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訊:2021年10月25日,上海崇明,有一場不事張揚的美育發展研讨會在千帆堂美育中心舉行。會後,錢君匋藝術傳承館在這裡揭幕,同時舉辦了錢君匋書畫展、上海香梅書院十四周年書畫展。這次活動的發起者就是千帆堂主人、著名海派畫家湯勝天先生。

二十年前,著名藝術大師黃永玉為湯勝天先生題名“千帆堂”,說北有“萬荷堂”,南有“千帆堂”,千帆競發,年輕人可做一番事業的。湯勝天說:“這次,算是一個新的起航吧!”
船從何來?航向何處?在這個大時代裡,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作為一個藝術家,湯勝天先生究竟想做一項什麼樣的“事業”呢?
一個藝術家的悲願
筆者認識湯勝天時間不長,一開始,我所看到的湯勝天先生總是笑眯眯、樂哈哈,嘴上常說的一句話是“玩玩呀!”,好像從來沒有什麼心事可以左右他的情緒,即使期間遇到很委屈的事,第二天就煙消雲散了。我常開玩笑說:你差不多是悟道之人了。事實上,對于一個年過花甲并且經曆過很多大起大落的藝術家,還有什麼看不開呢?但是深入交流後,我明顯感到先生内心有着強烈的緊迫感,“開眼創作,閉眼想事”,這個早年的習慣,依然時刻在他蓬勃的生命裡持久地延續着。
湯勝天先生1958年生于上海,九歲起師從著名上海藝術活動家袁頌珉,後又相繼跟從上海書畫名家劉海粟、謝稚柳、謝之光、錢君匋及上博鑒定家承名世,“轉益多師”,得到他們的真傳。多年來,他一直勤奮不已,孜孜以求藝術的高峰,同時在教書育人,書畫鑒定和收藏等多個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作為畫家,他“承故納新”“自出機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繪畫被著名美術評論家王世德評價為“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中國美學精神”,并被業界評定位真正意義上的新海派文人畫;作為鑒定家,多年來他練就了一副書畫鑒定的火眼金睛,并且帶領團隊創新和發明了“中國美術資料庫智能化服務系統”“三合一”藝術工廠模型、藝術金融基金對沖等專利;作為教授,他深入開展藝術理論研究,出版了《承故納新筆墨間----伍蠡甫藝術美學思想與水畫研究》《王蘧常書法藝術解析》,編著了《聚德文選》、《聚德評論》等著作,開創“藝術商業學”學科;作為商人,他創立了拍賣公司,建立了新的拍賣模式,以綿薄之力引領行業風尚。當代篆刻家韓天衡對湯勝天先生給予高度評價,并稱贊其為“海上高人!”。如今他是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文聯藝術品鑒定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碩博生導師,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工會管理學院學科帶頭人。從個人名利來看,他什麼都擁有了,也應該可以放下了。但是他是一個藝術家,藝術的魅力就是其本身有着永無止境的境界值得追求,是以他依然通宵達旦,揮毫潑墨而不知疲倦。而且,還遠不盡于此。
湯勝天先生自小在滬上一批知名海派畫家的耳提面命中長大,其精神上浸潤了海派畫家們的風骨和情懷。海派畫家的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東坡以來的宋元文人畫,到八大山人而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峰,由此延續到弘一法師而獲得新的生命,海派大師吳昌碩将海派推到一個新的高度,随後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以及劉海粟、謝稚柳等一批大師得以将此發揚光大。湯勝天最尊崇和親近的導師,被譽為“一生精三藝術,九十臻高峰”的錢君匋先生正是海派藝術在當代的重要骨幹。薪火相傳,湯勝天在繪畫上繼承了文人畫的高雅和海派靈動多姿的風格特點,文化上繼承了古代文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兩者互相滲透,使他的繪畫擁有了磅礴的氣勢,更使他在思想上更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關注國家命運。
