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些看似尋常的動植物,在廈門地方志書編撰者筆下自有其出處或經曆,命名也五花八門,即便年代更疊仍生動活潑或趣味橫生,寥寥數字,寓意自在其中。
●章志辰

廈門日報刊登
今天一些看似尋常的動植物,在廈門地方志書編撰者筆下自有其出處或經曆,命名也五花八門,即便年代更疊仍生動活潑或趣味橫生,令人叫絕。
空心菜,有甕菜、壅菜等名。道光《廈門志》《民國廈門市志》此般注釋:一名空心菜,蔓生,花白,莖中虛,并轉述《遁齋閑覽》一書記載:(空心菜)本生東夷古倫國,人用甕載其種歸,故俗名甕菜。原來用甕運載其種子,于是有“甕菜”一名。采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亦名“壅菜”(也有寫成蕹菜),這已成當今市井百姓慣用的閩南語俗名。
荷蘭豆,《民國廈門市志》描述:“以熟于年底,故名賀年豆,或雲荷蘭豆。味甘。”此豆并非原産荷蘭,隻是随着荷蘭人殖民擴張,此豆傳播四方,中國人大多稱為“荷蘭豆”,而荷蘭人卻稱之為“中國雪豌豆”。此豆花色嬌嫩,過年前後當季上市,稱為“賀年豆”會不會是“荷蘭豆”諧音所緻?賀年豆,未能流行傳播,略為遺憾。
果中之王荔枝,莆田因之得名“荔城”,可見此物在福建的地位。荔枝知名度高,常居福建地方志書“果之屬”頭把交椅。《鹭江志》注釋:“荔枝品種多,性熱,多食必以蜜漿解之,本島後埔所出品質好”。另一個名優特産龍眼,《鹭江志》記載:“龍眼,一名荔奴,性甚溫補”。同安縣現存最早的志書《大同志》記載相差無幾:“(龍眼)一名荔妃,曬幹溫補”。龍眼晚熟于荔枝,故名荔妃、荔奴,看來即便作為水果,也會“生不逢時”。《大同志》描述苦瓜:“味甘性涼,一名錦荔枝”,這得名應與苦瓜果實表面類似荔枝凹凸不平且色彩燦爛有關。
再來看看最普通的地瓜。《民國廈門市志》稱:“又名番薯。以藤埋土中,即由藤生根而結為薯。冬藏之薯最甘美”。廈島東山、東坪山、曾厝垵所産地瓜,曾獲好評。番薯,原産于美洲,系大航海時代的舶來品,“價甚平宜,貧民代糧食”。番薯進入中國,福建先人貢獻巨大。清乾隆三十三年《金薯傳習錄》一書問世,這是一部種植推廣番薯的珍貴文獻,該書記載了長樂華僑陳振龍在呂宋經商多年,見當地朱薯遍野、生熟可食,于萬曆二十一年 “五月中開棹七日抵廈”。書中回顧,1593年5月陳振龍攜番薯藤乘船從呂宋出發,七日後抵達廈門,再轉至福州家鄉試栽成功,次年福建巡撫金學曾在全省推廣栽種,恰逢大旱,起到災年救荒的功效,番薯一度又享有“金薯”别名。
廈門一部分地名,與此地物産俗名密切相關。青蛙,廈門人有自己的别稱——水雞。《鹭江志》注釋:蛙類,色黃皮皺,頭大嘴短,鳴聲甚壯者,為水雞。老一輩廈門人都知曉,在今天後江埭一帶曾經有一處L形地塊,伸入筼筜港南岸,并圍攏出一片水域,這L形地塊就叫“水雞腿”,這片區域後來演變成工業用地。再有,一提起甕菜、壅菜,本地志書多次提及長寮河。曆史上這條河在廈門城外,本是筼筜港的港汊,後淤塞為河,又名鲲池,夏季河中多種甕菜、壅菜,且品質最佳,本地人是以稱長寮河為“甕菜河”“壅菜河”。滄桑巨變,“甕菜河”上世紀二十年代已被填,思明南北路即為其中一部分。
都說文化有教化功能,且看《大同志》介紹燈蛾:“一名慕光,夏夜多拂燈火而死,可警趨炎者”。介紹猴時,則加注:“一名猢狲,性巧詐”。但凡識字,十有八九聯想起“趨炎附勢”“樹倒猢狲散”的。倘若再追根溯源,成語“樹倒猢狲散”,實與奸臣秦桧有關。《民國廈門市志》關于“鸬鹚”條目——形似鳥而黑,颔下有小喉囊,嘴長而稍曲,善潛水取魚,鄉人常飼以捕魚,一名“鳥賊”。“鳥賊”一名,直指鸬鹚幹着不同于一般鳥類的“勾當”。凡此種種,編撰者寥寥數字,寓意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