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品鑒賞——高簡的《山水圖》

清代早期,因“滿人代朱明之運,握政權者二百五十餘年,然其文化猶存漢族之舊”(陳師曾《中國繪畫史》),繪畫領域也大抵承明末遺風。“康熙、乾隆四海昌平,士大夫皆優遊風雅,其雍容和平之氣象,适與南宗之趣味相投合,故南宗畫獨占優勢”(同上)。又由于王時敏供奉内廷,“沈、文、董、陳之勢蔓延于畫界”(同上),文人畫之思想趣味“翕然投合”(同上),清初畫壇呈現一派崇古之氣。當時的畫家“皆屬元季四家之派為多”(同上),多以“渴筆抹擦、淡墨渲染、淺绛烘染諸法成一種之畫調”(同上)。高簡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畫家。

藏品鑒賞——高簡的《山水圖》

高簡(1634—1707),字澹遊、德園,自号旅雲、一雲山人、娛晖老人,江蘇蘇州人。他能詩,工山水,繪畫多受元、明文人畫派的影響。高簡的《山水圖》(見上圖)為絹本設色,縱144厘米、橫49厘米,現藏于濟南市博物館。畫家在畫中款署:“己醜冬日,仿石田翁筆意于靜者居。高簡。”钤“高簡之印”白文印、“澹遊”朱文印。由題識可知,此為仿沈周筆意之作。沈周和高簡是跨越了兩百多年的“同鄉”。他們均在蘇州度過了絕大部分的創作時光。由于明朝初期的政治原因,蘇州的文人慘遭整肅。直至1470年左右,随着沈周畫風的成熟以及吳門畫派的确立,蘇州的文人氣息才得以複興。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高簡的文人畫風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除此之外,高簡的作品還多取意于元四家。他尤喜倪雲林,有“小雲林”印。結合高簡對元、明前人畫派的推崇态度來看,此幅《山水圖》除了有仿沈周筆意之處,還可看出倪雲林畫風的痕迹。

  此幅《山水圖》高山隐現,樹木蔥茏,瀑布飛瀉,湖面平靜,亭台、水榭錯落有緻,古樹、修竹交相輝映。畫中有草堂臨溪,一老者于岸邊垂釣,彰顯出一派悠然靜雅之意。在構圖上,畫家以河水對畫面空間進行分割。近景處,古松老樹直立于山石之間,茅屋、草堂隐現于枝葉之下。經石塊分流的河水在靜谧的空間内緩緩流淌。畫家引領觀者的視線沿着河岸的小路穿過蔥郁的林間,經過密布的山石旁。小路幾度隐沒于山後,又在開闊處再次出現,使觀者随着畫家的布局慢慢走入畫中之景。在此景中,畫家多以披麻皴對山石進行刻畫,先以濕筆淡墨進行皴染,再用幹筆重墨進行複皴。畫家又以淡墨勾勒山石的輪廓線,使其立體感得到增強。遠景處,幾座巍峨的山峰聳立于畫面的右側,其後的遠山組合成綿延不絕的景象。畫家以淡墨枯筆皴染右側的山峰,其後的遠峰則以淡墨暈染來表現空間的後移。在區分中景與遠景的空間層次方面,畫家除了在山石的分布以及皴法上進行差別外,還對樹木的墨色做出了不同的變化。中景處,畫家多以潤筆濃墨表現樹葉,遠景樹木則選擇淡墨枯筆刻畫。這種表現形式既拉伸了畫面的空間感,又使遠、近兩景自然銜接。整幅作品雖有點景人物出現,但已融入幽遠靜谧的氛圍中。畫中之景似乎是一處遺世而獨立的空間,看不出時間的流動。畫家仿佛隻是将心中最理想的景色定格在了畫作中。

  在清初畫壇,山水畫主要推崇“四王”,高簡在畫史上的記載則相對簡略。而陳師曾、黃賓虹都曾對高簡的繪畫有過較高的評價。從這兩位近代大家的**中可以看出,高簡有着很高的繪畫修養。他雖師法古人,但也注重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畫作,注重詩意、禅意的表達,努力在作品中營造靜谧曠達的空間感。他的畫作有一種沉澱的力量,使人于不知不覺間融入其中。

——轉自《中國書畫報》