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其實早在兩年前,徐悲鴻就發表過《中國畫改良方法》的演講,劉海粟也發表過《畫學上必要之點》,以此來批判中國畫。面對這種狀況,陳衡恪發表了多篇文章來反駁這樣的說法,他首先寫出了《中國畫是進步的》一文,在此文中亮明觀點:“我常聽着有些人說中國畫退步,不進步,是以我卻以為不盡然,要說點證據來完滿我的意見。”而後他在《東方雜志》第18卷第17号上發表了《中國人物畫之變遷》一文,他在此文的結尾中再一次重申這樣的觀念:

現在有人說西洋畫是進步的,中國畫不是進步的,我卻說中國畫是進步的。從漢時到六朝的人物畫,進步之速,已如上述;自六朝至隋唐,也有進步可見;不過自宋朝至近代,沒甚進步可言罷了。然而不能以宋朝到現今幾百年間的暫告停頓,便說中國畫不是進步的;譬如有人走了許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腳,我們不能以他一時的止步,就說他不能步行。安知中國繪畫不能于最近的将來又進步起來呢?是以我說中國畫是進步的;但眼下的中國畫進步與否,尚難為切實的解答罷了。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陳師曾《墨筆山水》

對于陳衡恪此文的重要性,陳池瑜在文中給出了如此高的評價:“1920 年前後,可以說中國畫的進步論是陳師曾對繪畫研究與思考的中心問題,他針對中國畫的退步論,鮮明提出中國畫的進步觀,無疑是給當時新舊論争中的中國畫藝壇打了一劑強心針,以正視聽,給中國畫畫家們鼓舞了士氣。此外,陳師曾還從中國繪畫發展史,人物畫之變遷,清代山水畫、清代花卉畫之成就,用事實說明中國畫的進步,揭示出中國畫發展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而也啟示了中國畫今後發展的方向。”

針對陳獨秀反感“四王”畫派的言論,1920年的《繪學雜志》上陳衡恪發表了《清代山水之派别》一文,文中談到了“四王”在繪畫上的成就和影響力:“一、四王之畫,氣魄沉雄,風韻悠遠,源遠流長,誠足楷模一代,此其一也。二、當時言書法者,皆宗松雪、香光,言詩者率崇梅邨、漁洋、牧齋、竹垞,而四王之畫可與成聯絡之勢,可知文學、美術關系之故,亦風會使然,此其二也。若夫前之所謂帝王提倡于上,徒黨号召于下,遂使靡然從風,此其下焉者也。”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在訓示牌上看到了陳三立墓的字樣

陳衡恪在1921年1月出版的《繪學雜志》第二期上又發表了《文人畫的價值》一文,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擊康有為等人對中國文人畫的貶斥:“夫文人畫又豈僅以醜怪荒率為真邪!曠觀古今文人之畫,其格局何等謹嚴,意匠何等精密,下筆何等矜慎,立論何等幽微,學養何等深醇,豈粗心浮氣輕妄之輩所能望其背哉!……嗚呼!喜工整而惡荒率,喜華麗而惡質樸,喜軟美而惡瘦硬,喜細緻而惡簡渾,喜濃缛而惡雅淡,此常人情也。藝術之勝境,豈僅以表相而定之哉!”

要想論述文人畫的内在價值,首先需要界定何為文人畫,陳衡恪在文中寫道:“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殊不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機械者也,非單純者也。否則,有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雲亦雲,何貴乎人邪?何重乎于藝術邪?所貴乎藝術者,即在陶寫性靈,發表個性與其感想。而文人又其個性優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養,品格迥出于庸衆之上,故其于藝術也,所發表抒寫者,自能引人入勝,悠然起澹遠幽微之思,而脫離一切塵垢之念!”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九溪景區入口處

但是世人為什麼對文人畫有偏見呢?陳衡恪認為,乃是因為欣賞主體的藝術修養不夠:“世俗之所謂文人畫,以為藝術不甚考究,形體不正确,失去畫家之規矩,任意塗抹,以醜怪為能,以荒率為美;專家視為野狐禅,流俗進而非笑,文人畫遂不能見賞于人。而進退趨跄,動中繩墨,彩色鮮麗,搔首弄姿者,目為上乘。雖然,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文人畫之不見賞流俗,正可見其格調之高耳。”

