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center-line">引子</h1>
司马家的王爷们,很厉害,别的本事没有,窝里斗的本领不小,你方唱罢我登场,制造了西晋的“八王之乱”,他们一个个打着拯救帝国的旗号,却把好好的一个西晋帝国给葬送了。
在西晋的历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个人就是刘琨。

刘琨是一个诗人,在他生命最后的阶段,他留下了那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刘琨是一个音乐家,他曾独自站在晋阳城上,仰天长啸,“一曲胡笳救孤城”。
刘琨是西晋一个逆行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刘琨坚守并州10年,像一枚钉子一样插在匈奴汉国的心脏,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刘琨后来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据说几十年后的东晋大司马桓温就极为崇拜刘琨,他在北伐时见到了一个老妇,一问,才知道是刘琨当年的婢女。
这个老妇一见桓温就说:桓公您很像刘司空(晋愍帝司马邺曾封刘琨为司空)。
桓温大喜,又特意出去精心打扮了半天,接着回来再问老妇:你觉得到底哪里像啊?
老妇回答:脸很像,就是瘦了点;眼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很像,就是娘了点……
桓温听完,像被扎了孔的气球一下子就泄气了,马上回到卧室,瘫倒在床上,一连好几天闷闷不乐。
<h1 class="pgc-h-center-line">年少不知愁滋味,本是金谷园中人</h1>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他不仅是皇室后代,他的爷爷曾当过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的官职,他的父亲也当过光禄大夫。
青少年时代的刘琨过着贵族子弟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流连忘返在金谷园中,饮酒作乐,二十六岁时,刘琨已得“司隶从事”这样的清闲官职,并且由于他文章作的好,还跻身在“洛阳二十四友”这个贵族沙龙。
刘琨一首《胡姬年十五》最能体现他们当时的轻佻、放荡以及声色犬马之情:
虹梁照晓日,渌水泛香莲。
如何十五少,含笑酒垆前。
花将面自许,人共影相怜。
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
寻欢作乐的他们,却不知道一场血雨腥风的政变就要来临。这就是八王之乱的第二幕,赵王司马伦杀掉皇后贾南风,贾后一党尽诛。刘琨本来与贾后一党关系不错,但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荂是刘琨的姐夫,两家有秦晋之谊,加上刘家兄弟声名卓异,所以,不仅没杀没罚,还对他们加以拉拢,以刘琨为记事督。
金谷园虽好,却躲不过“八王之乱”的刀光剑影。
刘琨将何去何从?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不在混乱中沦落,就在混乱中重生</h1>
八王之乱对西晋是毁灭性打击,但幸运的是刘琨在这场混乱中,不仅活下来,还升了官,对于刘琨来讲,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许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赵王司马伦没有杀掉刘琨,因为他们是亲戚,他的儿子司马
可赵王司马伦的好日子也没有过上几天,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等宗室三王兴兵讨伐司马伦,并囚杀了司马伦。
他们本想把刘琨杀掉,理由很充分,因为刘琨曾带领军队抵挡过三王军队。
但出奇的是,齐王司马冏不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升了官。史书记载:齐王等人认为刘琨父兄皆有当世之望,就特赦他们,拜刘舆为中书郎,刘琨为尚书左丞。我觉得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但我也实在找不出好的解释,因为晋朝本身就是个奇特的时代。
齐王司马冏执政不久,就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混乱之间,刘琨与哥哥刘舆跑到镇守许昌的范阳王司马虓那里,被委以军中司马之职。
东海王司马越为政,刘琨与司马越一系的司马虓患难与共,使这位范阳王能成功拥有冀州之地。他还带兵成功地救出陷入敌军手中的父母,统帅几路军马奉迎晋惠帝于长安。
东海王司马越见刘琨为自己卖命,高兴之余,封他为广武侯,食邑两千户。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东海王司马越任刘琨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作为“自己人”安插至并州一带,以抵御反叛的五部匈奴刘渊。
经历了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两“朝”王爷,刘琨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升了官。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他即将迎来他人生的辉煌,
他将建立他的功业,
他将含恨而死。
只因为一个地方叫作并州,并州虽好,却已经惨遭胡骑的践踏。
带着一纸任命书,刘琨就将去并州上任啦!
