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方特色:陝壩美食一一稍美

陝壩美食一一稍美

作者:張繼霞

作為陝壩美食之一的稍美,他有着得天獨厚的味道,吸引着無數食客的味蕾,能和肉焙子相媲美,但要比肉焙子更香,更好吃!

稍美,起始于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南街大召寺。傳說,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兒,嫂子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在身無分文收入,後來,弟弟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捎帶賣的錢就歸自己。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吃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着賣之意。

另傳,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着濃酽酽的磚茶,配以各色糕點,吃着熱騰騰剛出籠的蒸籠點心,因其邊稍皺折如花,稱為“稍美”,意即為″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着賣,故又稱其為"捎賣。"

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隻見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用筷子提起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稍”看着很美,就像朵花一樣,故又名"稍美”。

人們常說美食好吃難做,這一點都不假。做稍美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嚴密細緻。首先是拌餡,這是最關健的一項。餡主要以羊肉為主,羊肉也要選我們本地,自家喂養的跑灘羊的肉為美,因為它是吃灘裡的草自然成長的,肉質細,油而不膩。但肉必須用手工刀一刀一刀切,然後在剁成肉沫,再加上我們本地種的大蔥剁成蔥沫,最後就是鮮姜沫,以及各種調料,少摻點粉面和熟葵花油在裡面,用筷子用力攪拌,直到肉,蔥,鮮姜和各種調料攪拌均勻為止。聞一聞,那香味撲鼻而來,真是叫人垂涎欲滴。

接下來就是稍美皮的制做了,他和餃子皮可不一樣,隻要擀好就行。可稍美皮僅和面就是一門手藝,和面時要撒少許鹽,水要少,面要和的硬些,要邊殇邊揉,直到揉光滑了,上面沒有一點雜質方可。然後就像餃子皮那樣揪成大小一緻的記子,壓扁,用搗稍美皮子的專用棰子來搗,把揪好壓扁的面記子七八個摞在一起撒上粉面,(撒粉面就是為了搗好的稍美皮一個一個分開,沒有粘在一起。)然後使勁在皮子上面輾壓,直到碾壓成薄厚一緻,邊上有皺折為止,這樣稍美皮就算搗好了。緊着就是包了,包稍美沒有什麼講究,隻要把拌好的餡放在皮子中間,不用捏也不用擠,把上面有皺折的那部分往回一收便可。包好後放在籠屜裡大緻蒸七八分鐘,一籠香噴噴的稍美就出鍋了,蘸上醋,蒜汁,辣醬,咬上一口滿嘴流油,唇齒留香,既飽口福又解饞,真是好吃到無法形容。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我還是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時,和父親來陝壩親戚家串門,這家親戚就經營一家早點鋪,專賣包子和稍美。我第一次見此漂亮的食物都不知如何是好,拿着筷子比劃半天還是不敢吃。隻聽親戚說:“及熱趕快吃,冷了就不好吃了,這個可比包子好吃多了。”說完給我碗裡夾了一個,我好奇的夾起咬了一口,嗯,真的是比飽子好吃,确實香。這是我第一次吃稍美,認識稍美。直到後來,我成了家,定居到這繁華的陝壩街後才又讓我重新認識了稍美。

在我的店對面就有一家稍美店,味美價廉,個大餡多,每天早上去他家吃稍美的顧客絡繹不絕,去的遲了連座位都沒有,隻能等吃客們吃完往起一站,就得趕快坐下,不然隻好等下一拔了。他家的稍美遠近聞名,好多人在四五裡以外都要開車過來吃,尤其是周圍的老頭老太太們,還有很多食客們,每天的早點必吃稍美,因為他們不止是好這一口,而是他們家稍美味道确實不錯,老闆态度又好。是以吃的人就多了。我也經常去吃,但每次都是帶回我店裡吃,給他們家的顧客多留一個座位。

陝壩街上的稍美店大概也有四五十家。但他們的味道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手法。

稍美,不僅是美食,他就像一朵永不凋謝的鮮花,那麼嬌豔欲滴。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給古鎮陝壩更增添了一份炫麗的色彩!

地方特色:陝壩美食一一稍美

來源:隴上芳草地、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