可見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其特殊的價值在,而世人眼中的文人畫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而那時,也有人提出真正的文人畫太過曲高和寡,不能讓一般大衆所接受,為了繪畫的普及,是以應當将文人畫降格。針對這種言論,陳衡恪提出,文人畫的普及方式不是降格而是應當升格,隻有這樣才能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或又謂,文人畫過于深微奧妙,使世人不易領會。何不稍卑其格,期于普及耶?此正如欲盡改中國之文辭以俯就白話,強已能言語之童而學呱呱嬰兒之泣,其可乎?欲求文人畫之普及,先須于其思想品格之陶冶世人之觀念,引之使高,以求接近文人之趣味,則文人之畫自能領會,自能享樂。不求其本而齊其末,則文人畫終流于工匠之一途,而文人畫之特質掃地矣!若以适俗應用而言,則别有工匠之畫,在又何必以文人而降格越俎耶?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路邊小徑

有人将這段話解讀為陳衡恪在繪畫理念上的保守主義,其實他的所言隻是針對當時普遍否定中國畫的社會思潮,并不等于他反對西洋畫。恰好相反,陳衡恪也曾談到西洋畫的價值,其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說:“西洋畫可謂形似極矣。自19世紀以來,以科學之理研究光與色,其于物象,體驗入微。而近來之後印象派,乃反其道而行之,不重客體,專任主觀。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聯翩演出,其思想之轉變,亦足見形似之不足盡藝術之長,而不能不别有所求矣。”

在這裡,陳衡恪談到了西畫中的一些現代派也同樣不注重形似,是以他認為“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因為“文人畫的不求形似,正是畫的進步。”對于這樣的比較,周牧在《湖社理論家陳師曾的美學思想及現代意義》一文中評價說:“在中國美術史上,陳師曾可能是最早以西方現代眼光審視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論家、美學家。”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我曾到這一帶尋訪過

應當如何了解中西畫的異同呢?陳衡恪在《歐洲畫界之最近之狀況》一文中稱:“東西畫界,遙遙對峙,未可軒轾。系統殊異,取法不同,要其喚起美感、涵養高尚之精神則一也。”陳衡恪認為中西繪畫各自獨立成系統,無法比較出誰優誰劣,但就美學修養而言,這兩者沒有差別。其實陳衡恪也能看到“四王”的優點與缺點,後世對“四王”的批判,乃是一些畫家僅學到了缺點而未能繼承其優點。俞劍華在《陳師曾》中引用了陳的所言:“四王的畫并不是不好,但好處不容易學,卻很容易學出毛病來。王畫何嘗隻有軟的,不過是把硬來藏在軟中,所謂‘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後人隻看見它的秀媚柔軟,便一點筆力都沒有,堕入甜熟惡道,就不可救藥了!”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路名

從總體而言,陳衡恪認為中國畫有弊端在,故要對其進行改良而不是全盤否定,其改良方式則是取古人之長,同時也借鑒西畫的長處,他在《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中說:

是美術者,是以代表各國國民之特性,其重要可知矣。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國之畫為主體,舍我之短,采人之長。其法大略如此,例如我國山水畫,光線遠近,多不若西人之講求,此處宜采西法以補救之。風景雨景,我國畫之特長,宜保守其法,而更加以深心之研究,使臻于極佳境界而後可。他如樹法、雲法,亦不若西法畫之真确精似,故觀察方面當更須留意。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走到了第二座橋

對于兼收并蓄的繪畫觀念,陳衡恪沒有隻停留在理論方面,他也作過中西合璧式的創作。姚華在《在師曾先生追悼會上演說》中稱:“至其用筆之輕重,顔色之調和,以及山水之勾勒,不知者以為摹仿清湘,其實參酌西洋畫法甚多。總括言之,師曾之畫,取途淵博,用筆得之于書法,參之以西洋畫法,于其作品中,随處均可尋出。”

