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两年前,徐悲鸿就发表过《中国画改良方法》的演讲,刘海粟也发表过《画学上必要之点》,以此来批判中国画。面对这种状况,陈衡恪发表了多篇文章来反驳这样的说法,他首先写出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在此文中亮明观点:“我常听着有些人说中国画退步,不进步,所以我却以为不尽然,要说点证据来完满我的意见。”而后他在《东方杂志》第18卷第17号上发表了《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他在此文的结尾中再一次重申这样的观念:
现在有人说西洋画是进步的,中国画不是进步的,我却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汉时到六朝的人物画,进步之速,已如上述;自六朝至隋唐,也有进步可见;不过自宋朝至近代,没甚进步可言罢了。然而不能以宋朝到现今几百年间的暂告停顿,便说中国画不是进步的;譬如有人走了许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脚,我们不能以他一时的止步,就说他不能步行。安知中国绘画不能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呢?所以我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但眼下的中国画进步与否,尚难为切实的解答罢了。

陈师曾《墨笔山水》
对于陈衡恪此文的重要性,陈池瑜在文中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1920 年前后,可以说中国画的进步论是陈师曾对绘画研究与思考的中心问题,他针对中国画的退步论,鲜明提出中国画的进步观,无疑是给当时新旧论争中的中国画艺坛打了一剂强心针,以正视听,给中国画画家们鼓舞了士气。此外,陈师曾还从中国绘画发展史,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清代花卉画之成就,用事实说明中国画的进步,揭示出中国画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从而也启示了中国画今后发展的方向。”
针对陈独秀反感“四王”画派的言论,1920年的《绘学杂志》上陈衡恪发表了《清代山水之派别》一文,文中谈到了“四王”在绘画上的成就和影响力:“一、四王之画,气魄沉雄,风韵悠远,源远流长,诚足楷模一代,此其一也。二、当时言书法者,皆宗松雪、香光,言诗者率崇梅邨、渔洋、牧斋、竹垞,而四王之画可与成联络之势,可知文学、美术关系之故,亦风会使然,此其二也。若夫前之所谓帝王提倡于上,徒党号召于下,遂使靡然从风,此其下焉者也。”
在指示牌上看到了陈三立墓的字样
陈衡恪在1921年1月出版的《绘学杂志》第二期上又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击康有为等人对中国文人画的贬斥:“夫文人画又岂仅以丑怪荒率为真邪!旷观古今文人之画,其格局何等谨严,意匠何等精密,下笔何等矜慎,立论何等幽微,学养何等深醇,岂粗心浮气轻妄之辈所能望其背哉!……呜呼!喜工整而恶荒率,喜华丽而恶质朴,喜软美而恶瘦硬,喜细致而恶简浑,喜浓缛而恶雅淡,此常人情也。艺术之胜境,岂仅以表相而定之哉!”
要想论述文人画的内在价值,首先需要界定何为文人画,陈衡恪在文中写道:“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机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有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而文人又其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于艺术也,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九溪景区入口处
但是世人为什么对文人画有偏见呢?陈衡恪认为,乃是因为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不够:“世俗之所谓文人画,以为艺术不甚考究,形体不正确,失去画家之规矩,任意涂抹,以丑怪为能,以荒率为美;专家视为野狐禅,流俗从而非笑,文人画遂不能见赏于人。而进退趋跄,动中绳墨,彩色鲜丽,搔首弄姿者,目为上乘。虽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文人画之不见赏流俗,正可见其格调之高耳。”
可见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其特殊的价值在,而世人眼中的文人画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而那时,也有人提出真正的文人画太过曲高和寡,不能让一般大众所接受,为了绘画的普及,所以应当将文人画降格。针对这种言论,陈衡恪提出,文人画的普及方式不是降格而是应当升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或又谓,文人画过于深微奥妙,使世人不易领会。何不稍卑其格,期于普及耶?此正如欲尽改中国之文辞以俯就白话,强已能言语之童而学呱呱婴儿之泣,其可乎?欲求文人画之普及,先须于其思想品格之陶冶世人之观念,引之使高,以求接近文人之趣味,则文人之画自能领会,自能享乐。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则文人画终流于工匠之一途,而文人画之特质扫地矣!若以适俗应用而言,则别有工匠之画,在又何必以文人而降格越俎耶?
