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在巴黎,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今天,十三年过去了,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而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钧在“九一八”》
90年前的今天,如果没有那场事变,或许它也只是历史长河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天。因为那场事变,它成为了横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的“国耻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袭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从此,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九一八事变”后,民众群情激昂,尤其是当时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情绪。战场上是将士冲锋,幕后则是外交家的较量。越是在这样民众情绪激越的时候,越需要外交官走出围墙,和世界内外互动。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中国第一部“外交纪实小说中国抗日文学的重磅力作” ——《顾维钧在“九一八”》。
顾维钧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是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一颗闪耀的英雄之星。这个在巴黎和会上大声喊出“不”,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的人,九一八事变后,他也开始了跟“敌方”一刻不停的斡旋。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国际联盟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为组长的“李顿调查团”,经过调研后,形成了“李顿报告书”, 确认日本发动的是不折不扣的侵略战争,日本应无条件退出东三省。
顾维钧和维克多·布尔沃·李顿
而就算这样一份事实确凿的报告书,最终获得国联投票通过的过程,却异常艰难。顾维钧要面对来自内部的各种制约,要与日本驻国联代表斗智斗勇,要说服西方各国支持中国。在这本书中,有一段顾维钧与日本外交官唇枪舌战的描写。面对日本代表在国联大会上用英语向与会各方发表颠倒黑白,无理搅三分的辩词,顾维钧彰显了一个外交家无比高明的智慧。他首先用国际联盟办公的官方语言——法语向与会各方阐述中国的观点,有理有据有节,痛驳日本代表,字字铿锵的说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一段话。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热烈的掌声。
当《李顿调查报告》最后在国联大会全票通过时,顾维钧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留下两行热泪。而在国内,胜利的捷报传遍大街小巷。这意味着,中国即将收回因“九一八事变”丢失的东三省主权。然而,个人的努力终究改变不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东北终究没有被收复,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翻开《顾维钧在“九一八”》,黯淡了的刀光剑影又渐渐清晰,远去了的鼓角铮鸣又轰然作响,历史不容忘记。“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更应该让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立体的了解。山河易色,今非昔比,国家强,则外交强。在“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之际,惟愿祖国山河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