對于這種中西合璧式的繪畫方式,應該是他所繪的《北京風俗畫》,畫面上仍然能夠看見殘存的用鉛筆起稿的痕迹,而這種方式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陳衡恪為什麼要畫這樣的民俗畫作呢?劉曦林在《陳師曾與〈北京風俗〉》一書中,錄有《北京風俗畫》冊頁後面南州王薳所寫跋語:

北京舊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陳迹,惟民間風習未盡變易,猶有足資存紀。師曾能曲狀其情,傳神阿堵,更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真有長安弈棋之感,曩見師曾繪時妝景物眇肖,雅有士氣,時髦漫畫讵可齊觀。蓋其書渾淳厚,筆簡而意工。史癡翁未得專美于前也。此雖燕京采風小景,直可作民俗圖志觀。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溪水淙淙

由此跋可知,陳衡恪描繪這些風俗圖案乃是有着存史的意識,而他在日本留學時,所學到的博物學對他的繪畫構造也有很大的幫助。淩文淵在《在師曾先生追悼會上演說》中講道:“先生以為二十世紀研究畫學者,非先知物體内容之生性與構造,就不足講畫學,先生是以專攻博物學。因為畫的範圍,不外屬于礦物、植物、動物之三者,既然專攻博物學,則礦、植、動内容之生性構造,無不了然于胸中,故能一舉筆即駕前嫌而上之。先生的畫乃系創造的,而非屬于因襲的,完全産生于先生的文學之中、思想之中。”

由以上可以看到,陳衡恪在繪畫技巧,尤其在繪畫理論方面有着很高的創造力,正如陳池瑜所言,他去世得過早,否則的話,他能創造出更多的成就。而關于他的離世,2001年第1期的《南方文物》發表了署名經富所寫的《白墓青山一徘徊——杭州九溪谒陳三立、陳衡恪父子墓》一文,該文中簡述道:“俞夫人于1923年6月沉疴不起。衡恪從北京趕回金陵侍疾,治喪期間辛勞過度,染上傷寒,逾一月亦逝,得年四十有八。兩個月不到,陳家失去兩個重要成員,散原老人傷心慘怛,被家人護送到杭州明盛湖上靜養。俞夫人與衡恪柩先厝西湖淨慈寺,三年後擇地九溪十八澗的牌坊山下葬(在墓地預留散原老人生圹)。散原老人撰挽聯:‘一生一死,天使殘年枯涕淚;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陳衡恪的離世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梁啟超在陳衡恪追悼會的悼詞中說道:

無論何種藝術,不是盡從模仿得來。真有不朽之價值,全在個人自己發揮創造之天才。此種天才,不盡是屬于藝術方面,乃個人人格所表現,有高尚優美的人格,斯有永久的價值。試看我國過去美術家,凡可以成名家,傳之永遠,沒有不是個人富于優美的情感,再以藝術發表其個性與感想。過去之人且不論,如今有此種天才者,或者甚多,以所知者論,陳師曾在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歡快

由此可見,陳衡恪在藝術上受到時人何等之誇贊,而對于他的繪畫成就及理論成就,梁啟超又說道:“無論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寫出他的人格,以及詩詞雕刻,種種方面,許多難以荟萃的美才,師曾一人皆能融會貫通之。而其作品之表現,都有他的精神,有真摯之情感,有強固之意智,有雄渾之魄力。而他的人生觀,亦很看得通達。處于如今渾濁社會中,表面雖無反抗之表示,而不肯随波逐流,取悅于人,在其作品上,處處皆可觀察得出。又非有矯然獨異劍拔弩張之神氣,此正是他的高尚優美人格可以為吾人的模範。”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第三座橋

2012年6月29日,我曾前往杭州九溪景區内的古茶園去尋找陳三立、陳衡恪墓,尋訪經過後來寫入了《覓詩記》中,這是緣于陳三立是晚清同光派的代表人物。如今寫到陳衡恪遺迹時,我不想使用重複的照片,于是決定有機會再次造訪。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看到了陳三立墓訓示牌

