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安祿山

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果然造反。

  這是玄宗絕想不到的,枉費他一片寵愛之心了。安祿山在漁陽起兵時,玄宗,這位李三郎,尚與貴妃娘娘手拉手,一起到華清池優哉遊哉。說誰造反都可能,但要是說安祿山造反,玄宗絕不相信。沒理由啊,時下天下升平,安祿山怎麼會造反呢,況且自己平時對他青眼有加,寵愛無度,誰都可以造反他不能啊,打死也不信啊。楊國忠不知道費了多大勁,才讓玄宗确信安祿山造反了。

  玄宗确認安祿山造反後,可能是氣急敗壞,抑或是破口大罵:胡狗,欺我太甚!可這又能怪誰呢?楊國忠終日裡沒完沒了地唠叨,玄宗不但不信,反而越發器重安祿山,結果怎麼樣呢,安祿山狠狠地抽了玄宗一個耳光。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安祿山也不愧是個老狐狸,他起兵造反卻理直氣壯。他聲稱自己發兵乃是受玄宗之诏,玄宗诏他入朝清除奸黨,而奸黨的頭子就是宰相楊國忠。楊國忠這個人在民間口碑不咋的,可以說是臭名昭著,安祿山打這樣的旗幟,是非常聰明的,俗話說,奸臣佞黨人人恨,他進朝誅奸臣,也是為民請命、為民除害,這就減少了來自民間的阻力。

  安祿山造反後,楊國忠得意揚揚了,怎麼樣,平時我老楊說什麼來着?安祿山這胡崽子,不是好東西,腦後有反骨,可陛下就是不信,這次怎麼說?玄宗也沮喪不已,這算什麼事啊,安祿山終是一個胡人,怎麼就不懂得儒家知恩圖報的道理呢?玄宗沒辦法,隻好找楊國忠商量怎麼應對。

  楊國忠說,陛下啊,不要擔心了,現在造反的隻是安祿山一個光杆司令而已,将士們都不想這麼幹,無非是受了脅迫罷了,我相信,過不了旬日,安祿山的人頭就會傳送到您的面前,您就瞧好吧。玄宗一聽,心情稍可緩釋。可是,侍立一旁的太子李亨和文武百官卻相顧失色,都這個時候了,楊國忠還在遮遮掩掩,上下其手,這是禍國殃民啊。

  玄宗從華清池回來後,急匆匆召回高仙芝,讓他率兵征讨安祿山。不久,這位李三郎心血來潮,決定禦駕親征。以當時玄宗古稀的年齡,怎麼說也不适合禦駕親征了,可這股血氣方剛的勁兒又湧上來,他讓太子李亨留守監國,自己披挂上陣,誓要跟安祿山在疆場上一見高下。

  這下可急壞了楊國忠。楊國忠心想,這老頭子真是活得不耐煩了,一大把年紀了還想出征,就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到了戰場還不是拖累将士嗎?況且,太子監國,我還有好日子過嗎?以前沒少陷害太子,這次太子要是報複了,你遠在前線,我可找誰給我做主啊。一旦你死在戰場,你前腳死,我後腳就得讓太子剮了啊,我是無論如何不能讓你出征。

  楊國忠去找楊貴妃商議,向她說明了利害,楊貴妃一聽也是,就拉上另外兩個姊妹,連同楊國忠這個哥哥,一起跑到玄宗面前,哭天搶地。玄宗哪經得起這兄妹四人的嚎啕啊,不去就不去吧,反正我大唐能征慣戰的将士有的是。

  可是,玄宗太過樂觀了,事實證明,盛唐氣象并不能抵禦燕北的騎兵,他眼中的那些能征慣戰的将軍,面對安祿山的淩厲攻勢,不好使了,相繼敗下陣來,封常清不行,高仙芝不行,雙雙被玄宗賜死,就是那個讓胡馬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也不是安祿山的對手,最後投降,做了安祿山的僞宰相。

  玄宗這時候傻眼了,沒想到安祿山這麼不好對付。楊國忠也沒閑着,時時刻刻關注着戰場形勢,他一看不行了,安祿山的大軍已經攻破潼關,眨眼之間就血洗長安,再不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他于是建議玄宗轉移。玄宗就問他轉移到哪呢?楊國忠說,入蜀可保無虞。他為什麼這麼說呢?不要忘了,楊國忠除了是朝廷的宰相,還是劍南節度使,蜀中是他的老巢啊,自從他發覺安祿山有反意之後,一方面拉攏哥舒翰,另一方面營建劍南以做後方,隻是他沒想到這麼快就派上了用場。玄宗無奈隻好如此。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安史之亂

