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动植物俗名不俗

今天一些看似寻常的动植物,在厦门地方志书编撰者笔下自有其出处或经历,命名也五花八门,即便年代更迭仍生动活泼或趣味横生,寥寥数字,寓意自在其中。

●章志辰

动植物俗名不俗

厦门日报刊登

今天一些看似寻常的动植物,在厦门地方志书编撰者笔下自有其出处或经历,命名也五花八门,即便年代更迭仍生动活泼或趣味横生,令人叫绝。

空心菜,有瓮菜、壅菜等名。道光《厦门志》《民国厦门市志》此般注释:一名空心菜,蔓生,花白,茎中虚,并转述《遁斋闲览》一书记载:(空心菜)本生东夷古伦国,人用瓮载其种归,故俗名瓮菜。原来用瓮运载其种子,于是有“瓮菜”一名。采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亦名“壅菜”(也有写成蕹菜),这已成当今市井百姓惯用的闽南语俗名。

荷兰豆,《民国厦门市志》描述:“以熟于年底,故名贺年豆,或云荷兰豆。味甘。”此豆并非原产荷兰,只是随着荷兰人殖民扩张,此豆传播四方,中国人大多称为“荷兰豆”,而荷兰人却称之为“中国雪豌豆”。此豆花色娇嫩,过年前后当季上市,称为“贺年豆”会不会是“荷兰豆”谐音所致?贺年豆,未能流行传播,略为遗憾。

果中之王荔枝,莆田因之得名“荔城”,可见此物在福建的地位。荔枝知名度高,常居福建地方志书“果之属”头把交椅。《鹭江志》注释:“荔枝品种多,性热,多食必以蜜浆解之,本岛后埔所出品质好”。另一个名优特产龙眼,《鹭江志》记载:“龙眼,一名荔奴,性甚温补”。同安县现存最早的志书《大同志》记载相差无几:“(龙眼)一名荔妃,晒干温补”。龙眼晚熟于荔枝,故名荔妃、荔奴,看来即便作为水果,也会“生不逢时”。《大同志》描述苦瓜:“味甘性凉,一名锦荔枝”,这得名应与苦瓜果实表面类似荔枝凹凸不平且色彩灿烂有关。

再来看看最普通的地瓜。《民国厦门市志》称:“又名番薯。以藤埋土中,即由藤生根而结为薯。冬藏之薯最甘美”。厦岛东山、东坪山、曾厝垵所产地瓜,曾获好评。番薯,原产于美洲,系大航海时代的舶来品,“价甚平宜,贫民代粮食”。番薯进入中国,福建先人贡献巨大。清乾隆三十三年《金薯传习录》一书问世,这是一部种植推广番薯的珍贵文献,该书记载了长乐华侨陈振龙在吕宋经商多年,见当地朱薯遍野、生熟可食,于万历二十一年 “五月中开棹七日抵厦”。书中回顾,1593年5月陈振龙携番薯藤乘船从吕宋出发,七日后抵达厦门,再转至福州家乡试栽成功,次年福建巡抚金学曾在全省推广栽种,恰逢大旱,起到灾年救荒的功效,番薯一度又享有“金薯”别名。

厦门一部分地名,与此地物产俗名密切相关。青蛙,厦门人有自己的别称——水鸡。《鹭江志》注释:蛙类,色黄皮皱,头大嘴短,鸣声甚壮者,为水鸡。老一辈厦门人都知晓,在今天后江埭一带曾经有一处L形地块,伸入筼筜港南岸,并围拢出一片水域,这L形地块就叫“水鸡腿”,这片区域后来演变成工业用地。再有,一提起瓮菜、壅菜,本地志书多次提及长寮河。历史上这条河在厦门城外,本是筼筜港的港汊,后淤塞为河,又名鲲池,夏季河中多种瓮菜、壅菜,且品质最佳,本地人因此称长寮河为“瓮菜河”“壅菜河”。沧桑巨变,“瓮菜河”上世纪二十年代已被填,思明南北路即为其中一部分。

都说文化有教化功能,且看《大同志》介绍灯蛾:“一名慕光,夏夜多拂灯火而死,可警趋炎者”。介绍猴时,则加注:“一名猢狲,性巧诈”。但凡识字,十有八九联想起“趋炎附势”“树倒猢狲散”的。倘若再追根溯源,成语“树倒猢狲散”,实与奸臣秦桧有关。《民国厦门市志》关于“鸬鹚”条目——形似鸟而黑,颔下有小喉囊,嘴长而稍曲,善潜水取鱼,乡人常饲以捕鱼,一名“鸟贼”。“鸟贼”一名,直指鸬鹚干着不同于一般鸟类的“勾当”。凡此种种,编撰者寥寥数字,寓意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