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安禄山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果然造反。

  这是玄宗绝想不到的,枉费他一片宠爱之心了。安禄山在渔阳起兵时,玄宗,这位李三郎,尚与贵妃娘娘手拉手,一起到华清池优哉游哉。说谁造反都可能,但要是说安禄山造反,玄宗绝不相信。没理由啊,时下天下升平,安禄山怎么会造反呢,况且自己平时对他青眼有加,宠爱无度,谁都可以造反他不能啊,打死也不信啊。杨国忠不知道费了多大劲,才让玄宗确信安禄山造反了。

  玄宗确认安禄山造反后,可能是气急败坏,抑或是破口大骂:胡狗,欺我太甚!可这又能怪谁呢?杨国忠终日里没完没了地唠叨,玄宗不但不信,反而越发器重安禄山,结果怎么样呢,安禄山狠狠地抽了玄宗一个耳光。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安禄山也不愧是个老狐狸,他起兵造反却理直气壮。他声称自己发兵乃是受玄宗之诏,玄宗诏他入朝清除奸党,而奸党的头子就是宰相杨国忠。杨国忠这个人在民间口碑不咋的,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安禄山打这样的旗帜,是非常聪明的,俗话说,奸臣佞党人人恨,他进朝诛奸臣,也是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这就减少了来自民间的阻力。

  安禄山造反后,杨国忠得意扬扬了,怎么样,平时我老杨说什么来着?安禄山这胡崽子,不是好东西,脑后有反骨,可陛下就是不信,这次怎么说?玄宗也沮丧不已,这算什么事啊,安禄山终是一个胡人,怎么就不懂得儒家知恩图报的道理呢?玄宗没办法,只好找杨国忠商量怎么应对。

  杨国忠说,陛下啊,不要担心了,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光杆司令而已,将士们都不想这么干,无非是受了胁迫罢了,我相信,过不了旬日,安禄山的人头就会传送到您的面前,您就瞧好吧。玄宗一听,心情稍可缓释。可是,侍立一旁的太子李亨和文武百官却相顾失色,都这个时候了,杨国忠还在遮遮掩掩,上下其手,这是祸国殃民啊。

  玄宗从华清池回来后,急匆匆召回高仙芝,让他率兵征讨安禄山。不久,这位李三郎心血来潮,决定御驾亲征。以当时玄宗古稀的年龄,怎么说也不适合御驾亲征了,可这股血气方刚的劲儿又涌上来,他让太子李亨留守监国,自己披挂上阵,誓要跟安禄山在疆场上一见高下。

  这下可急坏了杨国忠。杨国忠心想,这老头子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出征,就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到了战场还不是拖累将士吗?况且,太子监国,我还有好日子过吗?以前没少陷害太子,这次太子要是报复了,你远在前线,我可找谁给我做主啊。一旦你死在战场,你前脚死,我后脚就得让太子剐了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你出征。

  杨国忠去找杨贵妃商议,向她说明了利害,杨贵妃一听也是,就拉上另外两个姊妹,连同杨国忠这个哥哥,一起跑到玄宗面前,哭天抢地。玄宗哪经得起这兄妹四人的嚎啕啊,不去就不去吧,反正我大唐能征惯战的将士有的是。

  可是,玄宗太过乐观了,事实证明,盛唐气象并不能抵御燕北的骑兵,他眼中的那些能征惯战的将军,面对安禄山的凌厉攻势,不好使了,相继败下阵来,封常清不行,高仙芝不行,双双被玄宗赐死,就是那个让胡马不敢过临洮的哥舒翰,也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最后投降,做了安禄山的伪宰相。

  玄宗这时候傻眼了,没想到安禄山这么不好对付。杨国忠也没闲着,时时刻刻关注着战场形势,他一看不行了,安禄山的大军已经攻破潼关,眨眼之间就血洗长安,再不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他于是建议玄宗转移。玄宗就问他转移到哪呢?杨国忠说,入蜀可保无虞。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要忘了,杨国忠除了是朝廷的宰相,还是剑南节度使,蜀中是他的老巢啊,自从他发觉安禄山有反意之后,一方面拉拢哥舒翰,另一方面营建剑南以做后方,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玄宗无奈只好如此。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安史之乱