  玄宗雖說在戰場失利,但在部署逃跑這件事上,卻十分地慎重缜密。他隻帶着皇子皇孫、楊氏姊妹、楊國忠、韋見素、陳玄禮、魏方進、高力士等寥寥親近之人并一标親兵衛隊,倉皇出延秋門,西奔而去。次日早朝,百官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漏壺滴聲依舊,儀仗也一如往常,隻是皇座上不見了玄宗,班頭不見了楊國忠,就連終日裡替玄宗上傳下達的高力士也難覓蹤影。百官一下子醒悟過來,陛下逃走了,陛下棄群僚而去了。偌大的廟堂頓時亂作一團,哭聲罵聲混雜一片,東突西奔亂糟糟。

  玄宗西奔入蜀,這一路走來,可謂艱辛。不過艱辛還能忍受,隻是發生了一件事,使得玄宗倍感憔悴,身心俱疲。這件事在曆史上稱作“馬嵬之變”。楊國忠也因這次事變,結束了自己龌龊的一生。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裡。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玄宗走到馬嵬驿這個地方,正是早上,一行人風塵仆仆,饑腸辘辘。皇孫們餓得哭哭啼啼,妃嫔們花容失色,親兵衛隊怨聲載道,好不凄慘。當地的官員比玄宗跑得還快,根本尋不到蹤影。玄宗在皇孫和嫔妃的簇擁下,面帶饑色,無可奈何地等待。楊國忠已被玄宗派出去尋找食物。中午将至,食物還沒有來到,史書上載玄宗“天将午,饑腸如響鼓”,這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明皇,什麼時候受過這種苦?還好,玄宗并不怨天尤人,以超乎想象的耐力忍受着眼前發生的一切。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楊國忠

  這時候,有當地的老百姓來獻糧食。所謂的糧食,可比不上皇宮裡的精馔美肴,都是些麥豆類的粗食,不過這些勞頓的人實在是餓極了,紛紛把獻來的食物争搶着吃。玄宗一看幾個皇孫兒争着搶食吃,撲簌簌眼淚落下來。衆人一看玄宗落淚,也難抑悲哀,全都嗚咽不止。

  玄宗哭罷,聲稱要接見獻糧之人。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走進來,顫顫巍巍地走到玄宗身邊,慢慢地跪下去。玄宗趕忙用手攙住,說老丈不用多禮,把這位老人扶到身邊的座位坐下。兩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談起心來。

  那位老人說,陛下,我是個粗鄙的人,話說得好不好,您千萬不要怪罪啊,安祿山這個老賊,早就包藏反心,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就您蒙在鼓裡,有人向您禀告,你不但不信,反而偏袒他,讓他有恃無恐,終緻起兵為禍,您這把年紀了還要車馬勞頓,實在是太不應該了,這能怪誰呢?先皇在位的時候,總是尋訪賢良以明耳目、廣視聽,這樣才能確定天下太平啊,宋璟做宰相的時候,敢于冒犯龍顔直言進谏,故而天下平安無事,而陛下呢,任用奸相楊國忠,楊國忠是個什麼東西,除了一味的阿谀奉承再也不會别的,自從他做宰相以後,沒人敢犯顔直谏了,宮門外發生的事情,陛下無從得知,這是被楊國忠蒙蔽了啊!要不是安祿山作亂,我這樣的草野之人怎麼會有機會,當面向您說這些事呢?

  老人說着,聲音嗚咽,老淚縱橫。玄宗悲聲剛歇,此時又被引出來,兩個老人相對泣不成聲,此情此景,十足堪哀。

  玄宗說,老哥啊,這都是我的過錯,可是現在後悔已晚了。回頭看了一眼剛為他尋找食物歸來的楊國忠,唉,國忠啊,我該怎麼處置你呢?臉上流露出不忍的神情。可是旁邊的陳玄禮卻怒容滿面,他認為事情之是以發展到如此境地,楊國忠難辭其咎,應該把他殺死,才能挽回局面。

  第二天,時在六月十四,玄宗一行抵達馬嵬驿。将士們由于疲勞和饑餓,心懷怨怒。陳玄禮準備利用将士們的不滿情緒,制造嘩變,殺死楊國忠。但他知道玄宗不忍處置楊國忠,是以就派人去向太子李亨請示。史書上載,“太子未決”。可是,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太子怎麼會猶疑不決呢?他沒少受楊國忠的陷害,此時正是除掉楊國忠和他的背景楊貴妃的好機會,他怎麼會錯過呢?再者說,真要是玄宗被楊國忠脅迫到了蜀中,陰謀除掉他,在人家的一畝三分地,他的禍患就不可避免。是以,太子怎麼會未決呢,應該是決而又決,決上加決。太子未決的态度乃是對處死楊國忠的一種默許。

