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15日,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中文堂举行。会议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共同主办,采取线上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海内外近5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旨在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山大学能够在半个月内举办两次大型戏曲会议,与中大戏曲研究团队的精诚团结紧密相关。乞巧节在古代有求“多生贵子”的意义,本次会议定在乞巧节(七月初七)举办,意味深长,并鼓励青年学者多“产子”,多写论文、多做科学研究、多做教学。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开幕致辞。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会议有“三全”的特点:第一,从空间上讲,参与会议的代表地域非常全;第二,从时间上看,年龄结构、梯队非常全,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第三,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全,遍地开花,精彩纷呈。他认为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数年来坚持举办“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学术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开幕致辞。
黄仕忠教授主持分享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中山大学作为国内戏曲研究重镇,给学者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者可以安心从事自己的研究,做好传承;第二句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青年学者如果只依赖前辈遮挡风雨,自己却不去积极探索,就会凋零。在21世纪,戏曲研究不仅要考虑文学与舞台,还需要考虑戏曲作为“娱乐产业”在演出市场的拓展,同时戏曲与俗文学受制于历史、政治等条件,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被单独割裂开来作讨论。学者们需要拓展到研究领域,或是把其他领域的观念和方法应用到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上。
形式创新:会前评阅+会上再交流
本届“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参会学者数量众多,共提交论文102篇,选题非常广泛,既有戏曲史上重要问题的重新梳理与考察,又有戏曲各种要素的历史考察(如剧场、舞蹈、演唱等),也有戏剧家生平思想研究,还有戏曲理论、戏曲文献(包括海内外文献的传播)、少数民族戏剧、说唱文学等。本届会议增加了会前对论文加以评阅的方式,具有创新性,很多评阅意见都在1000字以上,代表在发言中有所回应,专家在点评中有再讨论,从而让“学术交流”的含义得到充分展现。所以这种会前评阅的模式,也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为期2天的研讨会中,举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16场分组会议。9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发言,郭英德、傅谨、周维培、郑尚宪、赵山林、林鹤宜、冈崎由美、杜桂萍、刘祯、陈维昭、孙书磊、王廷信、纪德君、鲍震培、李舜华、董上德、程芸、夏波、李伟、黎国韬、叶晔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论文评议,给年轻学者以积极的建议和直言不讳的点评。闭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潘培忠副教授主持,由分组观察员做学术总结报告。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董上德教授作专题演讲。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纪德君教授作专题演讲。
在报告中,四位观察员分别回顾了本组的议题。第一组议题以古典戏曲研究为主,注重考论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冯先思、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方盛汉、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彭秋溪、中山大学中文系薛雪、陈佳宁、岳俊丽、谭益波等以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立足于文献或文物对古代戏曲演出、脚色等进行考论;山东大学文学院张倩倩、广陵书社李洁、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刘建欣、集美大学文学院范德怡、中山大学中文系李万营等,从常见材料出发,对古代戏曲史上的作家、作品进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小岩、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梓秋、中山大学中文系潘培忠、周红霞等,则结合法律文献、西域流人、近代报刊等视野,开展戏曲研究多角度的解读。
第二组议题集中于戏曲校勘、曲谱曲论及宫廷戏曲研究。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李家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杜雪揭示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戏曲史和中日学术交流史的重要意义;中山大学中文系沈珍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赵铁锌、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黄义枢、饶莹探讨了戏曲校勘的问题;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辜梦子、中山大学中文系钟钰婷、黄金龙、南京大学文学院赵树娟的报告分别涉及曲论、曲体、曲谱、曲牌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任刚、中山大学中文系潘培忠、蒋思婷、曾庆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武迪、广西大学文学院李慧则对曲家曲作个案展开了深入的考订;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徐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夏心言、西北大学文学院柯尊斌、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王春晓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展示了清代宫廷演剧的丰富面相。
第三组议题从新文献的发现、宫廷演出与地方戏、中国戏曲的域外接受等角度展开。河南大学文学院梁帅对新发现《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稿本作了考察;中山大学中文系陈艳林对汤显祖《南柯梦》传奇的版本进行梳理和考证;安徽大学文学院杜欢从乡村祭祀的角度解读康海的《王兰卿》杂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孟开元探讨了李渔家族的医学背景和“立主脑”之间的关联;中山大学中文系邱洁娴从“辰钩月”这一概念、意向出发,探讨了朱有燉《张天师明断辰钩月》的意涵;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胡非玄、华侨大学文学院骆婧、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张蕾等分别聚焦于京剧、汉剧、秦腔和梨园戏;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孔庆夫、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慧娴、南京大学文学院罗琪则关注到粤剧的演出形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徐巧越、武汉大学文学院谭静、上海大学文学院石娟等则分别对海外戏剧、通俗文学作了探讨。
第四组议题主要涉及新见戏曲、俗曲文献及民族戏剧等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任广世、上海大学文学院刘蕊、中山大学中文系李健、龙岩学院中文系黄俊对新见戏曲俗曲文献作了考察,将新文献与戏曲俗曲发展史、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研究相关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王静波王静波以其采茶戏研究为切入,反思现在学界对于歌舞小戏类别划分不尽清晰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继明以香港五桂堂出版的“正字南音”系列书籍体现出的“名实不符”现象作切入,认为广府唱本在分类与定性上不应仅参考出版物的标注而应参考更多演出与传播中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冯王玺通过对少数民族戏剧这一概念加以解读,展现了这一概念命名背后体现的诸如文化政策、学科划分等历史语境。
最后由黄仕忠教授致闭幕辞。黄教授总结道:做事,最重要的是“心”,有了“心”才会把事情做好,继而换回别人对我们的“心”。他深情回顾了会议筹办的过程,特别感谢各位资深学者的支持,以及潘培忠副教授带领年轻学人辛苦完成会议组织。会议之前,当黄教授向专家们发出邀请时,每一位接到邀请的资深专家都毫不犹豫地答应参会。这些专家们发自内心愿意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一些支持,让我们的学术研究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线上会议的形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青年学者们能够幸运地见到很多以前“只闻其名”的资深专家,并得到这些专家的指点。黄仕忠教授还提到,将在参会论文中选出一些优秀论文,发表在中山大学编刊的学术刊物上。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闭幕致辞。
黄仕忠教授表示,学术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在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之后,以青年学者为中心的研讨会将一届一届地办下去,相信戏曲与俗文学的研究会更加兴旺。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钟永红 通讯员潘培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