  玄宗虽说在战场失利,但在部署逃跑这件事上,却十分地慎重缜密。他只带着皇子皇孙、杨氏姊妹、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魏方进、高力士等寥寥亲近之人并一标亲兵卫队,仓皇出延秋门,西奔而去。次日早朝,百官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漏壶滴声依旧,仪仗也一如往常,只是皇座上不见了玄宗,班头不见了杨国忠,就连终日里替玄宗上传下达的高力士也难觅踪影。百官一下子醒悟过来,陛下逃走了,陛下弃群僚而去了。偌大的庙堂顿时乱作一团,哭声骂声混杂一片,东突西奔乱糟糟。

  玄宗西奔入蜀,这一路走来,可谓艰辛。不过艰辛还能忍受,只是发生了一件事,使得玄宗倍感憔悴,身心俱疲。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作“马嵬之变”。杨国忠也因这次事变,结束了自己龌龊的一生。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玄宗走到马嵬驿这个地方,正是早上,一行人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皇孙们饿得哭哭啼啼,妃嫔们花容失色,亲兵卫队怨声载道,好不凄惨。当地的官员比玄宗跑得还快,根本寻不到踪影。玄宗在皇孙和嫔妃的簇拥下,面带饥色,无可奈何地等待。杨国忠已被玄宗派出去寻找食物。中午将至,食物还没有来到,史书上载玄宗“天将午,饥肠如响鼓”,这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苦?还好,玄宗并不怨天尤人,以超乎想象的耐力忍受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杨国忠

  这时候,有当地的老百姓来献粮食。所谓的粮食,可比不上皇宫里的精馔美肴,都是些麦豆类的粗食,不过这些劳顿的人实在是饿极了,纷纷把献来的食物争抢着吃。玄宗一看几个皇孙儿争着抢食吃,扑簌簌眼泪落下来。众人一看玄宗落泪,也难抑悲哀,全都呜咽不止。

  玄宗哭罢,声称要接见献粮之人。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走进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玄宗身边,慢慢地跪下去。玄宗赶忙用手搀住,说老丈不用多礼,把这位老人扶到身边的座位坐下。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谈起心来。

  那位老人说,陛下,我是个粗鄙的人,话说得好不好,您千万不要怪罪啊,安禄山这个老贼,早就包藏反心,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就您蒙在鼓里,有人向您禀告,你不但不信,反而偏袒他,让他有恃无恐,终致起兵为祸,您这把年纪了还要车马劳顿,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能怪谁呢?先皇在位的时候,总是寻访贤良以明耳目、广视听,这样才能确保天下太平啊,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敢于冒犯龙颜直言进谏,故而天下平安无事,而陛下呢,任用奸相杨国忠,杨国忠是个什么东西,除了一味的阿谀奉承再也不会别的,自从他做宰相以后,没人敢犯颜直谏了,宫门外发生的事情,陛下无从得知,这是被杨国忠蒙蔽了啊!要不是安禄山作乱,我这样的草野之人怎么会有机会,当面向您说这些事呢?

  老人说着,声音呜咽,老泪纵横。玄宗悲声刚歇,此时又被引出来,两个老人相对泣不成声,此情此景,十足堪哀。

  玄宗说,老哥啊,这都是我的过错,可是现在后悔已晚了。回头看了一眼刚为他寻找食物归来的杨国忠,唉,国忠啊,我该怎么处置你呢?脸上流露出不忍的神情。可是旁边的陈玄礼却怒容满面,他认为事情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境地,杨国忠难辞其咎,应该把他杀死,才能挽回局面。

  第二天,时在六月十四,玄宗一行抵达马嵬驿。将士们由于疲劳和饥饿,心怀怨怒。陈玄礼准备利用将士们的不满情绪,制造哗变,杀死杨国忠。但他知道玄宗不忍处置杨国忠,所以就派人去向太子李亨请示。史书上载,“太子未决”。可是,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太子怎么会犹疑不决呢?他没少受杨国忠的陷害,此时正是除掉杨国忠和他的后台杨贵妃的好机会,他怎么会错过呢?再者说,真要是玄宗被杨国忠胁迫到了蜀中,阴谋除掉他,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他的祸患就不可避免。因此,太子怎么会未决呢,应该是决而又决,决上加决。太子未决的态度乃是对处死杨国忠的一种默许。