2014年,相關部門上司号召藝術界要重視傳統,重視研究中國美術精神。這讓湯勝天看到了希望。他抱着強烈責任意識,以對東方文化高度的自信,決心以一己之力努力推動中華文化的複興。他相信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相信我們的偉大文化傳統足以還給受西方商業文化嚴重侵蝕的中國人的心靈世界一個精神的家園。在繪畫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中國境界說”,他認為傳統藝術所營造的境界是融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信仰習俗、生活方式于一體的,是以應該成為當下中國人如何藝術地生活的一種境界,一種信仰。他不但呼号,而且躬身實踐。早年他在上海建立畫家村,吸引一大批年輕畫家一起探讨藝術新時代的發展;後來從事商業活動努力求真,舉辦“貨真價實”的拍賣會;學術上,他集合知名理論家和年輕有才的的學生,組建學術隊伍,建構獨樹一幟的理論體系,努力打通傳統與現實的通道。生活上,他努力踐行藝術的生活,探索半城市、半農耕、半商業、半藝術的生活方式,努力複原那個時代士大夫的生活狀态。
但是,多年的實踐讓湯勝天深深知道,群眾因循的力量過于強大,弘揚傳統文化,真正将傳統文化的基因植入人心,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于是,他默默确定了從兒童開始抓美育教育、讓一代人練就傳統文化的“童子功”的目标。
千帆堂美育中心,就是他美育教育的一個新的開始,也是六十多歲的他人生的又一次起航。
一塊文化的處女地
長江口,江海交彙的盈盈一水間,有一座蠶寶寶狀的綠色島嶼靜靜地卧着,已經1400多年了。江水滔滔,阻隔了匆忙的行人,卻也留下了較為淳樸的民風。這裡的方言保留了獨特的古代吳語的韻味;集半個中國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土地,疏松而肥沃,生長着很多獨有風味的農産品。春秋季節轉換間,島上雲煙霭霭;晨昏光影交替中,鄉間牛羊哞咩。雖然已經少見竹籬茅舍的古風,但小樓圍牆的腳跟,常常可以見到薔薇疏菊,瓜藤豆蔓更是攀廊援架,到處南山悠然的景緻。
退休後的的湯勝天并不想被學校返聘,繼續過以往的那種體制内受限制的生活。他自己說自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愛“折騰”。其實他是在默默醞釀着自己的美育教育的夢。但在大上海機器轟鳴節奏緊迫的環境裡,他的夢實在找不到落腳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乘坐的計程車駕駛員聊天,那位操着帶崇明口音國語的“的哥”聽說他要到鄉間找一塊地過耕讀生活,就說“我們崇明有的是土地,我馬上就可以回去幫你聯系。”就是這樣的機緣,沒多久他随崇明“的哥”踏上了崇明島。
崇明1958年從江蘇劃歸上海管理,成為上海的郊區,因為江水所隔,文化上其實一直沒有與上海融合,是以崇明人到上海一直就說“到上海去”,上海人從市區到崇明,常常猶如進入另一個時空,從空氣到水,從環境到人文,根本就是另一個世界。2009年長江大橋開通後,崇明成為一個實際上的“半島”,但是作為上海最後一塊淨土,崇明的森林覆寫率不斷增加,環境幹淨整潔,全域5A級景區的雛形已經初現。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崇明曆史上文人商旅難以到達,是以沒有留下多少有影響力的名人行迹,島上文化先天相對薄弱。雖也有四大琵琶流派之一的瀛洲琵琶古調,也基本沒有多少傳承了。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熱潮中,崇明也積極引進了不少文化産品,但是還沒有形成規模,終究不成氣候。是以各鄉鎮和部門也都在積極尋找着和挖掘各種文化資源,力圖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當湯勝天在“的哥”的引導下來到崇明西部廟鎮的一個村裡,村幹部自然喜出望外,馬上劃出一片集體土地,供他使用,不提任何條件。
湯勝天踏上這片土地,作為有着濃厚古代士大夫氣質的畫家,他一下子被這鄉間的甯靜吸引了,在山水間吟詩,在田園裡耕作,在竹籬下采菊,在後院中賞花,“雞鴨魚肉米不忘菜根香,琴棋詩書畫長流文字味”,這正是他所尋求的理想生活。他的腳跟再也搬不開半步,他跟村長一拍即合,馬上住下來,插籬築牆,莳花種草,養雞放鴨,建造他的鄉間“千帆堂”,過起了耕讀生活。當然,他并沒有忘記他的使命。聽說一個畫家在村裡住,周邊年輕的父母們便試探着要把孩子送來學畫,他的青少年美育教育的萬裡長征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步,時間一長,遠在城裡的父母們也慕名而把孩子送來。但是與坊間一般的藝術教育訓練不同,湯老師有個原則,就是他的教育訓練一律免費,學生不揀好壞。