2018年9月1日到9月5日,《北京青年報》青睐讀書會組織了一場浙江人文遺迹尋訪之旅,而我們此程的第二天就來到了杭州。在當天的下午,我與衆人乘大巴再次來到九溪景區,前來朝拜陳衡恪。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幽靜

此次所乘大巴因為體積過大,方師傅說無法駛入景區之内,故我們在景區的停車場下車,在旁邊看到了旅遊路線圖,上面清晰地畫着陳三立、陳衡恪墓的辨別點。雖然六年前來過此處,但那次找得頗為曲折,故此番前來,我還是找不到正确路徑,于是在旁邊的警亭内請教警察,他告訴我等沿此路前行,見到第一個橋後左轉上山。但旁邊的警察卻說在第二個橋左轉,他們的争論讓衆人不知所從,但既然打聽到了大緻的方向,于是決定走入景區内再行尋找。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由此上行

沿着九溪路一直上行,右側有一條小溪,因為天氣太熱的原因,溪水裡有不少人在玩耍。天氣的炎熱讓團員們也有進水内降溫的想法,但此時天色漸晚,我擔心找到陳墓時無法拍照,于是跟大家說等返程時再來這裡玩水。然而按照警察所說,穿過第一座橋和第二座時都未曾看到陳墓訓示牌。團員中的借紙小姐用手機導航,她認為走到第三個橋才應當左轉。這些年的尋訪中,我好幾次上了導航的當,故對這個友善之物缺乏信賴,但借紙堅稱她的導航很準确,于是按其所言,真的找到了陳三立墓訓示牌。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登上了茶園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陽光下的勞作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梯田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介紹牌

這條路的前半段有一個陡坡,登上此坡對于今天的我來說頗有難度,好在幾位團員有的幫助我拎相機,有人推也有人拉,總算登了上去。眼前所見,是那片熟悉的茶園,我感覺這片茶園的面積在幾百畝以上,視野十分開闊。近兩日浙江天氣炎熱無比,而茶園中沒有任何的蔭涼,走在陽光下的茶園裡,一路上流汗不止,但因為目标就在前方,大家還是一邊鼓勵着自己一邊前行。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二陳墓全景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陳衡恪墓

沿着茶間小路走出約二百米,來到了山坡上的陳三立、陳衡恪父子墓前。這裡的狀況與六年前基本沒有變化,總體感覺保護良好。隊員們一一走到近前,瞻仰這兩座墓,而陳國華老師命我給大家講述這兩位大師的故事。雖然這一帶的地勢很開闊,但卻沒有一絲的風,衆人在這裡流汗不止,我隻好說等回到酒店後再聊他們的故事。我在這裡向兩位先賢分别鞠躬,而後跟随衆人又原道下山。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旁邊的樹

關于陳三立、陳衡恪之墓,陳寅恪在1951年舊曆八月初十日散原老人的忌日那天,寫了一首名為《有感》的詩:

蔥翠川原四望寬,年年遙祭想荒寒。

空聞白墓澆常濕,豈意青山葬未安。

一代簡編名字重,幾番陵谷碣碑完。

趙佗猶自懷真定,慙痛孤兒淚不幹。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并立

對于陳寅恪的感慨,經富在其文中作了如下的解讀:“全詩回環首傷感凄苦之音,蔣天樞先生謂‘痛心之作也’。其第四句‘豈意青山葬未安’,蔣先生謂‘審詩意,疑杭州有令遷葬之舉’。據說當時某部為了修建療養院,看中陳墓這塊寶地,限令遷移。散原諸子得此訊,震驚不安,乃函告李一平先生。李老聯合在京有影響的名流向政府要求制止此舉。後經上層批示,令某部撤銷占用墓地的計劃,并準許在陳墓若幹距離範圍内,不準建造任何建築物。日後陳氏後裔曾多次談到,杭州祖墓主要賴李一平之力得以幸存,至1986年重修。”

「覓畫記」陳衡恪: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下)韋力撰

墓後情景

看來陳三立、陳衡恪能夠安眠于此也并非容易事,幸虧有識之士的保護,才使我等一衆有了尋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