路边小径
有人将这段话解读为陈衡恪在绘画理念上的保守主义,其实他的所言只是针对当时普遍否定中国画的社会思潮,并不等于他反对西洋画。恰好相反,陈衡恪也曾谈到西洋画的价值,其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说:“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19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近来之后印象派,乃反其道而行之,不重客体,专任主观。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联翩演出,其思想之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
在这里,陈衡恪谈到了西画中的一些现代派也同样不注重形似,所以他认为“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因为“文人画的不求形似,正是画的进步。”对于这样的比较,周牧在《湖社理论家陈师曾的美学思想及现代意义》一文中评价说:“在中国美术史上,陈师曾可能是最早以西方现代眼光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家、美学家。”
我曾到这一带寻访过
应当如何理解中西画的异同呢?陈衡恪在《欧洲画界之最近之状况》一文中称:“东西画界,遥遥对峙,未可轩轾。系统殊异,取法不同,要其唤起美感、涵养高尚之精神则一也。”陈衡恪认为中西绘画各自独立成系统,无法比较出谁优谁劣,但就美学修养而言,这两者没有区别。其实陈衡恪也能看到“四王”的优点与缺点,后世对“四王”的批判,乃是一些画家仅学到了缺点而未能继承其优点。俞剑华在《陈师曾》中引用了陈的所言:“四王的画并不是不好,但好处不容易学,却很容易学出毛病来。王画何尝只有软的,不过是把硬来藏在软中,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人只看见它的秀媚柔软,便一点笔力都没有,堕入甜熟恶道,就不可救药了!”
路名
从总体而言,陈衡恪认为中国画有弊端在,故要对其进行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其改良方式则是取古人之长,同时也借鉴西画的长处,他在《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中说:
是美术者,所以代表各国国民之特性,其重要可知矣。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其法大略如此,例如我国山水画,光线远近,多不若西人之讲求,此处宜采西法以补救之。风景雨景,我国画之特长,宜保守其法,而更加以深心之研究,使臻于极佳境界而后可。他如树法、云法,亦不若西法画之真确精似,故观察方面当更须留意。
走到了第二座桥
对于兼收并蓄的绘画观念,陈衡恪没有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他也作过中西合璧式的创作。姚华在《在师曾先生追悼会上演说》中称:“至其用笔之轻重,颜色之调和,以及山水之勾勒,不知者以为摹仿清湘,其实参酌西洋画法甚多。总括言之,师曾之画,取途渊博,用笔得之于书法,参之以西洋画法,于其作品中,随处均可寻出。”
对于这种中西合璧式的绘画方式,应该是他所绘的《北京风俗画》,画面上仍然能够看见残存的用铅笔起稿的痕迹,而这种方式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陈衡恪为什么要画这样的民俗画作呢?刘曦林在《陈师曾与〈北京风俗〉》一书中,录有《北京风俗画》册页后面南州王薳所写跋语:
北京旧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陈迹,惟民间风习未尽变易,犹有足资存纪。师曾能曲状其情,传神阿堵,更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真有长安弈棋之感,曩见师曾绘时妆景物眇肖,雅有士气,时髦漫画讵可齐观。盖其书浑淳厚,笔简而意工。史痴翁未得专美于前也。此虽燕京采风小景,直可作民俗图志观。
溪水淙淙
由此跋可知,陈衡恪描绘这些风俗图案乃是有着存史的意识,而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学到的博物学对他的绘画构造也有很大的帮助。凌文渊在《在师曾先生追悼会上演说》中讲道:“先生以为二十世纪研究画学者,非先知物体内容之生性与构造,就不足讲画学,先生所以专攻博物学。因为画的范围,不外属于矿物、植物、动物之三者,既然专攻博物学,则矿、植、动内容之生性构造,无不了然于胸中,故能一举笔即驾前嫌而上之。先生的画乃系创造的,而非属于因袭的,完全产生于先生的文学之中、思想之中。”