  有了太子的默许,陈玄礼便无所顾忌,毕竟太子是储君,玄宗怪罪下来,有他做挡箭牌呢。需要他做的,就是策划一场好戏。

  杨国忠看到玄宗心情不爽,自己也颇感失落,一个人溜达出来,不住地感慨,做人真难啊,昔日里人前人后是多么的威风,何成想现在流落乡野,饥一顿饱一顿,朝不保夕,人生当真无趣。正在胡思乱想间,有二十几个兵丁拦住去路,个个都穿着吐蕃人的衣服,杨国忠心想,这里怎么会有吐蕃的军士呢,玄宗没说要向吐蕃借兵啊,这些人哪来的?刚要询问,为首的吐蕃兵大喊道,拿食物来!声音颇大,传出去老远。杨国忠莫名其妙,怎么管我要食物呢?岂有此理!可谁知,正当杨国忠兀自纳闷的时候,军营里有人又喊了一声:杨国忠勾结吐蕃企图谋反!杨国忠一听,就要破口大骂荒唐,话出口一半,就被一只疾飞而来的箭定住了。箭射在马鞍上,吓得杨国忠魂飞魄散,匆忙向玄宗所在的西门内跑去。但肥胖的身躯跑不动啊,尚在迟缓的移动中,兵丁们追上来,一顿乱刀,杨国忠被剁成肉馅,头被割下来,挂在西门上示众。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马嵬驿杨家兄妹先后身死

  杨国忠的死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太出乎人们的预料了。不可一世的国舅爷,堂堂的当朝宰辅,怎么会这样匆匆就毙命了呢?但血淋淋的事实不容辩驳,杨国忠钻营了一世,却顷刻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为之深思、警醒。

  杨国忠的非正常死亡,有其深刻的原因。可以说,他的发迹和专权,不仅是玄宗一人的悲哀,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从初唐到盛唐,大唐帝国积聚了无上的辉煌,也埋下了险恶的隐患。辉煌可以流芳百代,千百年后依然让人留恋追慕,可隐患却可能随时量变,进而质变,只待有人出来点燃它,使它总爆发,它就会惊天动地,让人神共愤,古今失色。杨国忠就是一条导火索,他引爆了唐初以来至盛唐积累的总矛盾,他在临界点上跳舞,他戳破了大唐肌体上的脓疮,他是名副其实的盛唐大蠹虫,在他的作用下,盛唐眨眼之间坍塌了,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步伐越来越蹒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轰然倒下。

杨国忠——不过是玄宗父子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杨贵妃之墓

  杨国忠死于玄宗和太子李亨的权力之争。这看起来可能不明显,可事实上却是如此。唐玄宗在位时间太长了,连太子李亨都盼他早日死去,可李三郎生命力非常强,不但没有躺下,反而把权柄握得更紧了。他宠爱杨贵妃,进而信任杨国忠,让杨国忠红得发紫。杨国忠呢,为了保住自己受宠的地位,竭力排斥太子以及太子背后的新外戚。如果杨国忠一直受宠下去,则说明玄宗的权威不容置疑,相反若是杨国忠倒了,则说明太子的力量占据了上风,那是玄宗绝不容忍的。因此,杨国忠不仅是个宰相,还是玄宗和太子权力斗争的风向标。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被迫入蜀,到了马嵬驿这个地方,父子间的权力之争有了阶段性的战果,那就是太子李亨的势力壮大了,玄宗相比之下落到下风,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杨国忠被乱砍致死和玄宗赐死杨贵妃,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表明玄宗确是不行了,太子要夺权。杨国忠的死是有预谋的,元凶就是太子李亨。李亨明面上杀了杨国忠,实则向玄宗皇帝刺了狠狠一刀。

  果不其然,杨国忠死后,玄宗父子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入蜀,太子李亨却折向西北,奔灵武而去。李亨到了灵武之后,称皇帝号,尊玄宗为太上皇。太上皇是美其名曰,说白了就是李亨另立了朝廷,把玄宗罢黜了。至此,玄宗父子的权力之争宣告结束,太子李亨取得完胜,杨国忠成了这对父子争权夺势的牺牲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