<h1 class="pgc-h-center-line">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痛,不是不能输,</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而是输了痛了却更加坚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h1>
刘琨要走了,他要去一个叫做并州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从洛阳到山西路途并不是很遥远,但刘琨走得很伤感。
此时的并州大地,胡寇猖狂。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刘琨记下了这一幕:
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离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携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卖妻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
艰难苦恨途中,刘琨作《扶风歌》以抒怀,心情沉郁,词意慷慨: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历尽千辛万苦,刘琨率领一路招募的一千多号人,沿路搏斗进击,最终到达晋阳城(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阳,经五部匈奴军队蹂躏,官府建筑全都被烧焚一空,尸骸遍地。侥幸存活下来的民众,个个被饿得面无人色。整个城内,不仅荆棘成林,吃饱了人肉的野狼也四处乱窜。
刘琨到后,剪除荆棘,收葬枯骸,选朝府,建市狱,几乎重新建设了晋阳城。其间,胡寇和坞堡强盗相继来袭,刘琨率从属兵士与之恶战,恒以城门为战场,数历惊险,驱除贼寇,终于在晋阳安顿下来。
在许多寒风凛凛的夜晚,晋阳城外胡骑纷纷,团围城市。当守兵、百姓窘迫之际,刘琨一袭白衣,乘月登楼,发出阵阵清啸之声,群贼闻之,皆凄然长叹。
虽然,白衣飘飘,胡笳退敌本是千古绝唱。 事实上,自从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以来,就几乎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这几年中,匈奴人多次来犯,刘琨苦心孤诣,竭尽全力,才勉强为晋朝保住了晋阳这么一块孤悬敌后的根据地。
他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与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猗卢交好,与其结为兄弟,还表奏晋廷封拓跋猗卢为代公。
正是在拓跋鲜卑的全力支持下,刘琨才得以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虽然屡经磨难,但顽强的刘琨依然不改志向。
对他来说,他的面前从来都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无论如何,他都一定要平定汉国、收复国土!
只要还有呼吸,他就绝不会放弃这个目标!
然而,靠墙,墙可能会塌;靠山,山可能会倒;靠别人,别人也总有逝去的那一天。
公元316年初,拓跋鲜卑发生内乱,拓跋猗卢被其子拓跋六修所杀,之后拓跋六修的堂兄拓跋普根又灭掉了拓跋六修自立,没过几个月拓跋普根也死了,其子拓跋始生被拥立……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拓跋部首领的变换比季节的变换还快。
公元318年5月,刘琨被段匹磾下令缢死,享年48岁。
其实刘琨对自己的命运似乎早有预感,在那段最后的日子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首传颂千古的诗作《重赠卢谌》(卢谌是他的老部下,时任幽州别驾):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是啊,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谁能想到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如今竟然成了可以缠绕在手指上的软丝?
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愤?
千载之下,依然让人为之泪下。
也许刘琨也有着很多缺点,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我觉得,他依然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刘琨坚守并州10年,像一枚钉子一样插在匈奴汉国的心脏,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痛,不是不能输,而是输了痛了却更加坚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
<h1 class="pgc-h-center-line">后记</h1>
南宋大诗人陆游与民族英雄文天祥,都有佳诗赞美刘琨:
买醉村场半夜归,西山落月照柴扉。
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陆游《夜归偶怀》
寥阳殿上步黄金,一落颠崖地狱深。
苏武窖中偏喜卧,刘琨囚里不妨吟。
生前已见夜叉面,死去只因菩萨心。
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有感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