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坝美食一一稍美
作者:张继霞
作为陕坝美食之一的稍美,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味道,吸引着无数食客的味蕾,能和肉焙子相媲美,但要比肉焙子更香,更好吃!
稍美,起始于明末清初之时,在归化城中(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大召寺。传说,有哥俩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儿,嫂子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在身无分文收入,后来,弟弟为了今后娶媳妇成家,在包子上锅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带卖的钱就归自己。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欢吃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捎带着卖之意。
另传,早年这种蒸笼小点都是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配以各色糕点,吃着热腾腾刚出笼的蒸笼点心,因其边稍皱折如花,称为“稍美”,意即为″边稍美丽。”又因在茶馆捎带着卖,故又称其为"捎卖。"
稍美出笼,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用筷子提起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稍”看着很美,就像朵花一样,故又名"稍美”。
人们常说美食好吃难做,这一点都不假。做稍美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密细致。首先是拌馅,这是最关健的一项。馅主要以羊肉为主,羊肉也要选我们本地,自家喂养的跑滩羊的肉为美,因为它是吃滩里的草自然成长的,肉质细,油而不腻。但肉必须用手工刀一刀一刀切,然后在剁成肉沫,再加上我们本地种的大葱剁成葱沫,最后就是鲜姜沫,以及各种调料,少掺点粉面和熟葵花油在里面,用筷子用力搅拌,直到肉,葱,鲜姜和各种调料搅拌均匀为止。闻一闻,那香味扑鼻而来,真是叫人垂涎欲滴。
接下来就是稍美皮的制做了,他和饺子皮可不一样,只要擀好就行。可稍美皮仅和面就是一门手艺,和面时要撒少许盐,水要少,面要和的硬些,要边殇边揉,直到揉光滑了,上面没有一点杂质方可。然后就像饺子皮那样揪成大小一致的记子,压扁,用捣稍美皮子的专用棰子来捣,把揪好压扁的面记子七八个摞在一起撒上粉面,(撒粉面就是为了捣好的稍美皮一个一个分开,没有粘在一起。)然后使劲在皮子上面辗压,直到碾压成薄厚一致,边上有皱折为止,这样稍美皮就算捣好了。紧着就是包了,包稍美没有什么讲究,只要把拌好的馅放在皮子中间,不用捏也不用挤,把上面有皱折的那部分往回一收便可。包好后放在笼屉里大致蒸七八分钟,一笼香喷喷的稍美就出锅了,蘸上醋,蒜汁,辣酱,咬上一口满嘴流油,唇齿留香,既饱口福又解馋,真是好吃到无法形容。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还是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时,和父亲来陕坝亲戚家串门,这家亲戚就经营一家早点铺,专卖包子和稍美。我第一次见此漂亮的食物都不知如何是好,拿着筷子比划半天还是不敢吃。只听亲戚说:“及热赶快吃,冷了就不好吃了,这个可比包子好吃多了。”说完给我碗里夹了一个,我好奇的夹起咬了一口,嗯,真的是比饱子好吃,确实香。这是我第一次吃稍美,认识稍美。直到后来,我成了家,定居到这繁华的陕坝街后才又让我重新认识了稍美。
在我的店对面就有一家稍美店,味美价廉,个大馅多,每天早上去他家吃稍美的顾客络绎不绝,去的迟了连座位都没有,只能等吃客们吃完往起一站,就得赶快坐下,不然只好等下一拔了。他家的稍美远近闻名,好多人在四五里以外都要开车过来吃,尤其是周围的老头老太太们,还有很多食客们,每天的早点必吃稍美,因为他们不止是好这一口,而是他们家稍美味道确实不错,老板态度又好。所以吃的人就多了。我也经常去吃,但每次都是带回我店里吃,给他们家的顾客多留一个座位。
陕坝街上的稍美店大概也有四五十家。但他们的味道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手法。
稍美,不仅是美食,他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那么娇艳欲滴。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给古镇陕坝更增添了一份炫丽的色彩!

来源:陇上芳草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