由以上可以看到,陈衡恪在绘画技巧,尤其在绘画理论方面有着很高的创造力,正如陈池瑜所言,他去世得过早,否则的话,他能创造出更多的成就。而关于他的离世,2001年第1期的《南方文物》发表了署名经富所写的《白墓青山一徘徊——杭州九溪谒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一文,该文中简述道:“俞夫人于1923年6月沉疴不起。衡恪从北京赶回金陵侍疾,治丧期间辛劳过度,染上伤寒,逾一月亦逝,得年四十有八。两个月不到,陈家失去两个重要成员,散原老人伤心惨怛,被家人护送到杭州明盛湖上静养。俞夫人与衡恪柩先厝西湖净慈寺,三年后择地九溪十八涧的牌坊山下葬(在墓地预留散原老人生圹)。散原老人撰挽联:‘一生一死,天使残年枯涕泪;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陈衡恪的离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梁启超在陈衡恪追悼会的悼词中说道:
无论何种艺术,不是尽从模仿得来。真有不朽之价值,全在个人自己发挥创造之天才。此种天才,不尽是属于艺术方面,乃个人人格所表现,有高尚优美的人格,斯有永久的价值。试看我国过去美术家,凡可以成名家,传之永远,没有不是个人富于优美的情感,再以艺术发表其个性与感想。过去之人且不论,如今有此种天才者,或者甚多,以所知者论,陈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
欢快
由此可见,陈衡恪在艺术上受到时人何等之夸赞,而对于他的绘画成就及理论成就,梁启超又说道:“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以及诗词雕刻,种种方面,许多难以荟萃的美才,师曾一人皆能融会贯通之。而其作品之表现,都有他的精神,有真挚之情感,有强固之意智,有雄浑之魄力。而他的人生观,亦很看得通达。处于如今浑浊社会中,表面虽无反抗之表示,而不肯随波逐流,取悦于人,在其作品上,处处皆可观察得出。又非有矫然独异剑拔弩张之神气,此正是他的高尚优美人格可以为吾人的模范。”
第三座桥
2012年6月29日,我曾前往杭州九溪景区内的古茶园去寻找陈三立、陈衡恪墓,寻访经过后来写入了《觅诗记》中,这是缘于陈三立是晚清同光派的代表人物。如今写到陈衡恪遗迹时,我不想使用重复的照片,于是决定有机会再次造访。
看到了陈三立墓指示牌
2018年9月1日到9月5日,《北京青年报》青睐读书会组织了一场浙江人文遗迹寻访之旅,而我们此程的第二天就来到了杭州。在当天的下午,我与众人乘大巴再次来到九溪景区,前来朝拜陈衡恪。
幽静
此次所乘大巴因为体积过大,方师傅说无法驶入景区之内,故我们在景区的停车场下车,在旁边看到了旅游路线图,上面清晰地画着陈三立、陈衡恪墓的标识点。虽然六年前来过此处,但那次找得颇为曲折,故此番前来,我还是找不到正确路径,于是在旁边的警亭内请教警察,他告诉我等沿此路前行,见到第一个桥后左转上山。但旁边的警察却说在第二个桥左转,他们的争论让众人不知所从,但既然打听到了大致的方向,于是决定走入景区内再行寻找。
由此上行
沿着九溪路一直上行,右侧有一条小溪,因为天气太热的原因,溪水里有不少人在玩耍。天气的炎热让团员们也有进水内降温的想法,但此时天色渐晚,我担心找到陈墓时无法拍照,于是跟大家说等返程时再来这里玩水。然而按照警察所说,穿过第一座桥和第二座时都未曾看到陈墓指示牌。团员中的借纸小姐用手机导航,她认为走到第三个桥才应当左转。这些年的寻访中,我好几次上了导航的当,故对这个方便之物缺乏信赖,但借纸坚称她的导航很准确,于是按其所言,真的找到了陈三立墓指示牌。
登上了茶园
阳光下的劳作
梯田
介绍牌
这条路的前半段有一个陡坡,登上此坡对于今天的我来说颇有难度,好在几位团员有的帮助我拎相机,有人推也有人拉,总算登了上去。眼前所见,是那片熟悉的茶园,我感觉这片茶园的面积在几百亩以上,视野十分开阔。近两日浙江天气炎热无比,而茶园中没有任何的荫凉,走在阳光下的茶园里,一路上流汗不止,但因为目标就在前方,大家还是一边鼓励着自己一边前行。
二陈墓全景
陈衡恪墓
沿着茶间小路走出约二百米,来到了山坡上的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前。这里的状况与六年前基本没有变化,总体感觉保护良好。队员们一一走到近前,瞻仰这两座墓,而陈国华老师命我给大家讲述这两位大师的故事。虽然这一带的地势很开阔,但却没有一丝的风,众人在这里流汗不止,我只好说等回到酒店后再聊他们的故事。我在这里向两位先贤分别鞠躬,而后跟随众人又原道下山。
旁边的树
关于陈三立、陈衡恪之墓,陈寅恪在1951年旧历八月初十日散原老人的忌日那天,写了一首名为《有感》的诗:
葱翠川原四望宽,年年遥祭想荒寒。
空闻白墓浇常湿,岂意青山葬未安。
一代简编名字重,几番陵谷碣碑完。
赵佗犹自怀真定,慙痛孤儿泪不干。
并立
对于陈寅恪的感慨,经富在其文中作了如下的解读:“全诗回环首伤感凄苦之音,蒋天枢先生谓‘痛心之作也’。其第四句‘岂意青山葬未安’,蒋先生谓‘审诗意,疑杭州有令迁葬之举’。据说当时某部为了修建疗养院,看中陈墓这块宝地,限令迁移。散原诸子得此讯,震惊不安,乃函告李一平先生。李老联合在京有影响的名流向政府要求制止此举。后经上层批示,令某部撤销占用墓地的计划,并批准在陈墓若干距离范围内,不准建造任何建筑物。日后陈氏后裔曾多次谈到,杭州祖墓主要赖李一平之力得以幸存,至1986年重修。”
墓后情景
看来陈三立、陈衡恪能够安眠于此也并非容易事,幸亏有识之士的保护,才使我等一众有了寻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