在鄉間兩年後的一個晚上,湯勝天吃過晚飯,按習慣開始他的讀書和作畫,門外傳來兩隻老鵝的嘎嘎叫聲,他知道下午電話預約的區供銷社姓黃的主任來了。開門間,見一位儒雅溫厚的中年男性站在門口,一向并不太喜歡與官員交往的他一下子就從内心接納了這位上司。從與黃主任的交談間,湯勝天了解到,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在世界級生态島建設中,如果沒有文化的發展,樹種得再多,環境造得再好,也終究是一片原始的土地,談不上文明的發展,是以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在急于發展本土文化,并積極引進外來文化。作為大上海的郊區,依托豐富的城市文化資源,崇明希望能夠主動利用城市文化的溢出效應,真正把崇明建設成上海城市的文化後花園。黃主任還告訴湯勝天,随着經濟的轉型和鄉村的城鎮化,農村很多地方原來供銷社的資産目前處于閑置狀态,供銷社希望其中可用的資源能夠轉換成文化設施,為當地群衆豐富文化生活提供場所。并願意将城橋地區一個酒廠改造的“老酒坊”文化創意園區的一整幢三層庫房供湯勝天使用,希望湯老師能在城橋地區建立一個品牌的文化項目,并以此為基礎,擴大到其它鄉鎮。湯勝天立即想到這是自己美育教育的推廣的極好機會,天賜的好資源,便立即答應了,當晚便鑒定了協定。
在與供銷社黃主任及後來的文旅局黃局長等上司的交往中,湯勝天感覺到崇明這個地方獨特的人文特點。一是有一批有情懷想幹事的上司,這是他美育教育的發展的強大後盾;二是崇明由于文化發展還處于初創階段,文化界并不像上海市區及其它大城市那樣山頭林立,這給新思想新創意提供了發展的良好空間;三是崇明終究是上海的郊區,行政上與上海市區是一體的,未來交通上的進一步的緊密連接配接,将使崇明文化發展有着巨大的潛在能量,海派文化傳承與崇明世界級生态島建設有着很大的連接配接點。崇明這個美麗的島嶼,完全可以成為全面實行美育教育的試驗田。
站在老酒坊裝修一新的千帆堂二樓的朝西的視窗,夕陽西下,湯勝天望着遠處老鎮區“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的黃昏景緻,心中構想着未來美育教育的宏大願景。
一個新的美育教育理念
湯勝天他追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美育”理念,其中有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學習陶行知普及教育,要将美育教育普及到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年齡段的人,不管老人小孩,都需要美育教育;二是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實踐經驗,美育教育要與生活結合,在生活中體會美,創造美,從美學角度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三是美要與心靈結合,要從通過美育教育滋養性靈,完善人格,提升道德,構造遠大的人生理想。為提醒自己時刻牢記前輩們教育理想,在他的千帆堂會客室自己椅子的背後牆上,請兩位畫家畫了兩個人像挂上,一個是武訓,一個是陶行知。前者衣衫褴褛,倔強而堅定;後者儒雅端莊,笃定而固執。陶行知身旁赫赫寫着兩行桃紅的大字“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湯勝天決心以武訓乞讨辦學的意志和陶行知平民教育的情懷,在崇明的城鄉全力以赴推廣他的生活美育,通過美育教育徹底改變崇明的人文生态,為崇明世界級生态島注入強大的人文氣象,也為中國傳統美育文化的傳承建立一個樣闆和标杆。
藝術評論家王斌之先生借李嘉誠長江商學院的教育理念評價湯勝天,說他也善于“取勢”“明道”“優術”。在生活美育的理念上,湯勝天自然已經明道,不用贅述。在生活美育的落實上,他要取什麼勢呢?最大的勢當然是我們國家的發展大勢以及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特别是藝術政策。首先,他清楚美育教育一定是第二個一百年國家現代化建設中除了科技進步以外最重要的推動内容,因為一個國家的文明走到進階的程度,離不開民族心靈的塑造,而心靈的塑造離不開美育。其次,作為一個資深的文化工作者,他深深懂得,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和潮流的推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今年他再次想到了他的恩師錢君匋,想到了錢君匋的《長征印譜》,他要為崇明美育梳理一個身邊的榜樣。
