害或者事故,村里无法及时救援,甚至无法及时发现,这都是村里的历史难题与管理短板。
“问题都清楚了,接下来就用创建综合减灾示范村这个手段来解决问题。”朱文涛根据实际情况,在村委会设立了信息组、抢险组、巡逻组等6个职能小组,他本人任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靠着村委会一双双“铁脚板”的丈量,郭家场村村民被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灾害信息员,将小组辖区内自然灾害风险点制作成灾害风险地图。根据各小组的地理位置确定主要的隐患因素,将其划分到治安、火灾、地质灾害三大类中,定制生成了应急预案。
▲郭家场村村民现居住房。
六组灾害信息员李艳是一名爱好跳舞的党员,她主动申请这个岗位,李艳告诉记者:“我家里就出过意外事故,因为缺乏急救知识,让家人后悔不已。现在村委会对灾害信息员会开展定期培训,我想抓住机会,为邻里做点贡献。”
为了应对地震、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郭家场村根据灾害信息员收集的村民居住地理位置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做”了应急明白卡,将逃生路线图张贴到村民家里。
靠着村委会干部“不着家”式的努力,成功让郭家场村成功创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村。
玉米地旁的“板凳课堂”
“下雨天气时,如果发现有雨水顺着墙上的裂缝在往外流,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强警惕,做好防护工作,及时跟村委会联系。”9月1日下午,在一片玉米地旁,10来个村民,10来个小板凳,一场关于综合减灾教育的“板凳课堂”,在村民务农休憩的时间段上演。
这节“板凳课堂”上,讲课的是郭家场村综合减灾指挥部副总指挥杨军,一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满山跑来跑去拉村民上课,想不晒黑都不行啊。”杨军笑着说。
▲村干部在给村民普及安全知识。
为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增强村民自我防范意识,郭家场村结合村实际情况制订了减灾教育计划。杨军说:“选在村民务农休息的时间上课,他们才愿意好好听。减灾教育是要使村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技术,仅利用宣传栏、微信群、QQ群等宣传阵地是不够的,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很少看这些消息。面对面上课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除了持续不断的“板凳课堂”,村委会还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减灾教育活动,比如湾子屋场会、村村响等。同时,针对出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不定期开展上门走访宣传。
▲村民仔细阅读防灾手册。
“只要让村民意识到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及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再让他们学会自救互救方法,他们就会愿意配备防灾减灾用品,因为村民的想法很朴实很直接,他懂了,他会了,他就接受了。”
杨军告诉记者,减灾教育只是第一步,鼓励引导村民家庭配备防灾减灾用品并学会使用才是完成教育的关键一步。
目前,郭家场村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体系,帮助村民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全村积极鼓励村民投保水稻种植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社会治安家庭财产组合保险等必要的惠民保险。据统计,截至9月,全村已购买了681份相关保险,并全部在村委会完成登记。
作者:杨璟
编辑:李娇
出品:《湖北应急管理》杂志融媒体中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