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至7月,我走访了巴尔干半岛10余个国家,这样就有机会走进向往已久的萨拉热窝,进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的场景,走走史称“萨拉热窝事件”的拉丁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拉丁桥
萨拉热窝(Sarajevo)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萨拉热窝是一座世界名城,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方。萨拉热窝是欧洲唯一一座四种宗教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城内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教堂、东正教教堂和犹太教堂交相辉映。
萨拉热窝
老城区
老城广场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建于1263年。萨拉热窝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现在的名称在土耳其语中为“苏丹总督的宫殿”之意,由此可见,土耳其文化对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萨拉热窝历史上曾经是巴尔干地区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米里亚茨河(Miljacka)自东向西穿城而过,让萨拉热窝这座山城平添了一份温婉气质。分隔了老城区与新城区。
新城区
新城街道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Bascarsija),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中心。1462年,这里建起一些客栈和商店,就是老城区的雏形。当时居民主要集中在河对岸的帝国清真寺一带,州长又在河上架起桥梁,便于人们通行,巴什查尔西亚就渐渐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
城区
有轨电车
城区一角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拥有这个国家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这里多民族汇集居住,文化融合的胜地。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是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萨拉热窝也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塞比利(Sebilj)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塞比利喷泉坐落在老城形状独特的市场广场上,建于1891年,是萨拉热窝的重要标志。广场上的小路铺着大理石,周边拥有开放的庭院、各式店铺作坊、咖啡馆和清真寺。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喷泉前面的小广场上,聚集着无数的鸽子。
塞比利喷泉
老街
沿街的酒吧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的场景,一点点展现在眼中。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y’s Mosque),电影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遇德军伏击中弹身亡的拍摄地点就是清真寺的院子里。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也被称为“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建于1531年,也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是波黑全国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奥斯曼建筑的杰出范例。设计师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伟大的建筑师米玛·希南(Mimar Sinan,1490-1588),他曾主持修建了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一系列土耳其的著名建筑。和所有的清真寺一样,外敛内扬,看上去平淡的外表,内部装饰考究。清真寺有多个圆顶,主顶直径达13米,旁边有几个小圆顶,气势威严的宣礼塔高达47米。所有的清真寺都带有一系列附属建筑,包括喷泉、餐厅、伊斯兰学校、图书馆、八角陵墓和墓园。
贝格清真寺
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 Bey)是萨拉热窝一位杰出的人物,1521年,格兹·胡色雷·贝格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清真寺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钟楼
比清真寺的宣礼塔还要高的那座钟楼,在电影中曾是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游击队员从钟楼上游绳而下撤退。二战期间,它是波德戈里察轰炸中幸存的少数几个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建于1667年。
沿着老城区街道往前走不远就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铜匠街(Kazandziliuk),步入巷内,眼前不由浮现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的场景:激越的铜器敲打声和迷宫般的小巷让追捕抵抗战士的德军不知所措,游击队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追捕的德军周旋。这里就是影片的外景地之一。铜匠街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始建于1489年,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离广场不远还有一条始建于1489年的铜匠街,石板路两旁的店铺经营着伊斯兰风格的茶炊器皿及其他金属用具。
铜匠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的外景地
萨拉热窝博物馆(Muzej Sarajevo)位于拉丁桥的对面,在临街处,博物馆展示了这座城市从1878年开始被奥匈帝国统治至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垮台期间的历史。
本文作者在萨拉热窝博物馆
本文作者在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因其复杂的历史故事,多少带有几分悲情色彩。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王储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拉丁桥(Latin Bridge)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桥梁,其奠基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41年。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洪水中被破坏,1798年重建了这座四孔石拱桥。
拉丁桥
1914年6月28日,就是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年仅19岁塞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1894-1918)用勃朗宁M191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和妻子索菲亚(Sofia),夫妻二人遇刺身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走走拉丁桥不一样的感受
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居民经历了3年的“围城战”,期间15万人被清洗,3500栋建筑被炸毁。河畔的建筑上,如今依然弹痕累累。整个萨拉热窝,一直在挣扎中渐渐复苏。接连不断地战争给她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伤,萨拉热窝也一次次在战火中重生。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in Sarajevo)是一部纪录片,由美国、加拿大、德国三国共同制作,完成于1994年。内容描述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塞尔维亚军队围攻萨拉热窝城时,一对年轻恋人欲逃离该城,却被军队射杀的真实故事。
这对情侣住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如同波斯尼亚的很多夫妇,他们来自不同信仰背景:男方博什科·布尔基奇(Boško Brkić)是塞尔维亚裔的波斯尼亚人,女方阿德米拉·伊斯米奇(Admira Ismić)是波斯尼亚克裔的伊斯兰教徒。两人相恋多年,直到25岁时波黑爆发内战,萨拉热窝遭塞族军队围困,他们被迫相约逃难。他们于1993年5月19日,逃离被围攻的萨拉热窝时,被杀于弗尔巴尼亚桥(Vrbanja Bridge)。因为在交战双方都有熟识的人,本来讲定在两人出城期间,双方协定停火。但两人踏上桥上时,枪声突然响起,博什科·布尔基奇首先中弹身亡,阿德米拉·伊斯米奇她爬向男方,拥住对方尸首,枪声再次响起,她也不幸中弹身亡。两人死时年仅25岁。一位美国记者当时正好在附近避难,目睹到这对情侣倒下的一刻,他拍下照片,成为当时的国际要闻,因此被形容为“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电影海报和张影
萨拉热窝厚重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国际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座城市沉淀的历史沧桑和风云世界。现在的萨拉热窝市民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更忘不了过往,萨拉热窝不相信眼泪。
孙克勤撰写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