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因“满人代朱明之运,握政权者二百五十余年,然其文化犹存汉族之旧”(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绘画领域也大抵承明末遗风。“康熙、乾隆四海昌平,士大夫皆优游风雅,其雍容和平之气象,适与南宗之趣味相投合,故南宗画独占优势”(同上)。又由于王时敏供奉内廷,“沈、文、董、陈之势蔓延于画界”(同上),文人画之思想趣味“翕然投合”(同上),清初画坛呈现一派崇古之气。当时的画家“皆属元季四家之派为多”(同上),多以“渴笔抹擦、淡墨渲染、浅绛烘染诸法成一种之画调”(同上)。高简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

高简(1634—1707),字澹游、德园,自号旅云、一云山人、娱晖老人,江苏苏州人。他能诗,工山水,绘画多受元、明文人画派的影响。高简的《山水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49厘米,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画家在画中款署:“己丑冬日,仿石田翁笔意于静者居。高简。”钤“高简之印”白文印、“澹游”朱文印。由题识可知,此为仿沈周笔意之作。沈周和高简是跨越了两百多年的“同乡”。他们均在苏州度过了绝大部分的创作时光。由于明朝初期的政治原因,苏州的文人惨遭整肃。直至1470年左右,随着沈周画风的成熟以及吴门画派的确立,苏州的文人气息才得以复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高简的文人画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高简的作品还多取意于元四家。他尤喜倪云林,有“小云林”印。结合高简对元、明前人画派的推崇态度来看,此幅《山水图》除了有仿沈周笔意之处,还可看出倪云林画风的痕迹。
此幅《山水图》高山隐现,树木葱茏,瀑布飞泻,湖面平静,亭台、水榭错落有致,古树、修竹交相辉映。画中有草堂临溪,一老者于岸边垂钓,彰显出一派悠然静雅之意。在构图上,画家以河水对画面空间进行分割。近景处,古松老树直立于山石之间,茅屋、草堂隐现于枝叶之下。经石块分流的河水在静谧的空间内缓缓流淌。画家引领观者的视线沿着河岸的小路穿过葱郁的林间,经过密布的山石旁。小路几度隐没于山后,又在开阔处再次出现,使观者随着画家的布局慢慢走入画中之景。在此景中,画家多以披麻皴对山石进行刻画,先以湿笔淡墨进行皴染,再用干笔重墨进行复皴。画家又以淡墨勾勒山石的轮廓线,使其立体感得到增强。远景处,几座巍峨的山峰耸立于画面的右侧,其后的远山组合成绵延不绝的景象。画家以淡墨枯笔皴染右侧的山峰,其后的远峰则以淡墨晕染来表现空间的后移。在区分中景与远景的空间层次方面,画家除了在山石的分布以及皴法上进行区别外,还对树木的墨色做出了不同的变化。中景处,画家多以润笔浓墨表现树叶,远景树木则选择淡墨枯笔刻画。这种表现形式既拉伸了画面的空间感,又使远、近两景自然衔接。整幅作品虽有点景人物出现,但已融入幽远静谧的氛围中。画中之景似乎是一处遗世而独立的空间,看不出时间的流动。画家仿佛只是将心中最理想的景色定格在了画作中。
在清初画坛,山水画主要推崇“四王”,高简在画史上的记载则相对简略。而陈师曾、黄宾虹都曾对高简的绘画有过较高的评价。从这两位近代大家的**中可以看出,高简有着很高的绘画修养。他虽师法古人,但也注重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画作,注重诗意、禅意的表达,努力在作品中营造静谧旷达的空间感。他的画作有一种沉淀的力量,使人于不知不觉间融入其中。
——转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