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耗时八年,海峡两岸古籍界联手完成清代孤本尺牍整理出版

精装46册、原件彩色图片与释文对照的《稀见清代尺牍》(第一辑)《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4月20日在上海图书馆亮相,这是海峡两岸古籍界携手、耗时八年完成的孤本尺牍整理成果。

耗时八年,海峡两岸古籍界联手完成清代孤本尺牍整理出版

尺牍是古人的书信,作为一种珍贵的原始文献,历来深受学者重视。上海图书馆有收藏名人尺牍的传统,自1939年顾廷龙主持合众图书馆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手稿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不断征集和各方捐赠,目前,上海图书馆馆藏明清至20世纪初的尺牍文献超过12万通,是国内公共图书馆收藏名人尺牍数量最多的单位。

《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是上海图书馆众多尺牍中文献数量大、涉及人物多、学术含量高、文字辨识难的原件合集之一。这个以清代学者、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刘文淇(1789-1854)、刘毓崧(1818-1867)父子为中心的珍稀资料宝库,涉及人物460余人、信函3041封。其中有清代道光前后的一批知名学者,如阮元、汪孟慈、刘宝楠、刘宝树、刘恭冕、包世臣、吴让之、梅伯言、曾国藩、魏源、丁晏等,字里行间记录了大量当时的社会生活、文人交往、学界动态、书籍刊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耗时八年,海峡两岸古籍界联手完成清代孤本尺牍整理出版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回忆,1980年,刘氏后人将这批珍贵尺牍整体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上图当即组织人力修复装裱、整理编目,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整理奠定了基础。2010年,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一行造访上海图书馆,双方确定了整理清代尺牍的方向,并敲定标释《青溪旧屋尺牍》与《通义堂尺牍》。

2011年起,标释工作正式启动。“出版‘刘氏尺牍’是相当艰辛的工作。首先,除了对刘氏父子的生平背景及学术成就必须先期钻研外,还要逐一了解与刘氏父子通函者的生平。其次,标释之难,整体而言在于辨字功力,有时,一字之误即影响句读甚至通篇的正确性;有时,对通函者背景不清即不知文句含义;有时,不知清代好用异体字及俗体字习性,亦易琐碎解读;有时,不知当世普用之术语,往往受一语之苦而无解。此外,还有原作者删字删句、增字增句的问题等。当然,全书主要的难度还在于草字的辨读,如形似而误的草书最为普遍。”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会长林登昱谈到,“刘氏尺牍”的出版是参与标释、校稿、审稿的30余位两岸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期盼第一批成果得到反响,《稀见清代尺牍》(第二辑)继续开展,持续扩大古籍保护事业及其功能。”

耗时八年,海峡两岸古籍界联手完成清代孤本尺牍整理出版

“中华古籍保护,任重而道远。《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新书首发,不仅见证了海峡两岸古籍界的文献出版合作成果,也体现了两岸学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让孤本不孤、化身千百,上海图书馆将持续深入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不断整理出版馆藏尺牍文献,为学术界和书法艺术爱好者提供可资利用与鉴赏的文本。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来源:作者:施晨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