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15日,第四屆“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讨會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中文堂舉行。會議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中山大學中文系和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共同主辦,采取線上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海内外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關的12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
為青年學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本次會議旨在為海内外青年學者提供一個高品質的交流平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主持。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黃天骥教授在緻辭時表示,中山大學能夠在半個月内舉辦兩次大型戲曲會議,與中大戲曲研究團隊的精誠團結緊密相關。乞巧節在古代有求“多生貴子”的意義,本次會議定在乞巧節(七月初七)舉辦,意味深長,并鼓勵青年學者多“産子”,多寫論文、多做科學研究、多做教學。

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黃天骥教授開幕緻辭。
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在緻辭中表示,本屆會議有“三全”的特點:第一,從空間上講,參與會議的代表地域非常全;第二,從時間上看,年齡結構、梯隊非常全,可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第三,論文選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全,遍地開花,精彩紛呈。他認為中山大學戲曲研究團隊數年來堅持舉辦“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讨會,為青年學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為推動學術的繁榮做出重要的貢獻。
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開幕緻辭。
黃仕忠教授主持分享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中山大學作為國内戲曲研究重鎮,給學者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讓學者可以安心從事自己的研究,做好傳承;第二句是“大樹底下寸草不生”,青年學者如果隻依賴前輩遮擋風雨,自己卻不去積極探索,就會凋零。在21世紀,戲曲研究不僅要考慮文學與舞台,還需要考慮戲曲作為“娛樂産業”在演出市場的拓展,同時戲曲與俗文學受制于曆史、政治等條件,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不能被單獨割裂開來作讨論。學者們需要拓展到研究領域,或是把其他領域的觀念和方法應用到戲曲與俗文學研究上。
形式創新:會前評閱+會上再交流
本屆“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讨會規模盛大,參會學者數量衆多,共送出論文102篇,選題非常廣泛,既有戲曲史上重要問題的重新梳理與考察,又有戲曲各種要素的曆史考察(如劇場、舞蹈、演唱等),也有戲劇家生平思想研究,還有戲曲理論、戲曲文獻(包括海内外文獻的傳播)、少數民族戲劇、說唱文學等。本屆會議增加了會前對論文加以評閱的方式,具有創新性,很多評閱意見都在1000字以上,代表在發言中有所回應,專家在點評中有再讨論,進而讓“學術交流”的含義得到充分展現。是以這種會前評閱的模式,也得到了與會學者的高度評價。
在為期2天的研讨會中,舉行了兩場大會發言和16場分組會議。90多位參會代表作了發言,郭英德、傅謹、周維培、鄭尚憲、趙山林、林鶴宜、岡崎由美、杜桂萍、劉祯、陳維昭、孫書磊、王廷信、紀德君、鮑震培、李舜華、董上德、程芸、夏波、李偉、黎國韬、葉晔等知名學者參與了論文評議,給年輕學者以積極的建議和直言不諱的點評。閉幕式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潘培忠副教授主持,由分組觀察員做學術總結報告。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董上德教授作專題演講。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紀德君教授作專題演講。
在報告中,四位觀察員分别回顧了本組的議題。第一組議題以古典戲曲研究為主,注重考論結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馮先思、安慶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方盛漢、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彭秋溪、中山大學中文系薛雪、陳佳甯、嶽俊麗、譚益波等以傳統文獻研究的方法,立足于文獻或文物對古代戲曲演出、腳色等進行考論;山東大學文學院張倩倩、廣陵書社李潔、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劉建欣、集美大學文學院範德怡、中山大學中文系李萬營等,從常見材料出發,對古代戲曲史上的作家、作品進行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小岩、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榮、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劉梓秋、中山大學中文系潘培忠、周紅霞等,則結合法律文獻、西域流人、近代報刊等視野,開展戲曲研究多角度的解讀。
第二組議題集中于戲曲校勘、曲譜曲論及宮廷戲曲研究。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李家橋、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杜雪揭示了《元刊雜劇三十種》在戲曲史和中日學術交流史的重要意義;中山大學中文系沈珍妮、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趙鐵鋅、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黃義樞、饒瑩探讨了戲曲校勘的問題;中山大學曆史學系辜夢子、中山大學中文系鐘钰婷、黃金龍、南京大學文學院趙樹娟的報告分别涉及曲論、曲體、曲譜、曲牌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任剛、中山大學中文系潘培忠、蔣思婷、曾慶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武迪、廣西大學文學院李慧則對曲家曲作個案展開了深入的考訂;廣東财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徐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夏心言、西北大學文學院柯尊斌、外交學院基礎教學部王春曉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展示了清代宮廷演劇的豐富面相。
第三組議題從新文獻的發現、宮廷演出與地方戲、中國戲曲的域外接受等角度展開。河南大學文學院梁帥對新發現《王靜安手錄詞曲書目》稿本作了考察;中山大學中文系陳豔林對湯顯祖《南柯夢》傳奇的版本進行梳理和考證;安徽大學文學院杜歡從鄉村祭祀的角度解讀康海的《王蘭卿》雜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孟開元探讨了李漁家族的醫學背景和“立主腦”之間的關聯;中山大學中文系邱潔娴從“辰鈎月”這一概念、意向出發,探讨了朱有燉《張天師明斷辰鈎月》的意涵;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胡非玄、華僑大學文學院駱婧、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張蕾等分别聚焦于平劇、漢劇、秦腔和梨園戲;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孔慶夫、中山大學中文系鐘慧娴、南京大學文學院羅琪則關注到粵劇的演出形态;中山大學曆史學系徐巧越、武漢大學文學院譚靜、上海大學文學院石娟等則分别對海外戲劇、通俗文學作了探讨。
第四組議題主要涉及新見戲曲、俗曲文獻及民族戲劇等方面。華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任廣世、上海大學文學院劉蕊、中山大學中文系李健、龍岩學院中文系黃俊對新見戲曲俗曲文獻作了考察,将新文獻與戲曲俗曲發展史、與當時的社會曆史語境研究相關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王靜波王靜波以其采茶戲研究為切入,反思現在學界對于歌舞小戲類别劃分不盡清晰的問題;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李繼明以香港五桂堂出版的“正字南音”系列書籍展現出的“名實不符”現象作切入,認為廣府唱本在分類與定性上不應僅參考出版物的标注而應參考更多演出與傳播中的資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馮王玺通過對少數民族戲劇這一概念加以解讀,展現了這一概念命名背後展現的諸如文化政策、學科劃分等曆史語境。
最後由黃仕忠教授緻閉幕辭。黃教授總結道:做事,最重要的是“心”,有了“心”才會把事情做好,繼而換回别人對我們的“心”。他深情回顧了會議籌辦的過程,特别感謝各位資深學者的支援,以及潘培忠副教授帶領年輕學人辛苦完成會議組織。會議之前,當黃教授向專家們發出邀請時,每一位接到邀請的資深專家都毫不猶豫地答應參會。這些專家們發自内心願意為青年學者的成長提供一些支援,讓我們的學術研究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線上會議的形式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讓青年學者們能夠幸運地見到很多以前“隻聞其名”的資深專家,并得到這些專家的指點。黃仕忠教授還提到,将在參會論文中選出一些優秀論文,發表在中山大學編刊的學術刊物上。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閉幕緻辭。
黃仕忠教授表示,學術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在第四屆“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讨會之後,以青年學者為中心的研讨會将一屆一屆地辦下去,相信戲曲與俗文學的研究會更加興旺。
采寫:南都記者周佩文 實習生鐘永紅 通訊員潘培忠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