《長征印譜》是錢君匋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最艱苦的時期,用多年時間創作的一批篆刻精品,印譜不但在藝術上彙集了從漢代到明清各種篆刻的風格,集大師一生的功力,個個堪稱精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内容上反應了長征經過的100個地名,包含着作者對偉大長征精神的高度認同和崇敬,永遠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标之上。湯勝天意識到,這是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于一體的藝術精品叢集,極具推廣價值。
湯勝天要用《長征印譜》這個支點,撬動崇明生活美育的實施。今年,《長征印譜》已經從千帆堂開始,在上海的一些高校和企業巡回展覽,目前瑞金、遵義等長征沿線城市已經陸續跟湯勝天聯系,要求展出。10月25日的這一次活動,他首先要啟動在千帆堂用半個樓面建一個“錢君匋藝術傳承館”,一方面彌補當年錢君匋紀念館一步之遙錯過在淮海公園落地的遺憾,另一方面他要将這裡作為《長征印譜》走向全國的起點,他相信美育教育的“星星之火”從這裡開始,一定能走向燎原之勢。為什麼是“傳承館”呢?《長征印譜》作用不隻是展覽,在湯勝天的心中,一個藝術品如果僅僅放在博物館,僅僅供大家觀摩,那是無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的。要使《長征印譜》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在新的時代得到真正傳承和發展,就必須要讓廣大藝術家和群衆參與到藝術的在創作上來。他計劃從崇明開始,發動詩書畫印等傳統文化藝術愛好者,重走長征路,重新體會當年紅軍長征的光輝曆程,重新體驗錢君匋在艱苦年代嘔心瀝血創作《長征印譜》的精神,然後開展創作活動,通過征集、評選,将優秀作品與錢君匋書畫作品一起放入傳承館,進而激發起人們對藝術創作的熱情以及“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湯老師常說一句話:“身邊的大師,影響力是無窮的”。“錢君匋藝術傳承館”隻是一個開始。前面說過,湯勝天是滬上著名的鑒定家和收藏家,多年來收藏了大量海派藝術大師的精品。國家最近出台了重點扶持民間美術館的政策,各地都在相繼落實。她想到供銷社主任說起的各地供銷社閑置的物業資産,決定在崇明建一個博物館群,将他的收藏全數放到崇明來,産生叢集效應,形成文化影響力,為崇明美育教育建構良好的藝術氛圍。
一個雅集的故事
雅集,一向是文人士大夫愛好的清歡事。它不同于年輕人的熱鬧派對,也不同于達官貴族的奢華聚會,它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化元素,有修齊治平儒釋道的文人情懷。古有蘭亭雅集,今有開明雅集,不同的時代的雅集都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文人們浪漫而美好的記憶。肇始于三十年代開明書店的開明宴席是海派文人記憶中抹不去的一件雅事。開明書店是二十世紀上半頁在上海開設的一個著名出版機構,其宗旨是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倡導新式思想和生活潮流,扶植新生作家。出版社先後擁有夏丏尊、豐子恺、葉聖陶、鄭振铎、錢君匋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做編輯,出版了大量那個年代著名的書籍,擁有大批擁趸者。由錢君匋先生發起的開明宴席風雅一時,成為滬上著名文人李叔同、豐子恺、周樹人、葉聖陶、沈雁冰等開展文化交流,實踐生活美育的平台,當時宴席的很多菜單如今由湯勝天收藏着。湯勝天念念不忘當年的海上風華,一心希望恢複這件雅事。