  有了太子的默許,陳玄禮便無所顧忌,畢竟太子是儲君,玄宗怪罪下來,有他做擋箭牌呢。需要他做的,就是策劃一場好戲。

  楊國忠看到玄宗心情不爽,自己也頗感失落,一個人溜達出來,不住地感慨,做人真難啊,昔日裡人前人後是多麼的威風,何成想現在流落鄉野,饑一頓飽一頓,朝不保夕,人生當真無趣。正在胡思亂想間,有二十幾個兵丁攔住去路,個個都穿着吐蕃人的衣服,楊國忠心想,這裡怎麼會有吐蕃的軍士呢,玄宗沒說要向吐蕃借兵啊,這些人哪來的?剛要詢問,為首的吐蕃兵大喊道,拿食物來!聲音頗大,傳出去老遠。楊國忠莫名其妙,怎麼管我要食物呢?豈有此理!可誰知,正當楊國忠兀自納悶的時候,軍營裡有人又喊了一聲:楊國忠勾結吐蕃企圖謀反!楊國忠一聽,就要破口大罵荒唐,話出口一半,就被一隻疾飛而來的箭定住了。箭射在馬鞍上,吓得楊國忠魂飛魄散,匆忙向玄宗所在的西門内跑去。但肥胖的身軀跑不動啊,尚在遲緩的移動中,兵丁們追上來,一頓亂刀,楊國忠被剁成肉餡,頭被割下來,挂在西門上示衆。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馬嵬驿楊家兄妹先後身死

  楊國忠的死在短短的幾秒鐘内完成,太出乎人們的預料了。不可一世的國舅爺,堂堂的當朝宰輔,怎麼會這樣匆匆就斃命了呢?但血淋淋的事實不容辯駁,楊國忠鑽營了一世,卻頃刻死于非命,不得不讓人為之深思、警醒。

  楊國忠的非正常死亡,有其深刻的原因。可以說,他的發迹和專權,不僅是玄宗一人的悲哀,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從初唐到盛唐,大唐帝國積聚了無上的輝煌,也埋下了險惡的隐患。輝煌可以流芳百代,千百年後依然讓人留戀追慕,可隐患卻可能随時量變,進而質變,隻待有人出來點燃它,使它總爆發,它就會驚天動地,讓人神共憤,古今失色。楊國忠就是一條導火索,他引爆了唐初以來至盛唐積累的總沖突,他在臨界點上跳舞,他戳破了大唐肌體上的膿瘡,他是名副其實的盛唐大蠹蟲,在他的作用下,盛唐眨眼之間坍塌了,中國曆史發生了巨變,步伐越來越蹒跚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轟然倒下。

楊國忠——不過是玄宗父子權力之争的犧牲品

楊貴妃之墓

  楊國忠死于玄宗和太子李亨的權力之争。這看起來可能不明顯,可事實上卻是如此。唐玄宗在位時間太長了,連太子李亨都盼他早日死去,可李三郎生命力非常強,不但沒有躺下,反而把權柄握得更緊了。他寵愛楊貴妃,進而信任楊國忠,讓楊國忠紅得發紫。楊國忠呢,為了保住自己受寵的地位,竭力排斥太子以及太子背後的新外戚。如果楊國忠一直受寵下去,則說明玄宗的權威不容置疑,相反若是楊國忠倒了,則說明太子的力量占據了上風,那是玄宗絕不容忍的。是以,楊國忠不僅是個宰相,還是玄宗和太子權力鬥争的風向标。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被迫入蜀,到了馬嵬驿這個地方,父子間的權力之争有了階段性的戰果,那就是太子李亨的勢力壯大了,玄宗相比之下落到下風,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楊國忠被亂砍緻死和玄宗賜死楊貴妃,這兩件事情的發生,表明玄宗确是不行了,太子要奪權。楊國忠的死是有預謀的,元兇就是太子李亨。李亨明面上殺了楊國忠,實則向玄宗皇帝刺了狠狠一刀。

  果不其然,楊國忠死後,玄宗父子分道揚镳,玄宗繼續入蜀,太子李亨卻折向西北,奔靈武而去。李亨到了靈武之後,稱皇帝号,尊玄宗為太上皇。太上皇是美其名曰,說白了就是李亨另立了朝廷,把玄宗罷黜了。至此,玄宗父子的權力之争宣告結束,太子李亨取得完勝,楊國忠成了這對父子争權奪勢的犧牲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