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在巴黎,我親眼看着日本強取了中國的山東。中國人忍讓了,把我們山東的權益讓給了日本。今天,十三年過去了,我請問問大家,這樣的事情中國還要忍下去嗎?還能忍下去嗎?”“如果今天,國聯連‘李頓報告書’都不能通過,我們再讓了東北,那麼,我恐怕十三年後,将不會再有各國代表出現在這個會場上了,因為那時候,國際聯盟将不會存在!三十年後,我恐怕,将不會再有和平而言,世界将永無甯日。”
——《顧維鈞在“九一八”》
90年前的今天,如果沒有那場事變,或許它也隻是曆史長河中再平凡不過的一天。因為那場事變,它成為了橫亘在每一代中國人心中的“國恥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襲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從此,拉開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九一八事變”後,群眾群情激昂,尤其是當時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在社會上産生了非常強烈的民族情緒。戰場上是将士沖鋒,幕後則是外交家的較量。越是在這樣群眾情緒激越的時候,越需要外交官走出圍牆,和世界内外互動。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中國第一部“外交紀實小說中國抗日文學的重磅力作” ——《顧維鈞在“九一八”》。
顧維鈞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是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上一顆閃耀的英雄之星。這個在巴黎和會上大聲喊出“不”,拒絕簽署《凡爾賽和約》的人,九一八事變後,他也開始了跟“敵方”一刻不停的斡旋。在他的努力下,當時的國際聯盟成立了由英國人李頓為組長的“李頓調查團”,經過調研後,形成了“李頓報告書”, 确認日本發動的是不折不扣的侵略戰争,日本應無條件退出東三省。
顧維鈞和維克多·布爾沃·李頓
而就算這樣一份事實确鑿的報告書,最終獲得國聯投票通過的過程,卻異常艱難。顧維鈞要面對來自内部的各種制約,要與日本駐國聯代表鬥智鬥勇,要說服西方各國支援中國。在這本書中,有一段顧維鈞與日本外交官唇槍舌戰的描寫。面對日本代表在國聯大會上用英語向與會各方發表颠倒黑白,無理攪三分的辯詞,顧維鈞彰顯了一個外交家無比高明的智慧。他首先用國際聯盟辦公的官方語言——法語向與會各方闡述中國的觀點,有理有據有節,痛駁日本代表,字字铿锵的說出了本文開頭的那一段話。整個會場爆發了整齊而熱烈的掌聲。
當《李頓調查報告》最後在國聯大會全票通過時,顧維鈞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留下兩行熱淚。而在國内,勝利的捷報傳遍大街小巷。這意味着,中國即将收回因“九一八事變”丢失的東三省主權。然而,個人的努力終究改變不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東北終究沒有被收複,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争。
翻開《顧維鈞在“九一八”》,黯淡了的刀光劍影又漸漸清晰,遠去了的鼓角铮鳴又轟然作響,曆史不容忘記。“九一八事變”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更應該讓我們對它進行全面、立體的了解。山河易色,今非昔比,國家強,則外交強。在“九一八事變”90周年之際,惟願祖國山河好,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