在設計生活美育藍圖時,湯老師自然又想到這些菜單。民以食為天,吃,永遠是人類最基本的日常需求,從吃開始推廣生活美育是最容易得到廣大群眾的接納。崇明的沙土地出産非常獨特的綠色農産品,這些美好的食材,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崇明這幾年民宿業發展興旺,随着生态島建設的深入和島域環境的極大改善,上海人進島休閑的風尚日益流布,目前上海90%的民宿都在崇明,其中還不乏設計精雅,環境清幽的所在。如果把“開明菜單”在崇明複原,在各個名宿中組織雅集活動,邀請各地藝術家經常落腳聚會,一方面講好開明雅集的故事,讓海派文人風尚在人們心中紮根,另一方面讓當代名人的足迹在崇明的水邊林下留下印痕,寫好新的文化故事。在博物館群美育形态建設的基礎上,文人雅集無疑是崇明美育文化氛圍營造的活的素材。民宿在我們國家的發展經曆了幾個階段,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在民宿中吃吃喝喝、發呆裝傻,3,0版文化民宿的培育已經到了時候,現實點說,這是崇明文旅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走得越早越好。依托大上海,崇明有獨到的文化資源,可以先行一步。
既是雅集,吃隻是一個基礎。雅才是正事。湯勝天已經在他的崇明千帆堂設定了多個名人畫室,目前已經有一批畫家經常來崇明開展創作活動。崇明是上海的後花園,雖然沒有山,但是有着濃郁的水鄉田園風光,相對原始的農民生活中飽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生活理念。湯勝天希望更多的畫家們能一起來崇明紮根,到農民中去體驗生活,進入到農民的精神世界中,在心與自然、與群眾的交彙和浸潤中産生豐富的靈感,将海派山水畫風格與崇明田園相結合,創作一批後海派的田園山水風情畫作品,使海派風格的内涵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本着藝術為人民群衆服務的宗旨,這些作品将不隻是用來展覽,而是需要長期留在崇明的鄉間民宿,成為崇明文化鄉舍的獨特風景。
繪畫是自然在心中的再現,經筆墨而顯示于紙上;自然也可以用人們心中之畫加以美化。崇明的鄉村振興工作正在大力推進,環島景觀道、環島運河,鄉村廊道,鄉村社群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由于設計師資源的局限,景觀同質化的傾向較為嚴重,全域5A級景區建設在文化品位上提升,還很有很大空間,這就非常需要真正的藝術家參與和文化概念的注入。湯勝天先生非常關注崇明的一點一滴變化,他想到了《芥子園畫譜》。
《芥子園畫譜》是是明代李漁編寫的一本繪畫教科書。就像《唐詩三百首》是學詩者最重要的範本一樣,《芥子園畫譜》是中國畫創作者繞不過的門檻。李漁是一個标準的中國文人,他不但是一個畫家,還在文學詩歌、戲劇戲曲、生活美學、設計學、園林營造、室内陳設、家具設計、圖書出版、中國畫學等方面都是一流的高手。《芥子園畫譜》是中國文人畫承前啟後的一個豐碑,集合了宋元以來文人畫的精華,又對明末及清代以來,特别是後來的海派文人畫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以,湯勝天認為《芥子園畫譜》不能看作隻是一個工具,它應是一種文化的沉澱,《芥子園畫譜》可以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最鮮明的代表和象征。
湯勝天已經開始認真梳理和設計,他希望将畫譜中的典型性景物複原成現實的景點。崇明有幸是一個島,島雖小而具有整體性,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其間的自然風物就可以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崇明島域東西鋪展适當,既有足夠的空間容納畫譜的衆多景物又不至于太過分散,而綠色廊道建設正好可以是畫譜的裝訂線。如果建成,未來崇明就是一個現實版的芥子園畫譜,一定會為中國文人畫的傳承承擔起應有的宣傳和推動作用。這是一個景的雅集,必将吸引更多的文人雅士在此聚集。
一種古老又新穎的教育模式
近代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宋元以來占繪畫主流的中國傳統文人畫,其本體是文人,文人兼具了寫作和繪畫雙重身份,加上書畫一體的筆墨工具,使中國的文人畫與西方繪畫産生了巨大的分野。差別的最顯著處,是繪畫中不同于西方寫生傳統的無處不在的意,因為這個意,才能産生湯勝天經常說的境界。意是繪畫的靈魂和終極追求。魏晉主韻,宋元主意。這個意包含了成熟以後的中國傳統文人深入骨髓的儒釋道思想,是一種進可天下、退可山林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時光的流逝中,湯勝天近年常常想到小時候跟在錢君匋等恩師身邊學畫芥子園畫譜的情形,老師們耳提面命的不盡是筆法和布局,更是日常生活的禮儀應對,是對自然風物的細心體會,對人性、文化以至于人類命運的關注,先生們的言傳身教在湯勝天心理上早已建構起一座堅實的價值大廈。這個價值觀也為湯勝天後來的繪畫創作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他的作品可以獨樹一幟,儲存了良好的傳承。湯勝天非常清楚,這種師徒帶教的傳統模式在當今社會已經很難赓續,而正是因為這樣,海派文化的傳承就顯得尤為艱難。為此,他試圖在他的美育教育中心恢複這種傳統。
