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id:zgjw_81) 作者:王雪振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当地时间22日晚上10点45分,塞尔维亚著名演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不幸病逝。在经历了55年的银幕生涯、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以及近12年的从政经历后,这个在塞尔维亚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曾征服中国无数观众的男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他的台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曾经,我们一度以为“瓦尔特”是不会谢幕的……

就在今年的2月18日,第38届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开幕时,贝尔格莱德市旅游局播放了巴塔的一段30秒中文视频。没想到,这竟成了他在公共活动中的最后告别。

如今,斯人已去,传奇不再。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23日发出的唁电中说,他收到日沃伊诺维奇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巴塔在塞尔维亚电影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的逝世不仅是塞尔维亚电影界,同时也是受到“瓦尔特”激励的几代人的重大损失。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据统计,在巴塔55年的银幕生涯中,他总共出演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前南斯拉夫时代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他扮演的角色大多为英雄人物,展现了南斯拉夫人抗击德国法西斯、争取自由的悲壮历程。

在这些影片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等台词也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1965年、1967年和1972年,巴塔三度荣获前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南斯拉夫解体后,虽然受到一些非议,但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认可,今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他在塞尔维亚是出了名的“段子手”

巴塔为人诙谐幽默,在塞尔维亚,是出了名的“段子手”。

一段关于巴塔和已故前南斯拉夫政治家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据说,铁托在世时很喜欢巴塔的电影,当然也很欣赏巴塔本人。有一次,巴塔对铁托说:“总统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错啊。”铁托回答:“不,那不是我个人的,那是国家财产。”巴塔马上回应说:“国家财产?那就是说我也可以在夏天带着我妻子来这里度假啦?”

巴塔曾经有个经典笑话:“在电影里,我破坏了德国纳粹的很多作战计划,打死了无数的德国鬼子,所以希特勒在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干掉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在接受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等媒体的采访时,被问及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情景,他都分享了这样一个片段:

“其中一幕是游击队员和德军作战,这是一个有上千名演员参与的大场面,按计划,我应该拿着手枪从仓库里冲出来并加入战斗,但在慌乱中,我把手枪丢在仓库里,而是错拿了一把笤帚就冲了出来,但当时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全情投入,没有一个人发现我手里拿的是笤帚。这一幕拍摄结束后,导演对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满意并准备收工,而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说———等等,我拿错了‘武器’。”

晚年的巴塔受到病痛的折磨,2006年突发过心肌梗塞,做了两次心脏手术。刚刚做完手术苏醒过来的他,还不忘幽默地说:“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呢。”

他参加总统竞选失败后仍不忘调侃自己

除了电影演员的身份外,巴塔在塞尔维亚还是一名深受民众爱戴的政治家。1990年,他第一批加入了塞尔维亚社会党,一度担任该党副主席,巴塔曾长期担任塞尔维亚议会议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2002年8月,他还被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仍不忘调侃自己:只有让广大中国观众参与投票,“瓦尔特”才会有机会当选。

1979年,巴塔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一个电影节,那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车子经过南京路的时候,无数民众涌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扮演“瓦尔特”的真人是啥样。工作人员为了他的安全,一再嘱咐他不要摇下车窗、更不要下车。“但我知道我要下去,走到他们中间,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热爱我的人。”巴塔最终推开门, 毫不犹豫地走了出去。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当时,整个街道突然间安静了,几秒后,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所有人都在喊着“瓦尔特”。

从此,深受感动的巴塔在有生之年先后访问过中国十多次,“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

巴塔甚至还想过加入中国国籍, “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是规定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剧情及经典台词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剧情概况

1944年,德军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做困兽之斗。不过,他们的坦克燃料需中途在萨拉热窝的油库进行补给。被派遣到萨拉热窝的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便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当时,一个绰号“瓦尔特”的人领导的游击队成了德军行动的障碍,更棘手的是,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为了扫清这一障碍,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以瓦尔特的身份打入抵抗运动组织内部,多次造成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的重大损失,并几乎抓捕到了真正的瓦尔特。游击队的皮劳特和战友们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最后皮劳特的助手告诉一直想见到瓦尔特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皮劳特就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走。临走时,他的继任者询问谁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有气无力地说:“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1

“党卫军上校(旗队长),冯·迪特里施也办不到吗?” “冯·迪特里施?嗯,党卫军上校(旗队长),如果他到那也许可能改变局面。可是听说冯·迪特里施正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了,萨拉热窝!”

背景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部开会时,主持会议的国防军将军(中将)对国防军中校韦兰德说的一句话。冯·迪特里施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里施,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现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2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冯·迪特里施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3

“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背景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在多年以后出现在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辑中。这张专辑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4

“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 “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这几句台词是在油库车站,火车卸载伤员时,冯·迪特里施与比肖夫上尉的对话。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的情况。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5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里施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和送他回柏林的盖世太保维尔德姆特的对话,可谓本片的点睛之笔:冯:“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维:“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实姓名。”冯:“......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如今,巴塔走了,让我们为他送行!

中国军网“新闻策划组”出品

策划:曲延涛

作者:王雪振

编辑:毛志文

编审:陈 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