目前的千帆堂美育教育中心招收的學員不多,雖然慕名而來希望入學的學生單市區的就有幾十個,崇明本地通過各種招呼要來就學的更是不少,但是湯老師首先堅持有教無類,其次是人數控制。這一方面基于他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是實驗需要。他希望他的學生是各種類型的,有學業優秀天智聰穎的,有有一定繪畫基礎想要提升的,有内向拘謹,怯懦膽小的,也有調皮搗蛋難以管束的。湯老師的教學首先是用愛育德,他以一個花甲老人而用孩童般的情趣與孩子們打成一片,一起玩,一起讀,一起畫,獲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另一方面他又從上課座位的選擇、作品的交流和坐姿用筆等日正常範來訓練孩子們的為人做事的禮儀。湯老師的繪畫課,音樂、書法、繪畫有機融合,經典古文、畫論和當下的技巧對照學習。畫竹子梅花時,湯老師會要求家長帶領孩子到竹林梅樹前撫摸體驗,課堂上,會帶來盆栽的竹子,關掉燈光,用電筒從各個角度将竹子的影子打在牆上,讓孩子們體會扶疏的竹子如何轉化成平面的畫,然後了解平面的畫如何展示立體的竹子。湯老師告訴孩子們,“書由心畫”“畫由心生”,要學會繪畫,心中一定要有物,胸有成竹,才能把竹子畫出靈動的意境。
湯勝天深知這種師徒帶教式的教學很難在更大範圍推廣,善于接受新事物、樂于創新的他目前已經開始組織他的課堂錄播,希望通過錄播和加工,形成一系列精品教學案例,并邀請華師大課程研究中心的教授一起來,再将他的教學實踐還原為課程,在各地推廣。同時,他正在聯絡高科技公司,希望能開發智能軟體,在未來将他美育教育實踐形成智能化指導系統,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時不待人,湯勝天對于傳統文化的複興有着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他希望将這份責任散布出去,發動有志者一起來承擔這個宏原。近期他希望在崇明本地招收一批有此情懷的年輕的國文老師和美術老師,以師徒帶教的方式将他的美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手把手教給年輕的老師,然後通過他們在校内外一起開展美育教育訓練,盡快讓他的生活美育在崇明各地四處開花。
生活美育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實踐。湯勝天希望在政府大力提倡勞動教育的大背景下,進一步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與各地青少年勞動基地合作,建立千帆堂美育教育實踐基地,帶領家長與孩子們一起開展親子勞動,在勞動中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帶着美育的觀念參與勞動教育,引導家長和孩子親近大自然,在泥土的香味裡回歸“天人合一”的東方生活方式。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湯勝天還希望通過流動美術觀建設,将美術館辦到學校、辦到醫院、辦到機關和社群,同時建立“美育大講堂”,召集國内知名藝術大家,經常性地到崇明開展美育講座,形成全社會接受美育教育,重視美育教育的氛圍,全面擴大美育閱聽人人口,也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021年,湯勝天先生的美育教育實驗構想,雖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千帆從此發,星火可燎原;會得長征意,初心總留傳。我們相信,紮根于廣泛生活實踐的千帆堂美育一定會在廣闊的大地上結出累累碩果,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會在新的時代再次換發出燦爛的光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無盡的文化能量。(文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